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隐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颠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
上一次講“仁慈隐恻,造次弗離”,重點放在“仁慈隐恻”上,因為時間關系沒有講“造次弗離”。
“造次”,是匆匆忙忙、急裡忙慌的意思。這個詞和下面的“颠沛”都來自《論語》,好像是“君子之于仁(講課時記憶有誤,應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跟這裡講的其實是一個意思:即使在急迫甚至颠沛流離的情況下,也不要違背“仁”,違背“仁慈恻隐”、“節義廉退”。
今天的課一開始,我們就講了那個17歲的孩子從橋上跳下去這件事,這兩天大家都在說(注:一位上海高中生跟同學發生争執,母親到學校接孩子,回家路上又發生争執,母親把車停在高架路上,最後孩子拉開車門,從橋上跳了下去……)。這叫什麼?造次!在這樣一種“造次”的情況下,如果還能記得“仁慈隐恻”,還能保持冷靜,沒有被那種“動物性”主宰,就不會有這種事發生!
下面是“節義廉退,颠沛匪虧”。“匪虧”,就是不虧,跟“弗離”是一個意思。“節義廉退”,需要一個字、一個字解釋一下。
先說“節”。為什麼叫“節”?實際上,這個“節”就是竹子的竹節,人們經常拿它比喻人的氣節、節義。
這其實是中國人的一個特性。比方說君子,就經常用玉來形容——“君子比德于玉”嘛!因為玉是溫潤的,跟君子那種溫、良、恭、儉、讓的風格很像。人們還經常說,梅、蘭、竹、菊是四君子,也是因為它們象征了君子的品格。這是中國人的一種思維方式,把一個物品的一部分特性拿出來跟人的一個特性比較,如果吻合,就用這個物品來代表人。
為什麼用竹子的節表示氣節、節義呢?因為竹子有一個特性——甯折不彎,不屈己從人,而且無論把竹子橫着切斷,還是豎着劈開,竹節都會存在。這就是“節”。
“節”,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信”。在古代,兩國之間使節往來,手裡經常拿什麼?大家看京劇《蘇武牧羊》,蘇武手裡拿的是什麼?一根竹杖,上面吊着一個牦牛尾,那叫旌節,就是表示“信”的。兩國相争,不斬來使,就是為了通過使節相互溝通。溝通必須要有“信”,雙方才能達成協議、解決問題。
下面是“義”。以前在公衆号裡講過很多次:義者,宜也。什麼是“宜”?在甲骨文裡,“宜”是個象形字,就是祭台上放着幾塊切好的祭肉。祭祀之前,要把祭肉切開,而且要切得均勻。這就叫“宜”。這種意思再引申,就是每個人考慮自己利益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别人的利益,好比切分祭肉,一定要均勻,這樣所有人的利益就都平衡了。《周易》裡說“義乃利之和”,其實就是要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這是“義”最原始的含義。
當然,後來也有其他方面的引申,比如:别人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待别人,這樣就衍化出了江湖義氣——你有我有全都有,風風火火闖九州!我們不能說水泊梁山裡講的這種義就不是“義”,但它是後來才有的。
再下面是“廉”。按通常理解,“廉”就是廉潔。不過,這個字也很有意思!很多人用過鐮刀,鐮刀的“鐮”就是“廉”加個“钅”。為什麼這麼寫?鐮刀是割東西的,必須要快、鋒利,鋒利的意思就來自“廉”。作為工具,“快”當然是長處,但也容易傷人。古人有一個詞,叫“廉隅”,就是說一個人非常耿直,有棱有角,但是棱角有時候也會“拉”人。這就是“廉”的含義,優點、缺點都表現出來了。
在《千字文》裡,“廉”更多強調的是“廉潔”這層意思。一個人要求自己廉潔,肯定是非常好的品質。但是,廉潔到一定程度,再把自己的标準硬加到别人頭上,“廉”就變成了“鐮”,可能會傷人!
曆史上有這樣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海瑞罷官》,戲裡、電視劇裡都有,還曾經因為……。不講了,大家都知道原因。海瑞是清官,為民請命,最後被罷了官,電視劇裡這麼演,小說裡也這麼寫。曆史上的海瑞也确實是這種性格的人,但是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跟現在卻不太一樣。為什麼?
