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諾貝爾獎領獎台後,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網絡,但這次被轉發的是她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獎緻辭”。譬如,一篇流傳甚廣的“緻辭”題為“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另一段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後的發言在社交網絡上蔓延,同樣是滿滿的心靈雞湯範:“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隻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然而,這兩個版本的“緻辭”,經媒體考證均為僞作。(12月14日《科技日報》)
僅憑常識和媒體相關報道,人們也不難判斷這兩段所謂屠呦呦緻辭的真僞。細讀這些被杜撰出的“諾獎緻辭”。不難發現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富有煽動力,讀來朗朗上口,辭藻華麗,但思想深度欠奉。這種對諾獎緻辭的網絡消費現象,與背後的傳播心理,無疑更需探究。
不是說人們的生活不需要勵志,乃至指路的明燈,但當種種僞名人格言以“批量生産”的方式被制造,首先映射出的,隻會是部分微博與微信公衆号的無底線式經營策略。“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我喜歡甯靜,蒿葉一樣的甯靜。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樣的淡泊”。虛假的名人語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了去打動用戶、圈住粉絲,尤其是一些美容機構、房地産公司的微信号,最熱衷于轉發此類話語。
直面僞獲獎緻辭的泛濫成災,同樣不能不诘問的是網絡受衆的心理:到底是他們失去了辨别真相的能力,還是這些僞緻辭切中了他們的心理?後者的可能性應該更大一些。網絡之上,微信之中,多數人都在淺閱讀,當點贊與轉發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就很難有人靜下心來,對自己轉發的内容進行考證。與此同時,有太多的人在渴望着成功,這種渴望是如此強烈,以至于他們認為名人的任何一句話都有不容置疑的力量。
商業的驅動,對成功無極限的崇拜,使名人語錄得以廣為流傳,這正是“獲獎緻辭”蔓延于網絡的緣起。
這真是一個格外需要心靈雞湯的年代嗎?人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心靈雞湯?很多人渴望從成功者那裡獲得成長的秘密,和屠呦呦“獲獎緻辭”相對應的,仍是人們乃至一個社會的幼稚病與浮躁症。
圖/源自網絡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