(1)查苗補苗和間苗定苗:
保證全苗是奪取豐産的條件之一。但往往由于種苗的選擇或處理不當,下種期不适,下種技術粗放,氣候失調,以及病蟲危害等等原因造成缺苗,所以必須在下種後經常檢查。在蔗苗長出3~4片葉子時,發現缺株斷行達30厘米以上時要及時補苗。補苗的材料--般采用假植的苗來補,即在蔗行兩端或植蔗溝中某-地段,适當多播一些蔗種,以備補苗之用,或集中用薄膜預育蔗苗進行補植。挖苗時帶土并剪去苗葉半截,補後澆定根水,以利成活。如假植苗不足,可以用移密補稀的辦法或用不留宿根的蔗蔸挖來補植,但必須注意,不能使品種混雜。
拔除過多分蘖,減少養分消耗,使蔗株分布合理,生長健壯,所以要間苗定苗。除藥的原則,一般歸納為“二去二留”,即:去弱留強,去密留稀。根據這個原則,在間苗時必須“穩”、“狠”相結合。“穩”就是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留有餘地,即根據甘蔗生長狀況和水肥管理水平确定每畝有效莖數,在這個基礎上多留10~15%的苗,同時大體上計算出每1米行長上應留的苗數。“狠”就是在心中有數的基礎上,堅決間掉過多分麇,以免消耗養分,影響生長。例如某甘蔗地行距為1米,計劃收獲時每畝有效莖6000棵,那麼,在1米行長上留苗10棵即可,多餘的苗則應間掉。間苗時間應在分蘖末期至伸長初期結合大培土進行。
(2)中耕除草和培土:
甘蔗在封行之前,雜草容易生長,徒耗養分,蔭蔽蔗苗,所以要及時進行蔗田除草。一般結合中耕培土,以手工操作進行。但近年來用化學除草劑防除蔗田雜草有很大的發展,1988年雲南省蔗田化除面積達33萬畝,約占雲南省植蔗總面積的22%。據雲南省甘蔗科學研究所在各地的試驗表明,下述除草劑,對不同的雜草有明顯的防除效果:
(1)土壤處理,莠去津、丁草胺、撲草淨、阿都混劑、都爾、西草淨等每畝用量200--300克,敵草隆、蓋草能每畝350-400克。(2)用于闊葉大草,莠去津每畝300克,果爾每畝20--30克,克蕪蹤每畝200-250克。(3)用于禾草,草甘靈每畝350-500克,克蕪蹤每畝200--250克。(4)用于雙穗雀稗,莠去津每畝300-350克。(5)用于地膜覆蓋,旁去津每畝50一100克。培土是甘蔗栽培上一項必須而又繁重的田間管理工作,一般要求進行3次。第--次在出苗盛期,蓋土約3厘米,叫小培土,有助齊苗和促進早分稟的作用;第二次培土在分蘖盛期,蓋土約6厘米,叫中培土,有抑制後期分藁和促進蔗株生長的作用;第三次培土在伸長初期,蓋土20--30厘米,叫大培土,有促進蔗莖迅速伸長,抑制後期分槳和防倒的作用。如果在生長特别旺盛,風力大的地區,可進行第四次培土,以防倒伏。培土實際上還起到中耕除草的作用,并常與追肥結合進行。
(3)灌溉和排水:
甘蔗是需水最多的作物,但田間不宜積水。幹旱和積水造成下述不良後果:萌芽期造成萌芽緩慢,不整齊,萌芽率低;苗期則幼苗瘦弱萎黃,根系不發達,甚至于死幼苗;分欒期分藥減少、苗弱;伸長期缺水則節間短、莖細、株矮、空心、蒲心,積水生長亦慢,株黃、易病;成熟期适當的幹燥條件有利成熟,積水則延遲成熟,降低糖分。此外,千旱常引起蛴螬、蔗螟、綿蚜蟲的危害,積水又引起病害的發生。
甘蔗的灌溉和排水必須根據甘蔗的需水規律和天氣情況進行。蔗農經過長期實踐,提出“潤一濕一潤一幹”的灌溉原則,即苗期土壤保持“潤”,伸長盛期要“濕”,伸長後期至成熟的前、中期又保持“潤”,收獲前半月至一月内要“幹”。同時要根據天氣情況決定排灌:雲南冬春幹旱、夏秋多雨,所以苗期需水雖少,但必須加強灌溉;進入伸長生長時期,需水量大,但時逢雨季,一般較少灌溉,在低窪積水的蔗田,還應加強排水。
