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喲西心理的第 12 篇新知
閱讀僅需 4 分鐘
作者| UC
今日故事
今天中午吃subway,剛好遇到會員日買一送一。但買一送一有個前提,就是其中一份要加上一杯飲料和小吃配成套餐,小吃可以選擇一塊曲奇或者一包薯片。
買單的時候,店員問我要一塊曲奇還是兩塊曲奇,我居然就答了兩塊。然而,曲奇并不是買一送一,同時,我也并不喜歡吃曲奇,我一般會選擇配薯片……
錨定效應
今天我要講的新知,叫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又叫沉錨效應,指在不确定情境下,判斷與決策的結果或目标值向初始信息或初始值即“錨”的方向接近而産生估計偏差的現象。
一句話解釋就是:做決策時,我們容易受到初始信息/熟悉信息的影響,并不自覺地以它們作為參考。
錨定實驗
最早提出錨定效應的,是Tversky和Kahneman。他們在1974年通過實驗發現,在不确定情境下,人們對于數量的估計出現了向錨值趨近而産生偏差的現象。
他們做的實驗很簡單,讓被試轉動輪盤,這個輪盤的指針隻能停在10或65的刻度上。接下來問他們聯合國中非洲國家所占的比例最有可能是多少?
實驗結果是:轉到10和65的人分别給出答案的中數是25%和45%。
我們都知道,輪盤數字跟題目是無關的,但是大家都不自覺地把這個數字信息作為一個錨,進行參考。
當然,Tversky和Kahneman還做了很多有趣的實驗。
比如,對2組被試分别提出下列2個問題:
(1) 8×7×6×5×4×3×2×1=? (2) 1×2×3×4×5×6×7×8=?
要求被試在5秒内估計出其乘積。
大家猜猜結果怎麼樣?(你們也可以把你們的結果留言。)
結果發現,被試對第一道題的估計的中數是2250,對第二道題的估計的中數是512。兩者的差别很大,并都遠遠小于正确答案40320。
導緻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大多數被試的算法是:先計算前幾步,得到一個初始(錨),然後進行(不充分)調整做出回答。
由于調整是有限的,第一個式子的初始值較高,因此得出的估計值也比較高;而第二個式子初始值較低,因此得出的估計值自然較低。
生活中無處不在“錨”
說完實驗之後,我們回歸到生活。生活中的“錨”無處不在,就像我在開頭小故事裡面講到的,“買一送一”,是一個錨,而“你要一塊曲奇還是兩塊曲奇”裡面的一塊曲奇,也是一個錨。
還有哪些地方有錨呢?在購物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價格被劃掉,這個被劃掉的價格也是一個錨(所以你很多時候會不自覺拿來對比);限購時候的限購數字,也會是一個錨;就連餐廳菜單中第一個食物的價格,也一樣會成為你的錨。
既然“錨”無處不在,那我們要怎麼避免呢?
錨定效應的決策影響,建立在不确定的情境下,所以當情景确定時,錨的影響就會大大降低。
而要确定情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收集盡量多的資料。
比如,購物的時候,你除了可以忽略那個劃掉的标價以外,還可以使用比價軟件進行比價,這樣,錨的影響就會降到最低。(當然,此時你就可能會把最低價當作一個錨了。)
同時,我會覺得,你除了要避免“錨”的影響外,還可以倒過來利用“錨”,成為那一個“握錨”的人,搶占先機。既避免了“錨”的影響,又利用了“錨”的作用。
例如,當你跟商販砍價的時候,你可以先抛出一個“超低價”作為錨,然後你就會發現,接下來的讨價還價就是圍繞這個錨來螺旋式上升的。
但無論如何,希望你知道“錨定效應”之後,可以知道自己被哪些錨套路了。
UC說:
成為握錨的人,讓你的錨去影響别人。
參考文獻: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185, 1124–113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