明朝的制度基本上是朱元璋定的,這個制度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明朝官員貪污腐敗的特别多,跟這種制度有很大關系。朱元璋是貧苦人出身,所以安排這個制度的時候,他對手底下那些官吏特别“摳門”,給的錢根本不夠養家糊口。如果僅僅拿那點俸祿養家,可能跟種地的老百姓差不多,弄不好比老百姓還慘,因為當官的還要應酬。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就制度性地發展出一種灰色地帶——收稅的時候多收點,公家花一部分,自己花一部分。你說它合法,也不合;你說它不合法,這麼多年延續下來,大家都這麼做。當然,這一部分有時候發展得非常大,這就有問題了。
海瑞這個人是“清得不能再清”的清官,他認為,國家規定的俸祿是多少,就得拿多少。他自己過得非常窮。窮到什麼程度?他做到三品官的時候(在明朝,如果不是皇親國戚,三品官已經很大了),有朋友到他家串門,到他家門口,看到一個老太太,穿得破破爛爛,在門口坐着,就下馬問老太太:你家海大人呢?老太太說:在家呢!朋友說:你去跟他說一下,有人來看他了!後來,朋友進了院,對海瑞說:海大人,你看你!都三品官了,找傭人也得找個像樣點的,不能找這麼個老太太!海瑞說:哪裡是傭人,是我夫人!這就是海瑞。後來,海瑞去世,家裡連個棺材都沒有。古人對生養死葬這種事看得很重,幾品官要有幾品官的儀式。有個當官的朋友實在看不下去,出錢給他辦了葬禮。
可以說,海瑞是那個年代的一個異類,不僅自己廉潔,還要求所有的官都這樣,後世很多人稱贊他。但是,他幾乎沒有朋友,很多人私下罵他,罵得很難聽,把他當怪物看待,可以說過得很凄涼!說心裡話,我感覺,皇帝用他,是把他當成一把劍去砍人,這樣被砍的人就會恨他,而不會恨皇帝。這是講“廉”的兩個方面。
下面是“退”。我們這邊牆上寫的是:溫、良、恭、儉、讓,“讓”其實就是“退”。《周易》裡講“謙謙君子”,形容君子的謙讓,為而不争——該我做的,我就去做,有了好結果,你不給我,就算了,我也不争。《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每一爻又都有吉兇。六十四卦當中,隻有一、二卦,六爻全都是吉,其中就有“謙”卦。這其實是表達這樣一種意思:“謙”這種品質,如果你具備的話,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不會遇到太大困難。
這是講“節義廉退,颠沛匪虧”。
下面是“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這幾句話其實是講一個意思。這種意思在當下的社會,我感覺太需要了!大家看一看我們周圍的社會,從最高、最上面那一層的人到最底層,誰心裡沒有惶恐!?誰心裡沒有焦慮!?誰心裡沒有怨氣!?整個社會都處在一種非常壓抑的氛圍當中。大家不要認為有權有勢的人就沒有焦慮、沒有怨氣,他們的焦慮、怨氣比下層的人還要大,因為他們遇到的問題更多。當然,這裡面原因很複雜,但最主要的根源是,這個社會幾乎完全變成一種物質化的社會,人人都在極力追求物質。物質,當然有好的一面,可以讓我們的父母、孩子生活得更好,這有什麼不好的?當然沒什麼不好!但是這需要一個平衡。什麼平衡?外界的物質跟我們的内心要有一個平衡。如果我們的内心平衡不了外界的物質,就會出現剛才說的那種狀況——“心動神疲”、“逐物意移”,我們的心一直跟着外邊的物質世界轉。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心怎麼會不空虛!無論我們追沒追到物質、掙沒掙到錢,也無論我們掙了幾個億、幾百萬還是幾十萬,都是這麼一種狀況。舉個通俗點的例子:身體虛弱了,我們知道去鍛煉——跑步、上健身房……。但是,這鍛煉的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靈同樣需要鍛煉。隻有我們的心靈也鍛煉好了,有了一個強大的内心,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外在環境,我們才能始終保持一種平和心态,也就是“性靜情逸”、“守真志滿”。“真”是什麼?中國人講返璞歸真,“真”就是精、氣、神。人要有真精、真氣、真神,要守住這些。整天在外面追物質、追花花世界,我們的心就長成豆芽菜了,所以我們的心也必須鍛煉。怎麼鍛煉?其實,《千字文》講的所有這些——“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隐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颠沛匪虧”,都是鍛煉。它能讓我們處理好跟周圍人的關系,處理好内心跟外在世界的關系。這恰恰是中國人的長處,甚至可以說一百年以前中國人在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我們雖然沒有宗教,但是我們的心靈有安放的地方,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聽到我這麼講,很多人可能會說:你說的這是什麼呀!虛頭巴腦的,沒啥意思!說心裡話,我學習傳統文化這麼多年,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這才是一個人的“定盤星”。隻有擁有一顆強大的内心,我們才能對任何環境都應付自如,就像在大海裡遊泳,沒有一個強健的體魄肯定不行!
還有兩句“堅持雅操,好爵自縻”。
“爵”是什麼?大家都知道爵位,有高有低——公、侯、伯、子、男。這是後來的用法,不是最早的意思。“爵”,在古代是喝酒的杯子。商朝出土過中國最早的青銅器,裡面就有“爵”,是用來陪葬的。為什麼陪葬?太珍貴了,沒有幾個!後來慢慢多了,也就分出等級——什麼級别的人用什麼級别的“爵”。再後來,才用來表示官位級别。
“縻”,是拴牛的繩子。我們都知道,古代對邊疆省份的管理叫“羁縻”,就是要像拴馬(“羁”,是拴馬的繩子)、拴牛一樣,把邊疆拴起來,隻能在一定範圍内活動。
“堅持雅操”,就是上面這些高尚的行為如果能做到,那些“好爵”——高官厚祿,就像栓馬、栓牛一樣,跑不掉了。
當然,這是表面的意思。我們今天講的不是這層意思,而是針對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做了一些延伸,就是想讓我們每個人在這個喧嚣的社會裡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态,跟社會有一個良好的互動,求得一種心靈的自在,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很好地控制、很好地處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