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餐桌禮儀的學習心得

關于餐桌禮儀的學習心得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05 09:08:08

來源:金華日報-金華新聞網

金華新聞客戶端12月1日消息 文/徐瑩 吳彰義 袁丁 策劃/徐瑩 制圖/王娅娜

關于餐桌禮儀的學習心得(生活時空餐桌課堂)1

每個人的第一堂課,其實都是在餐桌上完成的。

父母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餐桌文化”,不僅養成我們的禮儀品性,還養成了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讓我們成為今天的樣子。

世界禮儀大師威廉·漢森曾說,善于觀察的人,隻需一頓飯工夫,便可知你父母的生活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許多時候,依據餐桌表現來判定一個人,十有八九不會出錯。

就像那些不動聲色的暖風帶來了春夏,從而改變了世界的顔色一樣,一日三餐的“餐桌養成”,也在不動聲色中塗抹着我們的底色。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餐桌文化”。有的家庭秉承食不言,有的家庭在餐桌上暢所欲言,有的家庭在餐桌上可以完成交流、探讨、辯論……在餐桌上陪孩子玩,寓教于樂,這種趣味對孩子的影響也許更長遠。一些父母在餐桌上教孩子做一個有趣的人,而一個能在餐桌上發現趣味的孩子,長大後大概率也能發現生活裡各種細碎的趣味,會熱愛食物、好好生活。

餐桌課堂的有趣之處在于不需要正襟危坐,也沒有什麼大道理可講,可是許多東西,就這樣悄無聲息藉由食物和父母的言行傳遞給孩子,慢慢滲入他們的生命。

整個童年,雞毛撣、竹尺

占據四方桌的主位

人物:央央 女 50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從小,父母就常念叨這句話,特别是在動手打孩子之前。如今想來,這也許是他們“家暴”前給自己的心理支持吧。

整個童年期,我家的餐桌是一張靠牆放的正方形小桌。靠牆的一面永遠豎着一個雞毛撣子,一把竹制直尺。媽媽業餘時間給我們做衣服常用那把尺子,全家輪流做家務時雞毛撣子也确實是用于撣灰的,但更多的時候它們立在餐桌主位,用于震懾我和弟弟的餐桌非理性言行。然後爸媽分坐方桌兩側,我和弟弟坐在雞毛撣子和竹尺對面。這麼多年過去,隻記得雞毛撣子和竹尺并列靠牆的樣子,卻忘了下面有着怎樣的支撐。

媽媽是醫生,爸爸曾經是軍人,兩個人的嚴密、謹慎、戒律注定我家的餐桌不可能有多少和諧、歡樂。食不言、飯前便後洗手、用公筷公勺、先吃蔬菜後吃肉、咀嚼喝湯不能發出聲音、盛湯的時候手裡不能拿着筷子、落在桌上的飯粒要撿起來吃掉、逢年過節幹杯(巧克力小香槟)時要起立……用餐結束,父母會留我們在餐桌邊坐一會,詢問我們當天的學習、生活、課堂表現,晚餐後會對我們的一天言行、作業和課外閱讀做一個小結。洗碗、掃地是我和弟弟輪流做的,每周六下午3點後清理衣櫃和自己的抽屜,也在任務清單之列。

因為規矩是從小就接受的,所以我和弟弟90%能遵守,童年時期話痨的我偶爾忍不住在餐桌上說句話,會立刻被弟弟用眼神示意。縱使如此,我還是經常被雞毛撣子和竹尺伺候——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吃蔬菜,不是故意不吃,是真的吞不下。每當那時,爸媽一左一右一人拿竹尺、一人拿雞毛撣子對我虎視眈眈,他們以為規矩之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但我就是咽不下去,總是眼淚汪汪地含在嘴裡半天,然後去狂吐,吃下的所有都吐掉……被打過很多次,我媽還查了不少書,這個問題始終無法解決,最後父母就從每天逼我吃蔬菜到每周、每月一兩次,再到後來就假裝無視了。

上初中以後,我和弟弟先後住校,家裡搬了新房子,空間大了,餐桌不再靠牆,4個人各據一方,雞毛撣子和竹尺也不見了。也許是心照不宣,我和弟弟從沒問過它們去哪了,哈哈,那不是找抽嗎?不知有意無意,爸媽也從未提及,好像那雞毛撣子和竹尺從未出現過。

