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

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4 16:41:15

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人口密集外來人員多 矛盾糾紛多樣化複雜化,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矛盾糾紛多樣化複雜化)1

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

人口密集外來人員多 矛盾糾紛多樣化複雜化

大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難題

怎麼解

● 由于人口密集、外來人員多、結構複雜,導緻大型社區矛盾糾紛呈現多樣化、複雜化特征,群衆對法律服務的需求集中且迅速增長,對公共法律服務的供給提出了重大挑戰

● 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成為很多地方快速緩解乃至解決大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供給不足的一個重要選項

●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工程、系統工程、民心工程,需要統籌一切可以統籌的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這樣才能為大型社區提供更加高效精準的法律服務

□ 本報見習記者 孫天驕

□ 本報記者 文麗娟

一條條馬路相互交織,車流穿梭人流如潮;一棟棟高樓龐然矗立,站在狹窄的樓宇間必須90度擡頭才有可能看到樓頂……

這是劉明生活的地方——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花果園。作為我國最大的棚戶區改造項目,花果園面積10平方公裡,聚集了一批大型社區,總入住人口42萬,開設商戶2.7萬家,日流動人口達百萬。

這也是讓劉明愛恨交加的地方——相對低的房價讓他實現了在城市安家的夢想,生活交通都很便利;而環境嘈雜,居民素質良莠不齊導緻各類矛盾糾紛多發,又讓他覺得特别鬧心。

不過這兩年來,劉明的日子越過越舒心,他發現,現在居民們遇到難題都能及時得到法律幫助,漸漸地,大家火氣小了、矛盾少了,周邊的氛圍越來越和氣了。

劉明的經曆并非個例。近年來,随着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大型社區不斷湧現,由于人口密集、外來人員多、結構複雜,導緻大型社區矛盾糾紛呈現多樣化、複雜化特征,群衆對法律服務的需求集中且迅速增長,這對公共法律服務的供給提出了重大挑戰。

如何開展好大型社區的公共法律服務,有效破解難題,回應群衆關切?近日,《法治日報》記者就貴州省、北京市、江西省、天津市等地的探索實踐進行了深入調查采訪。

大量法律資源下沉

陣地建設有的放矢

劉明曾經的煩惱,田碧霞感同身受。

田碧霞是花果園遵義中路社區黨支部書記。遵義中路社區是個典型的大型社區,轄區30個單元的樓層都高達46層,有居民共兩萬多人;除了居民樓下的各種飯店、商鋪,還有3個商業樓裡的2000多戶商家。

人口、商業如此集中,每天産生的各種各樣的矛盾糾紛讓田碧霞的頭都大了。“其中最多的就是噪音投訴、油煙投訴。”田碧霞說,為了預防和解決這些糾紛,社區幹部以前也嘗試了很多辦法,但都收效甚微。

直到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建立完善,大量法律服務資源下沉至花果園,這一情況才有了明顯改善。

穿過密集的樓群,田碧霞向記者娓娓道來這些年的變化:社區配備了固定的法律顧問團隊,“1 N”的工作模式,确保服務群衆“不打烊”;法律援助門檻進一步降低,開通綠色通道,審批時限縮短,審批流程簡化;公證遠程辦理,線上服務……

聽說記者來采訪公共法律服務,遵義中路社區C區12棟的多位居民圍了上來,你一言我一句地誇了起來。74歲老人鄭康花說,她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其退休工資的問題,後來社區來了法律顧問,用她聽得懂的語言分析問題,再三叮囑要依法理性維權,還幫忙代寫了法律文書,推動問題順利解決。

“針對大型社區集中這一情況,南明區将‘律師和法律服務行業綜合黨委’陣地設置在花果園片區。”一旁的南明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主任李世榮告訴記者,并在此基礎上,聯合區公安、法院、信訪、住建、街道辦等單位,同時指導片區律所、社區、非公企業各領域黨組織,構建“黨建引領,多調聯動”機制,确保社區群衆共享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

