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紅能(科普作家,上海市城市科技學校)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數學有一門分科叫“幾何學”,然而,鮮有人知“幾何”這一名稱的由來。其實 ,在我國古代,這門數學分科并不叫“幾何”,而是叫做“形學”。那麼,是誰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且用它來稱呼這門數學分科的呢?
這個人就是明末傑出科學家徐光啟。
▲科學家徐光啟(右)和傳教士利瑪窦
“幾何”實際上“Geometry”的音譯,徐光啟在經過反複誦讀“geometry”後發現與“幾何”發音相近,确定“幾何”為“geometry”的漢譯名。
要了解具體經過,還得從徐光啟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一起翻譯并出版的《幾何原本》說起。
▲傳教士利瑪窦
《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Euclid)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于公元前3世紀編成的。這部古代世界數學名著,從公理、定義出發,以嚴密的邏輯,用一系列定理,把初等幾何學知識整理成一套完備的體系。後經過曆代數學家,特别是中世紀阿拉伯數學家們的注釋,再經他們之手傳入歐洲,對文藝複興以後近代科學的興起,産生了重要影響。許多學者認為《幾何原本》所代表的邏輯推理方法,再加上科學實驗,是世界近代科學産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換言之,《幾何原本》不單在數學方面具有近代意義,還在思想方法上對近代科學的發展産生重要影響。
▲《幾何原本》中譯本 圖 / 百度百科
▲《幾何原本》1573版 圖 / 百度百科
實際上,《幾何原本》由公理、定義出發給出的一整套定理體系叙述方法,和中國古代數學著作的叙述方法相去甚遠,但徐光啟作為第一個接觸這一嚴密邏輯體系的人,卻依然能對它提出較明确的認識:
“此書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試、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脫之不可得,欲駁之不可得,欲減之不可得,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
“(此書)有三至、三能:似至晦,實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實至簡,故能以其簡簡他物之至繁;似至難,實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難。”
“易生于簡,簡生于明,綜其妙,在明而已。”
徐光啟提出《幾何原本》的突出特點在于其體系的自明性。這種認識不可謂不深刻。
▲徐光啟 圖 / 百度百科
1607年春,徐光啟和利瑪窦譯出了這部著作的前六卷。徐光啟想一鼓作氣,接着往下譯,争取在年内譯完後九卷,但利瑪窦卻主張先将前六卷刻印出版,看看反映再說。付印之前,徐光啟又獨自一人将譯稿加工、潤色了三遍,盡可能把譯文改得精準。然後他又同利瑪窦一起,共同商議書名的翻譯問題。
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名叫《歐幾裡得原本》,如果直譯成中文,不太像一部數學著作。但如果按照它的内容,譯成《形學原本》,又顯得太陳舊。利瑪窦說,中文裡的“形學”,英文叫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臘的土地測量,能不能在中文的詞彙裡找個同它發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詞。徐光啟查考了十幾個詞組,都不理想。後來他想到了“幾何”一詞。“幾何”原是虛詞,比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徐光啟借用來代指一切度數之學。于是,便建議把書名譯成《幾何原本》,利瑪窦也十分贊同。
1607年,《幾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立即引起巨大反響,成為明末數學工作者的必讀書,對我國近代數學的發展起了尤為關鍵的作用。後來,徐光啟雖然沒有再和利瑪窦一起翻譯《幾何原本》的後九卷,但他又陸續寫了許多其他科學著作。
在翻譯《幾何原本》過程中,徐光啟創立了一套幾何學名詞術語,如點、線、面、銳角、鈍角等等,這些術語與原書的意思完全吻合,直到今天仍被我們沿用。徐光啟還對我國傳統數學經典著作《九章算術》、《周髀算經》進行整理,并根據歐幾裡德的幾何學原理,創立出一套與傳統數學完全不同的證明方法,這也是我國數學史上的創舉。
《幾何原本》是徐光啟潛心研究西洋科學的第一個具體成果,對在中國普及幾何學知識,培養數學人才,以及豐富數學研究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17世紀初到19世紀中期的200年間,它成為許多人學習數學的啟蒙讀物。在清代,從數學大師梅文鼎到李善蘭,幾乎沒有一個不受到它的深刻影響。在現代,中學幾何課本,也是根據它改編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