我依舊不愛吃蔬菜,但為了飲食均衡偶爾也會主動咽幾口。在餐桌上用餐時,一家人依舊食不言,但餐後4個人會圍坐桌前談天說地,後來媽媽和弟弟一起去買了個磚頭收錄機,餐後一家人一起聽克萊德曼彈奏的《命運交響曲》《秋日私語》……

“你們都大了,兩周回一次家,就是家裡的客人了。”媽媽輕飄飄的一句話,童年餐桌上被雞毛撣子和竹尺震懾的恐慌就抹去了,但那些規矩、方圓、秩序,卻镌刻在每一個細胞裡,一生受用。

我家的餐桌

練就了一桌段子手

人物:老雷 男 42歲

記事起,我家就是5口人同桌吃飯,奶奶、父母、妹妹和我。

我家的餐桌,從來歡聲笑語不斷,有唇槍舌劍,也有冷幽默,一家老小各種互怼,每頓飯都得好幾個腦筋急轉彎,最後以笑聲終了。這幾年看了幾檔脫口秀節目,發現我家的餐桌氛圍就是一個脫口秀擂台啊,培養了一桌段子手。

我父親是老師,媽媽在事業單位工作,兩人都挺忙。晚上回家,總是奶奶洗好菜煮好飯,等我爸或我媽,哪個先回家哪個炒菜。後回家的那個人,總是一臉驚喜地沖向餐桌,深吸一口氣,做出一副陶醉的樣子:“好香啊!感覺今晚又要吃撐了。啊啊啊!我的減肥大業又得甩一邊了……”台詞基本不變,表情動作每天都有精進,戲精說的就是他倆。

小時候,看到父母這麼誇張的表演,我和妹妹會被吸引過去,幾次之後就不為所動了,兩個“廚師”功夫都在一張嘴和形體表演上,廚藝實在乏善可陳。我們吃過隔壁阿姨燒的大菜、小菜,吃過奶奶難得下廚燒的幹菜肉和糖醋排骨、老鴨筍煲,知道什麼是美味佳肴。

有時爸媽入戲太深,在餐桌上還實力互吹,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兩位米其林三星大廚初次見面“社會吹”呢。每當那時,奶奶會愛憐地看我和妹妹一眼,悠悠地冒一句:“兩個寶貝都沒菜下飯了吧?明天奶奶給你們做幹菜肉還是老鴨煲?”爸媽知趣地埋頭吃飯,然後邊吃邊聊各自單位的好笑、鬧心、好玩的事情。久而久之,爸媽單位同事在我們心目中的印象都靈動鮮活,社會的複雜,爸媽各自如何應對職場紛争和人際關系的方法我們也略有領悟,有時候我和妹妹也會說班裡同學和好友之間發生的事情,全家人一起探讨。

之後高中離家住校,上大學去了遙遠的北方,工作後輾轉幾個城市,遇到不少糾結難纏的人和事,好在有從小餐桌課堂打底的那些基本原則、方法可以順利套用,對過不去的事可以通過戲谑和冷幽默給自己減壓、松綁,讓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讓自己與這個世界達成和解。

如今,我和妹妹都成家有了孩子,妹妹遠嫁深圳,可無論大家、小家聚餐,氣氛都和當年一樣熱鬧歡騰。我家的小輩們也從小都是伶牙俐齒的段子手,個個都帶着對生活的足夠勇氣和熱愛,去面對人世的紛繁和生活的挑戰。

餐桌上的交流

讓我們了解人際關系和人生百态

人物:杳杳 38歲

孔子說“食不言,寝不語”,但我們家相反,餐桌上總顯得有些熱鬧。

小時候,父母不是在地裡忙碌,就是去打工。因此,晚飯時往往是人最齊、也最空閑的時候。這時候,父母會問我和妹妹在學校的情況,也會說說家裡正在忙的事情以及親戚之間往來的故事。