“我們還聚合花果園片區近100名律師黨員優勢,打造‘黨員律師服務團’‘黨員調解室’‘法律服務工作者調解室’等行專結合的新型調解組織,以‘律師會客廳’‘一村(居)一法律顧問’‘法律六進’‘以案說法’為載體,帶動黨員律師積極加入大型社區基層社會治理中。”李世榮說,目前黨員律師共開展法治宣傳2682次,接待群衆1.36萬人次,提供法律援助3833件,預防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糾紛。

窺一斑而知全豹,南明區對花果園的“偏愛”一目了然。

原因何在?

随着采訪的深入,答案愈發清晰——南明區總面積209.34平方公裡,總人口92.7萬,其中花果園就住着42萬人,即二十分之一的土地上聚集了南明區近一半的人口,花果園自然成為當地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點、矛盾糾紛的集中地,也是推進公共法律服務的前沿陣地。

花果園遇到的問題,在2000多公裡外的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天通苑地區(以下簡稱回天地區)有過之而無不及。

回天地區曾被稱為“亞洲最大社區”,總面積63平方公裡,常住人口80多萬。由于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設在昌平城區,距離回天地區平均距離30公裡,導緻住在這裡的居民獲得公共法律服務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大大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衆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平常遇到麻煩事兒了,也沒個身邊人幫忙解決;提交一份法律援助材料,還要坐1個半小時的公交車才能到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耗時耗力,身體累、心更累。”一段時間以來,回天地區的居民對此頗有怨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昌平區司法局開展調研發現,回天地區群衆享受法律援助、公證、法律咨詢等法律服務不便,經全面考量後決定建立公共法律服務東部分中心,位置臨街、交通便利,服務面積32.8平方公裡,覆蓋回天地區超過50萬人口。

在東部分中心成立過程中,北京市司法局還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支持。考慮到昌平區公證人員緊缺的現實問題,市司法局協調市屬長安公證處提供力量支持和服務保障,選派黨員和業務骨幹公證員進駐東部分中心,讓回天地區群衆在“家門口”享受公證福利。

據昌平區司法局法律監督管理科科長趙士強介紹,東部分中心加強陣地設置,聯合昌平法院設立法官工作站,由法官、法官助理、人民陪審員深度參與分中心窗口服務,同時與鎮街道黨委政府、司法所、村居委會等部門互聯互通、聯防聯動,從源頭上預防矛盾發生;同時争取昌平區律師協會提供專項法律服務,由區司法局組織區律師協會班子成員和黨員律師帶頭,成立專項工作律師服務團,集中全區優勢律師資源向回天地區調配。

“不斷創新舉措,建立回天地區公共法律服務新平台、新陣地,讓群衆能夠享受到身邊的優質法律服務。”趙士強說。

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像花果園、回天地區一樣,面對大型社區人口密集、矛盾糾紛多的客觀實際,各地堅持黨建引領,加強陣地建設,有的放矢、專項推動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讓“法治護航”成為基層社會治理、優化營商環境、維護民生利益等方面的有力保障。

全力推信息化建設

足不出戶享受服務

“白天要上班,遇到法律問題,沒時間去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咨詢解決,下班後又太累,也不想去站點。如今,手指一點,問題解決,方便多了。”在貴陽采訪時,花果園居民金禮全向記者展示“南明區公共法律服務網上辦事大廳”App。隻見她手指輕輕一劃,法律咨詢、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公證服務、司法鑒定、普法課堂等線上服務事項一鍵可達。

這是貴陽市南明區持續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縮影。而年輕人集中的大型社區,成為信息化建設的最大受益者。

