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裡的第22個節氣,作為四時八節(四時:春夏秋冬四季;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一的冬至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很多地方自古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上,對于北半球而言,是一年之中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且越往北晝越短夜越長,在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冬至日太陽整天都位于地平線之下,北極圈以内出現極夜現象(反之,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在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故而冬至又被稱之為“日短至”“冬節”、“亞歲”、“冬節”等,同時兼備了自然與人文這兩大内涵。而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因地域不同,因此冬至習俗存在一定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絕大部分能量都來自于太陽輻射,而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是一年之中最小的一天,換句話說就是太陽光線最為傾斜,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相對較少,故而從理論上來講冬至日的北半球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天。
但是從氣象角度來講,冬至這天并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天,由于大氣的保溫作用和地表積蓄的一定的熱量并不會馬上就消失殆盡,而是“積熱”尚存慢慢釋放“餘熱”,因此北半球最冷的時候一般是在冬至之後的二十餘天,也就是下一年的一月份中下旬。不過,冬至的到來也标志着北半球正式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的“數九”也是從冬至日這一天開始計算的。
而且今年拉尼娜大概率貫穿今年整個冬季,因此關于今年是“冷冬”的說法也從來沒有間斷過。
流傳最為廣泛的數九順口溜: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對于很多人來說都很清楚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相傳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自投汨(mì)羅江,人們為了避免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便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這便是“筒粽”最早的由來了。
那麼同樣是“吃”,一年一度的冬至日吃餃子又是紀念誰呢?
每年冬至日這天,無論貧富餃子必有吃餃子的習俗,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句諺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何對“餃子”情有獨鐘呢?據說冬至日吃餃子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而留下的。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他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成為我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至今還作為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而且他确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也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相傳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在辭官回鄉途中到了南陽界已是冬季,他看到很多人的耳朵都生了凍瘡,于是他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鍋熬藥,将羊肉和一些配備的驅寒藥材放在鍋裡進行熬煮,并将熬煮過的“藥渣”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最後熬好的肉湯和做好的“嬌耳”分給前來求藥的人,一人一碗湯兩隻“嬌耳”。
許多生了凍瘡的人,喝了熱湯吃了“嬌耳”之後,渾身變得暖和起來,并且手腳、耳朵等部位開始發熱,不少被凍傷耳朵的人都被治好了。為了表示對張仲景醫者仁心的感恩之心,人們便學着“嬌耳”的樣子将面食做成食物,在冬至日來臨時煮上一碗來抵禦嚴寒,而這種“嬌耳”樣式的食物就是最早的“餃子”,也稱之為“扁食”。這便就是冬至日吃餃子的由來,實際上就是不忘“醫聖”張仲景施舍的“祛寒嬌耳湯”之恩,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關于冬至日的習俗也存在地域上的差異,各地餃子的名稱、種類也甚多,比較常見的有山東的高湯小餃、四川的鐘水餃、上海的鍋貼餃、廣東的澄粉蝦餃、揚州的蟹黃蒸餃、東北的老邊餃子等,有的還走向世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餃子吃起來除了營養美味,是一種中國特色健康保健食品,而且“餃子”還有一些美好的寓意:更歲交子、招财進寶、吉祥如意、團圓福祿,例如最常見的韭菜餡的餃子預示着久财之意,而經常吃的白菜肉餡的餃子則表示百财之意。原來冬至日吃餃子還有這麼多學問,趕緊收藏和轉發給你的朋友吧!
文末提一個問題:酸菜餡餃子、香菇餡餃子、芹菜餡餃子分别預示着什麼呢?歡迎留言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