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典籍裡的中國工匠》這本書聚焦的是作者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鈎沉而來的工匠故事,無論你聽沒聽過,熟不熟悉,這些充滿機趣的介紹和不同尋常的解讀都會帶來一樣的震撼,一樣的溫暖,一樣的認同:
勞動是快樂的,值得我為之付出并做到極緻。
認真工作,我也可以成就自己的神話。
是的,典籍裡的這些工匠,既是神一般的存在,也是你我這樣的普通勞動者。他們享受勞動,享受問心無愧的過程,甘願付出。
他們的作品無處不在,他們的精神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
他們雖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依然有他們的傳說。
比如,這個關于劍的傳說。
那天,孫一文奪得奧運會女子重劍個人賽冠軍,解說員形容她:一劍光寒定九州。
據說這句話源自古龍《三少爺的劍》。原文是:“劍氣縱橫三萬裡,一劍光寒十九州”。再往前追溯,晚唐僧人貫休《獻錢尚父》有雲:“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氣勢非凡,讓我不禁想起《越女劍》中劍術出神入化的越女阿青。
對于金庸小說中絕頂高手的排名,雖然各種排行榜衆說紛纭,但排在最前面的,基本上不能少了這幾位:達摩祖師,掃地僧,逍遙派祖師,越女阿青,俠客行神功創始人,前朝太監,獨孤求敗,黃裳。
對于誰排前誰排後,當然争議始終是免不了的,比如上面的越女阿青,就有很多人覺得可以排第一。憑什麼?憑她隻有十六七歲,别人隻學到她劍法的一點影子,就可無敵于天下:
八十名越國劍士沒學到阿青的一招劍法,但他們已親眼見到了神劍的影子。每個人都知道了,世間确有這樣神奇的劍法。八十人将一絲一忽勉強捉摸到的劍法影子傳授給了旁人,單是這一絲一忽的神劍影子,越國武士的劍法便已無敵于天下。
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都阻擋不了她:
蓦地裡宮門外響起了一陣吆喝聲,跟着嗆啷啷、嗆啷啷響聲不絕,那是兵刃落地之聲。這聲音從宮門外直響進來,便如一條極長的長蛇,飛快的遊來,長廊上也響起了兵刃落地的聲音。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阻擋不了阿青。
像阿青這樣的絕世高手用一根竹棒就可橫掃千軍,無所謂有沒有神劍在手,但對于普通劍士來說,自然還需精良的兵刃助力。所以範蠡除了讓越國劍士模仿阿青的劍法,還命越國鑄劍名師歐冶子的弟子薛燭督率良工,鑄成千千萬萬口利劍。三年後,越軍大敗吳軍,攻入吳都,吳國滅亡。
這裡提到的歐冶子,被尊為中國鑄劍業鼻祖級人物。據成書于東漢的一部典籍《越絕書》記載,歐冶子鑄有五把著名的青銅寶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阙。他還與另一位鑄劍大師幹将合作,鑄出龍淵、泰阿、工布三把鐵劍。龍淵劍後因避唐高祖李淵名諱而易名“龍泉劍”,成為“出鏡率”最高的寶劍代名詞。歐冶子和幹将的關系,典籍所記不盡相同,如《吳越春秋》說他倆是師兄弟,《吳地記》說歐冶子是幹将的師傅,還有傳說稱,歐冶子是幹将師傅而兼嶽父,因為幹将之妻莫邪就是歐冶子的女兒。
也許阿青終究不過是小說家筆下美好的想象,歐冶子和幹将莫邪也隻是傳說中的人物,但一把驚世寶劍的出土,讓我們忽然發現,所謂的傳說并非空穴來風,春秋戰國時期的吳人和越人确是勇決剽悍的象征,歐冶子、幹将、莫邪,并不隻是一個傳說。
這把寶劍,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
它沉睡2500年,重見天日之時仍然寒氣逼人,鋒利無比,幾乎毫無鏽迹。有研究人員有意摞起20多層紙,以劍割之,穿透無礙。
它是一把青銅劍,經科學檢測發現,其劍身各處銅錫配比各有不同。其中劍脊含銅較高,這就使得劍的韌性達到最好,不會被敵劍砍斷;劍刃則含錫較高,這就使得此劍既堅且利。劍也是澆鑄成器的。同一把劍而有不同的金屬配比,這就要求在鑄造過程中,必須分兩次(以上)澆鑄,再複合成一體,專業上稱之為“複合金屬工藝”。