據了解,南明區建成了“2 e”公共法律服務體系。“2”是指“三縱七橫”(區級、鄉街道、村(居)縱向銜接以及工青婦殘老、勞動仲裁、退役軍人等區直部門橫向銜接)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全覆蓋和“一站式”的服務全覆蓋;“e”是指“互聯網 微便民”,研發運營公共法律服務網上服務大廳,組建了1個區級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微信群,20個鄉(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協作群,190個村(居)公共法律服務聯系群。

李世榮對記者說,線上平台讓工作更高效,黨員律師輪流值班,為群衆提供足不出戶的公共法律服務。“特别是針對調解一方當事人身在外地或因疫情防控不便參與調解等特殊情況,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後,創新利用網絡平台開展‘雲調解’,通過線上‘零距離’‘面對面’法理情說服、勸導,妥善化解糾紛,實現高效率高質量案結事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成為很多地方快速緩解乃至解決大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供給不足的一個重要選項。

在北京,回天地區東部分中心加強公共法律服務網、微信公衆号網絡平台和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台接入,将實體平台的現場服務、熱線平台的線上服務和網絡平台的全時空服務有效融合,實現法律事務“網上辦、指尖辦、随時辦”,推動回天地區公共法律服務“擡頭可見、舉手能及、掃碼可得”。

在江西,“網上掌上”服務能力不斷優化升級,江西法律服務網、“江西掌上12348”微信公衆号服務功能等推出14類公共法律服務版塊,涵蓋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公證、人民調解、律師、司法鑒定、社區矯正、法治宣傳等,實現在線咨詢、網上辦事、信息查詢等功能“一網打盡”。

在天津,大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站通過實體進駐、指引性進駐、網絡進駐(12348法網、掌上12348、智能終端、視頻咨詢專線)等多種方式實現公共法律服務項目全業務進駐。

張青慶(化名)是天津市西青區大型社區四季花城的居民,他最近遇到了一個難題。原來,他手裡有一張借據,但不确定落款處簽名是否為其本人所寫。心急如焚的他撥通了社區法律咨詢視頻專線。正在值班的司法鑒定人秦南接到電話,通過智能終端,指導張青慶上傳借據圖片,告知其應該準備哪些鑒定材料。經過一系列操作,張青慶順利完成鑒定後豎起了大拇指,“互聯網讓我們享受到了高效快捷、優質專業的法律服務”。

借助轄區各方力量

形成共治共享格局

一個大型社區,動辄上萬人、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滿足這麼多人的法律服務需求,談何容易。采訪過程中,也有不少大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即便多措并舉推進“實體 互聯網”全覆蓋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他們仍然感覺到法律資源不足所帶來的掣肘。

怎麼辦?一些大型社區将目光投向了轄區各方力量。

去年4月,貴陽花果園W2區發生一起因地下停車場收費而引發的群體性矛盾糾紛。人數衆多的業主情緒激動,一時難以調和。調解中心相關負責人思慮再三,決定聯合街道辦事處、派出所、社區法律顧問、黨員居民等,對雙方當事人開展調解工作,從停車場權屬、停車場收費許可和收費标準、停車場安全和停車場管理等方面着手,釋法說理,耐心勸說,最終促成合意。

這次聯動各方力量調解為花果園處理涉重大疑難和群體性糾紛提供了經驗和路徑。此後,花果園以聯調中心為抓手,引導律師團隊、物業管理、居民代表等社會力量有效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

天津四季花城則聚力發展社區網格員,集合社區具有較高法律素養和實務經驗的退休法官、檢察官、民警、公務員和社會工作者等力量,為群衆提供法律咨詢、提出法律意見、化解矛盾糾紛。

四季花城社區黨總支書記袁媛介紹說,社區将法治工作融入網格管理服務中,成立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和包括社區網格員、民警、物業管家、小巷管家在内的“四人工作組”。“網格員對網格内的人、地、事、物了如指掌,可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管理服務。”

此外,四季花城社區還邀請社區黨員、學生志願者開展普法活動。由社區黨員牽頭成立的花城故事會成為當地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故事會主要針對老人、婦女、未成年人等群體,每周開展兩次。

