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此時太陽達到黃經60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四月中,小滿者,物緻于此小得盈滿。”
自古至今,文人對小滿的偏愛,并不完全來自節氣字面的淺層屬性,而源于其背後的文化和哲學韻味。
小滿古詩詞
小滿
(宋)歐陽修
夜莺啼綠柳,
皓月醒長空。
最愛壟頭麥,
迎風笑落紅。
小滿四月中(節選)
唐元稹
小滿氣全時,如何靡草衰。
田家私黍稷,方伯問蠶絲。
小得盈滿許豐年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些節氣代表季節分割,如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有些代表氣候天氣,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有些代表物候風物,如驚蟄;代表農業生産的節氣便是小滿和芒種。
中國土地幅員遼闊,南北氣候殊異,小滿時節許多植物的生長狀況都不盡相同,對于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來說,“小滿”是小麥麥穗即将飽滿的時節,預示着農忙将要開始,“大麥垂頭小麥黃”。
“小滿者,物緻于此小得盈滿。”“小得盈滿”,多麼浪漫動聽的形容——此時,小麥的麥穗将将飽滿,由綠變黃,開始試着迎風搖擺起來;果實已經悄悄孕育,枝頭挂着青青的小蘋果或開始紅了的櫻桃、初長成的梨子或還青澀的杏兒;天氣越來越熱,水車吱吱地開起來……在古代社會,一幅小麥即将豐收的景象。
“小滿三日望麥黃”,“小滿十日遍地黃”,“麥到小滿日夜黃”……除了這些農家諺語,許多詩人都寫過關于小滿的詩詞,其中無不洋溢着對麥子茁壯成長的期盼。小滿和麥子難舍難分,正如歐陽修那句“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百花凋落不悲反“笑”,因為在風中搖擺的麥子才是最美初夏之景。
現當代許多文學作品中,也有“小滿”的身影:荷花澱派作家孫犁在《鐵木前傳》中描寫了一個可愛的名叫小滿的姑娘,馮唐在小說《萬物生長》中寫了青年男女“秋水”和“小滿”的愛情故事,今年大火的電視劇《對手》中,男女主人公的女兒“小滿”是個在青春期有着叛逆個性的聰明姑娘,令人印象深刻。
“小滿”就像一個剛剛開始探索世界的姑娘,青澀未退,半熟未滿,對世界充滿好奇,略帶擔憂和不安;而農人們也在用望女兒的心情端望小麥——滿懷憧憬卻惴惴不安地迎接即将到來的忙碌與收獲。
小滿之後,到農田中去,能看到風吹麥浪的壯麗。這幅景象,在北京依然能看到。
近日,因為疫情的原因,記者電話采訪了北京興農天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眼下,合作社的小麥正在灌漿期,據合作社理事長陳領介紹,現在農場種植的小麥品種有杭麥247、遼春18(春麥)、中麥886等北京市農業推廣站多年選育的優良品種,經常有專家來指導。
“小滿不滿,麥有一險”,這裡的“一險”指的就是對小麥傷害頗大的幹熱風,遇到幹熱風的侵害就會使小麥顆粒幹癟。陳領告訴記者,盡管今年雨水較為豐沛,積溫(某一時期内大于或小于某一界限溫度的日平均溫度的總和)也比往年低些,但為了預防幹熱風,農場對小麥進行了完善的後期管理,及早補水,噴灑葉面肥作為植物的清洗劑。
小滿有“三候”,即三種物候特征,其一是“苦菜秀”,其二是“靡草衰”,其三是“小暑至(麥秋至)”。在古代,小滿前後雖是農忙的開始,卻也是青黃不接的艱難時刻,麥子還沒有成熟,每天幹活兒要消耗大量的體力,人們隻好挖漫山遍野的野菜充饑,便有了“小滿吃苦菜”的習慣。
苦菜,泛指各種可以吃的野菜,苦菜雖苦,曆史卻悠久,民間演化出各種各樣的吃法,比如将早熟一些的麥子磨成面,與切碎的苦菜和在一起,烙兩張餅随身帶着,便可供下地幹活一天的吃食。清熱涼血的苦菜還能緩解日漸升溫的天氣給農人帶來的燥熱。“靡草衰”也是件大事,古時種莊稼,除草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小滿前後氣溫升高,陽光充足,一些喜陰的“靡草”直接幹枯而死,更頑強一些的野草便需要人為翻動,破壞根系,再将它們曬死。
