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年輕科學家,不久前才被診斷為冠脈狹窄,醫生已建議盡快進行冠脈造影以明确診斷。可就在遲疑下一步治療的當口,這位學術成就頗豐的青年科學家卻走在路上突然倒地猝死了。這并非駭人聽聞,而是實實在在的悲劇。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主委、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華偉教授10多年前組織大規模心髒性猝死流行病學調查時發現,我國心髒性猝死的發生率為 41.8/10萬,以此計算,我國每年有54萬人死于心髒性猝死,平均每天就有1500多人。這些心髒性猝死,60%以上發生在院外,而院外救治成功率僅僅約為1%不到。具體到擁有1800萬常暫住人口的廣州,每年估算有7500餘人死于該病,這位年輕的科學家正是其中之一。
一直以來,有關CPR(徒手心肺複蘇)、AED(自動體外除顫儀)、ICD(植入術心律轉複除顫器)等應對心髒性猝死的救治方案、培訓都有開展,但效果不盡如人意。8月6日,由北京傑凱心血管健康基金會及全國衛生健康推廣項目專家組共同主辦,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承辦,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CSA)、中國紅十字會及中國心力衰竭聯盟提供學術支持的“心髒性猝死綜合防治項目全國巡講·廣東站” 在穗舉行,該項目拟将心肺複蘇培訓、AED推廣普及應用和ICD植入、導管消融、藥物治療等一攬子針對心髒猝死的防治方案組合起來,用組合拳方式來預防心髒性猝死發生,提升心髒驟停的院外搶救成功率。
不容小觑的心髒性猝死
每年奪去50餘萬鮮活的生命
華偉教授告訴南都記者,針對我國心髒性猝死的大規模流調,已經是十多年前開展的一項工作了。當時他所領銜的團隊通過大樣本調查後統計發現,我國的心髒猝死發生率為41.8/10萬,據此估算每年的心髒猝死人數為54萬,每天就有1500死于這一有很好預防措施的疾病。
“更為關鍵的是,我們發現這樣的心髒性猝死,超過六成是發生在院外的,由于ICD的植入率低,徒手複蘇技能掌握的人員較少,AED的設置不足,能夠有主動心肺複蘇意識的人更少等因素,我國的院外心髒性猝死救治成功率低至1%。每一百個院外心髒猝死者,可能搶救回來一個都不到”相關論文經國際權威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刊登後,引發了人們對心髒性猝死話題的高度關注。
華偉教授同時透露,即便是在意識、設備、CPR技能掌握比例高的美國,其院外心髒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也隻是6.4%,其中一個名為羅切斯特的小鎮,救治成功率達到了20%,這是得益于該鎮心髒複蘇技能掌握率高,AED設置科學合理。
“心髒性猝死的死亡率如此之高,關鍵原因就是心髒驟停後留給我們搶救的黃金時間窗隻有4分鐘。超過4分鐘,對缺血缺氧極其敏感的大腦就會出現腦細胞大範圍凋亡,即便救治過來,可能亦是植物狀态”。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名譽委員,中國房顫中心聯盟主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内科黃從新教授表示,如此龐大的猝死數量,真的需要我們高度關注了,最為關鍵的一點在于,絕大多數心髒猝死是可以通過加強預防來有效遏制的。
包括文前提及的那位45歲青年科學家,如果及時通過冠脈造影明确病因,及時進行冠脈的處理,可能就能有效地避免不良後果的出現。而如果當時目睹其心髒驟停的目擊者能夠馬上進行科學有效的心肺複蘇和電除顫,那成功搶救回來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強。但現實世界,沒有那麼多假設…… 心髒電生理和起搏專家、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每念及此,總會扼腕歎息。
這些人群容易發生猝死
最有效幹預方式是器械植入
王景峰教授表示,心髒性猝死原因有許許多多,時至今日醫學領域也未能将全部的導緻猝死發生的原因給找齊。但對于心梗治療後患者、冠心病患者(有發生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風險)、心衰患者以及有家族遺傳性心髒病等群體,往往是心髒猝死的高發人群。
有這些高危因素的人群,可以通過動态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冠脈造影等有效檢測手段篩查出來。“而那些年富力強的年輕心髒猝死者,往往患有心肌肥厚,這也值得高度關注”王景峰教授補充道。
篩查出高危人群,然後就是通過積極的ICD/SICD植入來有效預防心髒性猝死。
但受限于目前社會上對ICD植入的認知不足,甚至一些醫務人員對其認識都存在欠缺,所以,目前我國每年ICD的植入台數僅僅為8000左右,距離54萬高危人群的有效預防相去甚遠。而美國人口遠少于中國,但其ICD植入量達到每年20餘萬台。