8月中旬的一個下午,記者走進四季花城社區,看到花城故事會正在上演,剛上小學的男孩李崇霄繪聲繪色講述着自己剛聽來的一個故事——

“一天,小學生小麗放學以後,正在校門口等媽媽來接。這時,一名陌生男子騎着自行車到小麗身邊,問她是不是在等媽媽來接。小麗點了點頭,那名男子接着說:你媽媽正在單位裡開會,讓我接你回家……當車子騎出去不遠,小麗發現不對勁,大哭起來,有好心人把他們攔下……原來,這是專門拐賣小孩的壞人!”

李崇霄一闆一眼講得特别認真,圍坐一圈的小朋友們聽得格外認真。故事剛講完,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論起來,說小朋友一定不能跟陌生人走。

“把普法活動搞好了,讓法律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是開展好公共法律服務的基礎性工作。”西青區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科科長史敬說,除花城故事會外,司法所工作人員還會經常來到四季花城社區就熱點問題開展普法講座,邀請現場的老年人現身說法,臨時擔當“群衆身邊的普法員”,以自身經曆提醒大家碰到蹊跷事要“多個心眼”,避免權益受到損害。

因地制宜成效明顯

客觀問題仍待解決

通過因地制宜主動探索,北京、貴州等地的大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快速推進,成效明顯。如北京回天地區公共法律服務東部分中心自2020年成立以來,已接待法律咨詢1750件,法律援助49件,審查合同128份,指導起草法律文書83份,接待公證咨詢1000餘人次,辦理各類公證115件。

與此同時,大型社區在推進公共法律服務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客觀困難,如經費有限、人手和法律資源不足、一些工作人員法律服務水平不高等。

“公共法律服務的公益性特性,需要政府在資金投入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但由于經濟下行壓力和受疫情影響,一些地方對公共法律服務建設的财政保障不足,緻使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向縱深推進力度受限,離相關文件規定的标準和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律服務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熱情。”李世榮說。

他介紹說,當地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屬公共法律服務管理科管理的服務平台,不是行政機構,沒有人員編制。如管理科僅3名正式幹部,日常工作量大。在專職人員方面,除了法律咨詢窗口和公證服務窗口外,其他大廳窗口工作人員為臨聘人員,在人員結構上存在非專業、低薪、高齡的情況,導緻人員流動性大,難以有效保證工作開展的連續性和高質量的服務。

人手不足也是趙士強遇到的難題。在回天地區公共法律服務東部分中心,目前僅有一名專職律師長期值班,6名實習律師輪流值班。“如果遇到律師需要開庭或會見,服務就會受到影響。”趙士強說。

此外,李世榮認為,業務融合不充分、優化不徹底也将制約公共法律服務的發展。雖然在架構上已經将各業務整合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中,但基層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統籌力度不夠,協作能力不強,在提供公共法律服務時,各類法律服務業務優勢互補不夠、銜接不夠緊密,影響了公共法律服務質量的整體提高。

趙士強對此表示贊同,他提出,目前很多地方将公共法律服務作為一項獨立内容進行宣傳的力度不夠,導緻公共法律服務的社會認知度還不高,仍有相當一部分社區居民對什麼是公共法律服務、如何獲得公共法律服務還不太清楚。

如何破題?

李世榮建議,強化政策落地,進一步落實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律師值班補貼動态調整機制,保障法律援助案件補貼、人民調解案件補貼、法律顧問經費及時撥付到位。同時加快推進機構設立,通過招考,加大對法律專業人才的引進,以解決人力資源不足和人員結構的問題。

趙士強則提出,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公共法律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将公共法律服務資源融合,加強工作的整體規劃,形成服務群衆的合力。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工程、系統工程、民心工程,需要統籌一切可以統籌的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這樣才能為大型社區提供更加高效精準的法律服務。”史敬說。

來源: 法治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