采用複合金屬工藝制成的劍可稱為“複合劍”,因劍脊含銅量較高,眼觀呈黃(金)色;刃部含錫量較高,就泛出白(銀)色。一把劍能閃射出黃(金)、白(銀)兩種光芒,因此也被稱為“兩色劍”。
令人驚歎的是,我國鑄劍工匠在兩千多年前就掌握了此項高級技術。
又想起《倚天屠龍記》中少林寺英雄大會遭遇元兵襲擊,一場混戰過後,張無忌發現了已斷成兩截的屠龍刀和倚天劍。
他正自沉吟,銳金旗掌旗使吳勁草上前說道:“啟禀教主,屬下是鐵匠出身,學過鑄造刀劍之法,待屬下試試,不知是否能将這寶刀、寶劍接續完好。”楊逍喜道:“吳旗使鑄劍之術天下無雙,教主不妨命他一試。”張無忌點頭道:“這兩柄利器如此斷了,确也可惜。吳旗使試試也好。”
冶鑄良久,拉扯風箱的人都換了幾撥。
吳勁草突然喝道:“顧兄弟,動手!”銳金旗掌旗副使手持利刃,奔到爐旁,白光一閃,挺刀便向吳勁草胸口刺去。旁觀群雄無不失色,齊聲驚呼。吳勁草赤裸裸的胸膛上鮮血射出,一滴滴的落在屠龍刀上,血液遇熱,立化青煙袅袅冒起。吳勁草大叫:“成了!”退了數步,一交坐在地下,右手中握着一柄黑沉沉的大刀,那屠龍刀的兩段刀身已鑲在一起。
衆人這才明白,原來鑄造刀劍的大匠每逢鑄器不成,往往滴血刃内,古時幹将莫邪夫婦甚至自身跳入爐内,才鑄成無上利器。吳勁草此舉,可說是古代大匠的遺風了。
幹将鑄劍遇到技術難題,莫邪投爐解決,這個傳說幾乎無人不曉,但典籍所載卻也不盡相同。比如《吳越春秋》中,幹将說:“昔日我師傅冶煉,也遇到這個難題,最後夫婦倆都跳入冶爐中,才成功的。”莫邪說:“先師铄身成物,我也不難做到。”于是“幹将妻乃斷發剪爪投于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遂以成劍”。而《吳地記》中,幹将熔鐵不成,對莫邪說:“先師歐冶子鑄劍,也遇鐵汁不流,就以‘女人聘爐神’,終于成了。”莫邪聞言說:“我也可以做到。”即奮身投爐。
“幹将妻乃斷發剪爪投于爐中”,這個情節演變為莫邪全身投爐、轟轟烈烈地犧牲了。
為何要“斷發剪爪投于爐中”呢?瑞典冶煉史專家丁格蘭認為,這是因為頭發和指(趾)甲含磷,所以實質是加入相當的磷質,從而為滲碳成鋼起了催化作用。
為何要全身投爐呢?幹将遇到的技術難題,或因燃料問題,爐溫無法升得更高,鐵很難熔化充分。莫邪就全身投爐,燃燒人體内的脂肪,爐溫于是急升,鐵就熔成水了。她用生命幫助丈夫解決了爐溫難題。
這是直觀樸實的解釋。
但毋甯說,這寓意着鑄劍工匠們的主動獻身精神。
據《吳越春秋》,幹将還告訴莫邪說,自從他的師傅師母雙雙投爐後,以後幹冶鑄這一行的,都穿着喪服在山上開工,一為紀念先烈;二也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意思表示。
這真是高危行業!高危體現在發生生産安全事故的概率之高;還體現在生産誤期或品質不良時,有被殘暴的統治者砍頭的危險,而當生産出好産品時,統治者因要壟斷,也要把工匠殺掉,以免神技他傳。所以幹将莫邪的故事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裡就演繹成一個複仇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莫邪沒有死,死的卻是幹将,在他獻出新出爐的神劍之後,果然被王殺了,就用那劍。然而幹将也留了一手,他隻獻出了雌劍,還有雄劍在莫邪手中,而且莫邪還生了兒子,兒子還長大了,遂使複仇成為可能。魯迅據此寫成“故事新編”《鑄劍》,是他的小說中最為精彩出異的一篇。
我們古代的工匠就是冒着這麼多、這麼大的生命危險在從事他們的創造的。
從莫邪投爐的故事,我們讀到了犧牲,但是再加留意,我們就會感悟到那是為了創造而主動獻身的精神,并不是迫于統治者的“壓力山大”,而是自由選擇。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個内涵。
很顯然,工匠們把誠信、名譽、産品、品牌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
《典籍裡的中國工匠》
詹船海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轉編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