世殊時異,現代農業中,各種除草劑和其它除草方式大大減輕了農民人工除草的壓力,人們也不用再挖苦菜熬過小滿的農忙。“盡管現在農業科技已經很發達了,我們種植農作物還是要按照節氣來,隻有按照節氣規律種植,才能保證産量。比如我們從驚蟄起開始種植春小麥,到夏至麥子自然就成熟了。”陳領說。
古寺拈香時雨來
小滿的“滿”,是指麥粒的“滿”,更是指雨水的“滿”。有一種說法是,古時農人判斷一年雨水多少,就看小滿那天下不下雨,或是小滿前後幾天雨水多不多,若是下雨,那麼今年大概率是個雨水豐沛的年份。記者查閱了一些資料,确有一些說法認為,對于古代幾千年靠天吃飯的傳統農耕文明來說,雨水多少影響衆多農作物的收成,直接關系到有沒有飯吃、能不能活命的大事。
“大落大滿,小落小滿”的“落”便是指雨水。民間諺語有雲“小滿動三車”,這“三車”便是水車、油車、紡車。小滿是江南水稻插秧、北方小麥灌漿的時候,小滿這天,江南地區有“搶水”習俗,會将水車一齊開動,将水引入農田。
記者采訪合作社時是在小滿前夕,當時小麥已沒過大腿,沒過幾天便長到齊腰高度,每天都“蹿一截”。今年合作社加強了小麥的水肥管理,小麥長勢非常好。陳領告訴記者,今春的雨水比往年多些,下得也比較均勻,春雨貴如油,春雨的充沛利于小麥的拔節灌漿。小麥的生長期需要大量的水,除去雨水,農場還會對小麥進行人工補水。這片小麥要經曆四次大規模的補水:去年11月的越冬水,今年3月的返青水,之後的起身拔節水,現在的小滿節氣正是小麥的揚花灌漿期,灌漿水預計要一直澆灌到5月底麥子初步成熟。陳領告訴記者,以往種小麥大水漫灌,一畝地小麥需要至少200噸水,現在農場使用了水肥一體化、指針式噴灌、微噴滴灌等各項現代化灌溉技術,一畝小麥隻用130噸水。現在,農場正在進行大規模灌溉。
因為雨對農作物的重要性,在我國古代,如果入夏前後缺雨,皇帝會在這時做一件事:祈雨。在于弢的《大鐘寺》中有這樣的記錄:“光緒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農曆)上谕:京師本年入夏以來雨澤稀少,現在節屆小滿,農田待澤孔殷,允宜虔申新禱,朕于本月二十七日親詣,覺生寺拈香。”
覺生寺就是現在的大鐘寺。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館員程呈告訴記者,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人們仍然可以看到當年的祈雨遺迹——博物館保存着清雍正十二年建的覺生寺碑,上镌有清乾隆皇帝所作的謝雨詩。大雄寶殿東配殿耳房上還保存有“前班求雨住處”的刻字,這也是大鐘寺舉行祈雨活動的重要實物見證。博物館重新開放後,讀者朋友們可去一覽都城遺迹。
今年小滿是5月21日,這天體感溫度達到36攝氏度左右,沒有下雨,讓很多人大呼“夏天真的來了!”不過對于現代化農業生産來說,這天有沒有雨已經不會讓人大悲大喜了,祈雨如刻着求雨的牆磚一樣,進入博物館,成為了曆史。
青杏如玉櫻桃紅
近期,北京的不少公園景區暫時關閉,香山腳下的國家植物園,成為市民貼近大自然的好去處。5月底春花開過一輪,牡丹海棠桃花都已不見蹤影,月季卻正在争奇鬥豔。國家植物園裡的月季園中有紅的、黃的、粉的、紫的、橘的、香槟色的月季,甚至還有綠色月季等珍稀品種。國家植物園科普館館長王康沿路一株一株指給我們看,花園四周還有不少除玫瑰和月季外的薔薇科植物,它們的花朵不如月季那麼惹眼,走過不經意間可能錯過。
欣賞月季不用特意跑趟植物園——您家樓下,小區花壇,馬路綠化帶,寫字樓圍欄上,公園草坪邊……遍布着月季;如果您在郊區有個小院,自己種點月季也别有樂趣。月季的第一個花期是5月底到6月初,小滿成了賞月季的最好節氣,惱人的柳絮收了神通,月季降臨開滿京城。
不過國家植物園(北園)月季園裡的月季,與路邊看到的月季有所不同——月季園的月季有野生的、栽培的、古老的、現代的,它們大多屬于切花月季。王康館長告訴記者,花店裡買的月季就屬于切花月季,切花月季單朵比較大,刺較少,剪下來可以直接插在花瓶裡。街上種的是豐花月季,豐花月季雖然花朵小,但花朵開得密集,很适合做街巷觀賞——記者所在的報社大樓四周便種植着一圈密密的香槟色月季,雖然每朵花并不太驚豔,但連成一圈花的海洋卻浪漫絢麗。
春季盛放的花開過一季後,已悄悄開始結起了小果子,到了夏天,便可吃到各種各樣的水果。植物園中桑葚、櫻桃等的果子已初長成,不過因其隻供觀賞,最後大多落入飛鳥的肚子,還有些悄悄掉在草叢中。