有一次,母親說起造房子錢不夠,她去借磚塊等材料的事情。老闆從朋友那知道她信守承諾,就爽快地答應了。從母親的講述裡,我深刻地明白了“有借有還”的道理和信用的價值。

父親則喜歡在餐桌上講我們家族的由來。我們的祖先如何從延陵郡(今江蘇丹陽、金壇一帶),跋山涉水到了蘭溪。說吳伯夜奔的故事,說兄弟之間謙讓團結的故事,告誡我們姐妹要團結。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粗茶淡飯。可一家人坐在一起卻是我記憶裡最開心的事情。“求人不如求己”“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富貴時送一碗肉不如貧窮時給的鹹菜”等質樸的道理就在餐桌課堂的家庭故事裡,由父母一輩傳給了我和妹妹這一輩。

成家生子後,和公婆同住。忙碌一天後,也愛在餐桌上說說身邊的事情,交流思想。

有一次,婆婆說起别人家夫妻的事,女兒聽了對我們說:“我将來要嫁的人必須得有錢。”公婆一聽,急了,怎麼能靠别人生活,忙着給孩子講道理。女兒年紀小,有些懵懂,一時也不明白爺爺奶奶的意思。

為什麼不能找個金龜婿呢?我問她:“知道上次為啥你爸不同意我們去日本玩,但最後我們還是去成了?因為我自己有錢。老公再有錢,不給你花也白搭,所以自己努力,什麼都能靠自己才最重要。”這麼一說,女兒就明白了。從此以後,她再也沒說過将來要找金龜婿的事。

平日我們工作比較忙,餐桌上坐在一起,正好了解各自的一天。孩子慢慢長大,很多時間與同齡人在一起。每次在飯桌上,我和丈夫總會問孩子在幼兒園、在學校裡過得怎麼樣,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也會說說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一家人之間通過這種交流,了解彼此。

我覺得,在家庭的故事和家族的曆史中,包含着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告訴他們,祖父母在哪裡成長、如何相遇等。此外,與孩子一起坦率地讨論負面事件,比如親人去世、身邊不好的事情等,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适應性。因而,不要特意避免告訴孩子負面事件,這個時候不要假裝他們不存在,實際上,孩子們能夠從中學會如何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起起落落。

餐桌上的歡聲笑語

是一天最好的慰藉

人物:小輝 39歲

許多人家奉行“食不言、寝不語”,我們家的餐桌一直很熱鬧。白天爸爸媽媽忙着上班,我和弟弟在學校上學,每天的吃飯時間,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着熱騰騰的飯菜,分享着白天發生的趣事,既增進了親子關系,爸媽無意間又教會了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小時候,爸爸媽媽問得最多的當然是在學校裡表現怎麼樣,各學科學得如何,記得那會怕挨罵,我經常報喜不報憂,而因為心虛,不自覺聲音就低了下去。雖然不當面戳破,但我爸爸會正色道:“比起學習成績,誠實更重要。學習不好還可以補,失信于人的話,可能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話不重,卻印在了我們心裡。

弟弟淘氣,說得最多的是學校裡跟同學互相掐架的事。每到這時,爸媽就會細問事情的起因經過,如果是弟弟的錯,會告訴他哪裡做得不對,讓他誠懇地去跟同學道個歉;如果真的是同學做得不好,會告訴他,不要學别人做得不對的,為人處世要寬容。當時年少氣盛,父母說的未必都能聽進去,但這些道理還是潛移默化體現在行為裡。

上高中後,學校離家遠,一天隻有晚飯的時間,大家才有空團聚,這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就更顯得彌足珍貴。随着年齡增長,我們也慢慢成了餐桌上的“話事人”,對身邊的人、事,包括社會新聞、球賽、喜歡的明星等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回想起來,那時看很多東西還是很片面、不成熟,爸媽隻是靜靜聽着,并不反駁,會給我們充分表達的機會。有時我跟弟弟的觀點出現分歧,兩人互不相讓,争得面紅耳赤,爸媽多數時候會保持中立,尊重我們各自的想法。這種充滿尊重的家庭氛圍、平等的親子關系,成為我們性格養成中的重要養分。

記得有一次同學到我家來吃飯,就很羨慕我家的氣氛。她大部分時間跟爺爺奶奶住,吃飯的時候要用公筷,隻能夾面前的菜,要細嚼慢咽,不能發出聲響,更别提說話了。因此,長大後她也不太敢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