王景峰教授表示,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顯示,心肌梗死以後,心髒性猝死高危人群的識别和轉診比例較低,即使轉診後最終成功植入ICD的患者比例更低。“制約ICD植入的核心因素在于意識,包括醫生群體、患者、家屬都會對這種植入物有所遲疑。”黃從新教授告訴南都記者,制約ICD植入的另一個因素就在于醫療保障的傾斜不夠,現階段這一設備完全仰仗進口,單價高達數萬甚至十多萬元,其昂貴的價格,使得該設備的可及性大打折扣。“而很多心髒猝死,就發生在患者、家屬的遲疑過程中。”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内科王景峰教授團隊采用“兩切口技術”為一名擴張性心肌病伴嚴重心衰患者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轉複除顫器”(S-ICD)
黃從新、王景峰等教授也一直在進行着呼籲,呼籲醫療保障能夠給予ICD更多的傾斜。這樣的呼籲在廣東,尤其是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取得了成效。相當部分高價值起搏器開始被納入醫保保障和城市商業補充醫保的保障範疇。
綜合防治項目廣東站
全國專家共商心髒性猝死防治新對策
一種每年事關54萬人生死的疾病,勢必需要更為行之有效的方案來破題。在6日舉行的“心髒性猝死綜合防治項目全國巡講·廣東站” 活動中,邀請了國内著名專家和廣東省心血管領域專家學者參會交流。大批全國知名的心髒專家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參與了本次全國巡講的廣東站活動。
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廣東省醫師協會心血管内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陳樣新教授主持廣東站巡講活動的開幕式暨啟動儀式。
本次活動學術内容涵蓋心髒性猝死的院内外急救、ICD及導管消融治療、藥物治療、臨床病例等專業内容,聚焦當前心髒性猝死綜合防治的熱點及前沿問題、開展專題報告和學術交流。旨在通過科普宣傳、院外AED普及、院内ICD治療及導管消融技術的推廣,從治療理念到治療策略,從藥物到器械,全面提升心髒性猝死的綜合防治水平,減少心髒性猝死的發生,為健康中國宏偉願景作出貢獻。
比如,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澍教授提出了心髒性猝死綜合防治工作開展需要突破的三大要點。首先,要用科學的方法尋找心髒猝死發生的規律;其次,要采用精準的預防和診療措施,做好基礎疾病的控制與預防,從技術層面上明确救治措施,對患者進行科學規範化管理;最後,要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因為科學規律始終存在,對猝死規律進一步了解以後,才能找到防止猝死發生的各種診療技術。因此華偉教授啟動的心髒性猝死綜合防治(PSCD)項目全國巡講在推動心髒猝死科學規範創新診療上将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德嘉教授指出,心髒性猝死的防治是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長期以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相信在兩個學會的共同領導下,對心髒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篩查防治工作、社會公衆教育以及心髒性猝死患者就地人工心肺複蘇培訓等方面的工作,将會取得更大的進展和成果。
标準,有效的徒手心肺複蘇(CPR)也是心髒猝死的救治關鍵環節。
“因為心髒性猝死的防治重在防,往往到了治理環節就很被動。要真正把高危人群、中危人群篩查出來,進行精準預防。”除此之外,要向社會人群有效的推進和普及徒手心肺複蘇的相關知識,抓住緊急救治的黃金時間。對于心電生理和起搏醫生,要充分掌握好征,加強相應救治應用的規範化管理。
廣東深圳的心髒猝死防治路線
投入近兩萬台AED
挽救了51條生命
有效心肺複蘇,及時電除顫相結合,能有效提升心髒猝死的院前急救成功率。随着AED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心髒性猝死人群從中直接獲益,而且獲益的是生命。
一個非常明顯的例證就在于廣州馬拉松,但攜帶着AED的騎行救護人員每公裡巡檢一段賽段時,廣馬已經再未發生過心髒猝死這樣的悲劇性事件。
城市地鐵裡的AED。
再就是廣東的深圳,早在2017年,深圳就啟動了“公衆電除顫計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14158台AED,覆蓋率位居全國第一。今年,深圳還将在住宅小區、學校、新增的地鐵站等地點增設3000台AED,進一步夯實AED覆蓋率全國第一的設置基礎。
截至今年7月21日,深圳全是的這1萬多台AED成功挽救了51名心髒猝死患者,挽救了51個家庭。有人會提出疑惑:1萬多台設備,這麼多年下來才救了51人,這使用率也太低了吧?
“哪怕隻救回幾條生命都是值得的,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和生命相提并論。”華偉、王景峰教授表示道。
采寫 南都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沈銳冰
通訊員 黃睿 歐陽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