“中塔友誼杏樹林”中的杏樹上結出零零星星青綠的小杏子,外面還有一層白色細毛的“茸衣”,迎着陽光看,像鍍了一層透光的銀邊。一些野生山桃也結果了,這種果子長不大,果核大,果肉小,記者沿路找到了“绛桃”“品虹桃”的果樹,核桃大小的野桃挂在樹梢,風吹來像鈴铛一樣晃動,煞是可愛。
一路上,王康館長提醒記者注意幾株乍看平平無奇的樹,離近了看,能發現綠葉間紅豆大小鮮紅的小果,兩個一組,一邊緊貼,一邊分開,呈現對稱的心形。稍離遠點看,枝頭挂着一顆顆小紅心,這便是5月結出的郁香忍冬的果實。這種心形的漿果因為酸甜可口,果皮吹彈可破,也被叫做“愛心果”。
草坪邊的灌木叢中,猬實的花朵正在開放,植物園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便引進推廣猬實,5月正是它的花期,這種喜歡陽光的落實灌木因為花序緊簇,花色豔麗,花開在五六月間百花凋謝的時候更為可貴,所以被稱為“最美灌木”。
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記者發現許多關于小滿的文章都不約而同提出過一個問題:二十四節氣中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那麼有“小滿”為何沒有“大滿”呢?這确是個有趣的問題,大家都贊同的一種解釋是:中國哲學講求“滿招損,謙受益”,“天道虧盈而益謙”,“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凡是太過“圓滿”恐怕緊接着就是凋零敗落,所以“小滿”剛剛好——不早不晚,不快不慢,就像麥穗,繼續飽滿;就像果子,日日長大。小滿是一年中最佳的節氣,也是人生中最佳的狀态——最好的滋味就要得到,卻還沒有得到。願人們都能收獲自己的“小滿”。
名家
祈盼甘霖
河湖盈滿
▌宗春啟
小滿是入夏後的第二個節氣。和雨水、谷雨一樣,小滿的節氣名與降水相關。《說文》:“滿,盈,溢也。從水。”此時萬物始盛,人們期盼連降甘霖,河湖水量盈滿。諺曰:“小滿小滿,江河漸滿。”這時節最怕天旱少雨:“小滿不滿,無水洗碗。”所以,古代皇帝四月要祭天祈雨。《大清會典》:“凡常雩之禮,歲以巳月龍見祀皇天上帝于圜丘,為百穀祈膏雨。”雩(音“魚”),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龍見,即建巳之月,亦即四月。
清康熙年間,因祈雨發生過一起震驚朝野的大案。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春天幹旱無雨。在熱河的玄烨四月十四日令禮部祈雨。數天之後仍無雨,康熙帝再發谕旨,命在京大臣祈雨。因臨近端午,他特發谕旨給在京官員:端午節嚴禁吃喝會飲,各級官員務必去竭誠求雨。可是在京官員置若罔聞,直到五月初,一位大臣才草草上了一道奏折敷衍。康熙勃然大怒,命令大學士嵩祝回京嚴查。嵩祝不敢怠慢,回京後将沒有參加祈雨的官員三十四人名單報知玄烨。處理結果是:禮部尚書革職;四名侍郎降五級留用;祈雨不到的官員分别受到降兩級和降三級留任的處分。
玄烨有一次對皇子和大臣們說:“京師初夏每少雨澤。朕臨禦五十七年,約有五十次祈雨。每至秋成,悉皆豐稔。”他還說,有一年大旱,他于宮中設壇祈禱,長跪三天三夜,第四天步行去天壇祈禱。天空中濃雲四合,大雨如注,回宮路上龍袍全都濕透,連靴子裡也灌滿了雨水。有清一代,有關皇帝祈雨的記載不一而足,而且都是靈驗的記錄。
祈雨真的靈驗麼?兩千二百多前年的思想家荀子一語道破:“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說穿了就是:“你不祈,雨也照下。”
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朝廷制定了雩祭制度:孟夏四月,擇日行常雩禮;四月以後旱,“則祈天神、地祇、太歲壇,次祈于社稷壇,次祈于太廟。皆七日一祈。旱甚,則大雩,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七天一祈禱,雨早晚會下的,下到江河漸滿為止。
(原标題:青果微酸麥初黃)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陳夢溪
流程編輯:u01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