現在我自己也成家有了孩子,跟孩子的爺爺奶奶住在一起。雖然爺爺經常說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奶奶會抱怨孩子不該挑食,不喜歡的也要吃,我對孩子倒是沒有硬性要求,也不反對她邊吃邊分享學校裡的見聞。背地裡,我會告訴她,喜歡吃什麼,不愛吃什麼可以在買菜或燒飯的環節就提出來,這些都是可以溝通解決的。另外,不論何時何地,我都希望她勇敢做自己。

—— 衆說·我家的餐桌課堂——

@茱茱的茉莉:我家吃飯挺随便,有時跟家人一起在餐桌上吃,有時我媽和我女兒會端着飯碗坐到電視機或電腦前看自己喜歡的“下飯劇”,我和老公、我爸會閑聊幾句家常和新聞。

@小吳:17年前,頭一次去婆婆家。餐桌上,婆婆給每個人都盛好飯,讓我更吃驚的是,丈夫、公公要盛第二碗,婆婆立即站起來幫忙盛。我悄悄問丈夫,他自己沒手嗎,結果他說是他媽習慣了。有必要賢惠到這個境界嗎?這是我沒法理解的。後來公婆和我們一起生活,面對我丈夫的一些生活細節,我不時吐槽。久而久之,婆婆竟然也向我吐槽公公的行為,有時還會對公公發點脾氣:“不知道你吃多少,自己盛飯。”看來,對自己好一點是通用的原則,隻要願意學,家庭餐桌課堂每日開課。

@小磊:我家餐桌上交流氣氛很濃,前提是嘴裡有食物的時候不可以說話。現在這規矩我也交代給一雙兒女,可惜兩個孩子都是小話痨,餐桌上總是又想吃又想說,看着蠻可愛的,也不忍心過多責備。

@青蓮:我家一直奉行食不言,以前大家飯後會圍坐在餐桌邊閑聊幾句,現在都低頭忙着刷手機了。那天我爸特地嚴肅指出“此風不可長”,說這樣還不如一家人不要一起吃飯了,每個人叫個外賣邊吃邊刷手機,連碗都不用洗了,還支持了外賣業和快遞業的發展。

@_dabox:我爸媽是做生意的,工作都很忙,一家人難得坐在一起吃頓不被打擾的飯。難得的吃飯時間,爸媽會跟我聊學習、生活,聽我說我們目前愛玩的App、網站,追的劇和明星。我知道他們不懂我在說什麼,對我說的也不是真感興趣,但他們的這份關切和聆聽讓我感動。如今一個人在海外求學,獨自吃飯時會想起跟爸媽在一起吃飯的溫暖,有時忍不住不顧時差跟他們視頻一下,讓他們看看我在吃什麼,有時他們吃飯時也會拍段視頻發給我。看到那些熟悉、喜歡的菜,看到父母的慈顔,就會瞬間心安。

@利威爾:我家奉行食不言的餐桌文化,我女朋友家吃飯很熱鬧很溫暖。第一次去她家吃飯,在騰騰煙火氣中看她和父母互相打趣,我真是愛死這一家人了——這才是我向往的家的感覺啊。我父母人很好,也特别通情達理,就是不苟言笑,特别注重場合、規矩,被自己心目中的那些條條框框套牢了。以後我自己的家,一定會像我女朋友的家那麼溫暖,讓孩子生長在愛裡,将來帶着愛出發,去抵擋這世間的風雨。

@小塵:20多年前,我跟我老公在網友聚會的餐桌上相識。一桌人就他低頭不語,夾菜也怯生生的,看得出來是想突破自我才來參加聚會的。網友聚會就是找樂子啊,吃飯不聊天,最基本的快樂都沒了,我就鉚足勁跟他聊。後來才知道,他父母都是特别嚴肅刻闆的人,他挺羨慕我的自由随性。婚後,在我的影響下,他父母也開始參與我們的閑聊和說笑,從很快把天聊死到如今話題不斷,哈哈哈哈,隻要想改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甯止:在早出晚歸的日常生活裡,隻有晚飯時間一家人才有機會坐在一起邊吃邊聊幾句。感覺一天的溝通都在這20多分鐘裡,餐桌上的時光也就更顯彌足珍貴。

@炸炸:我們家的餐桌上隻許大人暢所欲言或者看電視,娃必須隻吃飯不說話。孩子如果對此有意見,爸爸會罵他們,我覺得這樣很不好,但無力改變。

本文來自【金華日報-金華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