(4)剝葉和防倒
随着蔗莖的生長,基部葉片自下而上地逐漸枯黃。根據雲南省主産區的經驗,在甘蔗生長後期剝去枯老腳葉,有增産、促熟、增糖的作用。在濕熱地區,剝葉可降低田間濕度,減少或防止氣根和側芽萌發對養分的消耗。此外,剝葉尚有減少鼠害、蟲害及防止倒伏的作用。但是,剝葉後使蔗田蔭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加大,所以高旱地不宜剝葉,以利保水防旱。同時,留種田不宜剝葉,保證蔗芽不受損傷。甘蔗倒伏在邊疆蔗區和高産蔗田時有發生,對産量和品質都有不良影響。倒伏多因栽培不當,如淺耕淺植、低培土,不施基肥、苗肥,後期施氮肥又過多,形成頭重腳輕,以及偏施重施氮肥,蔗莖柔弱等都易引起倒伏。其次,與品種也有一定關系,如有的晶種蔗莖基部較細,或者根群發育較差,或者纖維成分低,組織柔嫩等均易引起倒伏。
一般大風大雨是引起倒伏的外因。防倒的辦法,雲南省以束葉防倒居多,也有通過灌水增加新根的發生借以防倒(如開遠大莊)。在常有大風暴雨的蔗區,應選擇根系發達,抗倒豐産的品種,采用正确的施肥措施,以及深耕、深植、高培土、打腳葉等-系列辦法防止倒伏。在高額豐産田上,也有采用搭架扶持以防倒的,但耗費太大。亦有在大雨來臨前進行灌水,使蔗株連同畦土一起倒下,避免風折和損傷根部,待風雨過後再行扶起。
(二) 收獲
适期收獲是甘蔗高産多收的最後環節,收獲期由成熟度而定,成熟又随品種、外界條件及栽培技術而異。一般從兩方面了解甘蔗的成熟度。第一方面是形态特征,如多數蔗葉自下而上漸次枯黃,梢部少數直立葉片尚有綠色,蔗莖外表光滑,折斷時聲音清脆,橫斷面呈現玻璃狀反光,則表示成熟,第二方面用蔗汁檢查,若蔗莖上、中、下3部分蔗汁的甜味或用手持糖量計測出的錘度無差異時,即表示成熟。甘蔗是工業原料作物,它的生産特點是栽培分散,加工集中,收獲物數量大,砍下的鮮莖不耐貯藏,必須及時加工制糖。因此,甘蔗的收獲必須與加工部門、運輸部門密切配合,做到砍運榨--條龍。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當地政府的統-領導下,由糖廠和蔗農進行甘蔗的估産,以及編制砍運榨計劃,保證在高産多收的基礎上多出糖、出好糖。
甘蔗的砍收方法,目前多用鐮刀人工砍收,個别也有随手掰斷,結果造成留樁高,砍收質量差,影響當年甘蔗收獲量和來年宿根蔗的萌發。近年來大力推廣“快鋤低砍”的方法,收到較好的效果。這種方法,使用方便且好處很多。由于入土低砍,可以多收蔗莖,增加産量,據開遠調查,每畝可多收蔗莖250公斤。同時工效高,砍收質量好,且低砍有利來年蔗樁基部健壯的蔗芽萌發,宿根蔗生長齊壯。再則,蔗螟幼蟲大多在地表以下3-6厘米蔗莖中越冬,低砍可以消滅大部分越冬幼蟲,減輕螟害。低砍深度随植蔗深淺和培土高低而不同,不留宿根蔗的,可低砍到“頭”,留宿根的一般低砍入土3-9厘米。蔗株基部留下9厘米左右即可。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種植戶可以多參考參考,或者大家想了解哪方面三農知識及技術,都可以留言評論,筆者會根據實際情況來為大家解惑。創作不易,也希望大家能關注一下筆者以及積極留言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