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市文化旅遊局和市交通委聯合向社會發布上海9個涉農區的18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線路(詳情可點擊鍊接《“十一”長假不想離滬?試試這18條上海境内寶藏遊玩線路,人少景美不落俗套》),備受市民關注。在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上海慶豐收主題活動中,市農業農村委又牽頭,組織上海9個涉農區展示了最具本區特色的優質農産品和鄉村特色文化,這意味着今年“十一”長假,選擇上海市郊遊的市民和遊客按圖索骥“買買買”并感受最有上海特色的鄉村風情。
油焖茭白、響油茭白鳝絲、茭白青椒肉絲……茭白是上海人家餐桌常見菜肴之一,不過最有名的要數産自青浦的“練塘茭白”。在寶山區,則把菌菇做出了大文章:金針菇、草菇、雞腿菇、白玉菇、杏鮑菇……多品種的菌菇逐漸成了市民餐桌上的當家品,食用菌行業悄然轉變。在浦東,有上海地區首家紅心火龍果規模化種植基地,實現了熱帶水果火龍果在上海地區的優質生産,自2010年上市以來,一直受到上海市民的認可。應景的還有剛剛上市的上海本地新米,其中“松江大米”已小有名氣。好吃的秘訣,得益于黃浦江源頭水的滋養,使得松江大米米粒飽滿、清香、大小均勻、晶瑩透明。米飯柔軟有彈性,食味清淡略甜。
事實上,在今年豐收節期間,市農業農村委組織市民代表品鑒體驗了來自不同區的特色農産品,選出了上海越亞農産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越亞”8424西瓜等32家單位産品“最受市民歡迎地産優質農産品獎”。這份獲獎名單或許能成為市民和遊客市郊遊“買買買”的參考。
除了“買買買”,在市郊遊的市民和遊客也可以試試市郊的各種特色鄉村活動,來一場原汁原味的鄉野行。
據梳理,目前上海市郊的這些文化活動頗有特色:
【奉賢滾燈】滾燈流傳至沿海地區已有700多年的曆史,有着國泰民安、團圓吉祥的美好寓意。而奉賢滾燈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胡橋鎮,也就是今天的柘林鎮,經過30多年的挖掘、整理、創新,奉賢滾燈的發展也節節攀高,在一代一代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走出了國門,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優秀民俗文化的魅力。
【松江葉榭舞草龍】葉榭舞草龍在2008年正式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舞草龍相傳源自唐代:唐德宗年間葉榭大旱,據傳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是葉榭人,念着家鄉之情親自吹箫召來青龍普降甘霖,百姓為感謝韓湘子求雨之恩,舉行了再現韓湘子吹箫召龍神話的草龍求雨儀式。
【金山田山歌、農民畫】農民在田間勞作的場景,如何搬到舞台上演繹?金山區結合了當地的金山田山歌和金山農民畫,将非遺與舞蹈融合在了一起。舞蹈中的金山姑娘用種稻、耘稻、趟稻的勞動氣息來傳唱出屬于她們的田山歌以及她們在稻田、河岸邊勞動、生活的景象。
【青浦茭白葉編結】茭白葉編結是一門曆史悠久的民間手工編結技藝,它從蝦籠編制、竹編織、柳條編織、席草編織、蔺草編織、稻草編織演變而來,見證了上海民間技藝的繼承、創新與發展,是上海民間智慧的結晶,更是時代發展與進步的生動寫照。
【寶山月浦鑼鼓】位于寶山區的月浦,素有“鑼鼓之鄉”的美稱。月浦鑼鼓起源于清朝中期,最早是商販走街串巷吸引顧客的手段,後來慢慢發展成在廟會、燈會等慶典上的演奏活動。如今,寶山區的“月浦鑼鼓年會”和“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已成為“上海市特色活動項目”“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特色文化品牌項目”。
【闵行馬橋手獅舞】馬橋“手獅舞”又叫“手帶獅舞”,俗稱“調獅子”、“獅子燈”,是上海市的傳統民俗舞蹈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節目以極具儀式感的舞蹈形式,展現農民對于收獲的期盼與喜悅。
【浦東土布】【奉賢土布】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植棉、紡紗、染色、經紗、刷布、織布。在浦東非遺“土布鄉創基地”,創客們研發土布文創産品,帶動農民就業。而在奉賢莊行,土布生産已有800多年曆史,棉線經過織布機成千上萬次的重複,橫豎交織,成為精美的莊行土布。如今,在設計師的巧手之下,老土布有了新穿法。
【崇明瀛洲古調派琵琶】崇明,稱瀛洲,“瀛洲古調派琵琶”取北派琵琶剛勁雄偉、氣勢磅礴之長,收南派琵琶優美柔和、華麗袅娜之精,渾為一體,形成隽永淳樸、清新绮麗的特色,現已成為著名的中國琵琶流派。
欄目主編:吳衛群 文字編輯:任翀
文中圖片由市農業農村委、市文旅局和市交通委提供
來源:作者:任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