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真的很讨厭很反感自己的孩子

真的很讨厭很反感自己的孩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16:18:30

文/霓裳

爸爸媽媽們,你們有沒有在一段時間裡讨厭過自己的孩子?

當時,你們對自己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呢?

01

看到一位媽媽說她非常讨厭自己12歲的女兒時, 我很心疼。我既心疼那位女孩,也心疼這位媽媽。因為隻有從小沒有被父母好好對待過的人,才會如此不喜歡自己的孩子。

這位媽媽說:

看見女兒我都不想說一句話,她又懶又饞,不講衛生,頂撞奶奶,對弟弟也沒有耐心。每次想跟她好好說話,但是一看見她亂糟糟的坐那裡看電視頭發不梳臉不洗,打從心裡就來氣,沒揍她算我忍住了!

但凡她每天能自覺地抽出一個小時來學習,我也不會是現在這種心态。我不是一味的追求分數,如果你真的努力了,就算考不及格我都不會罵你的,關鍵是我是一點都看不見她對學習的付出。但是隻要聽我說去哪兒玩,立馬來興趣,好吃的,我不管放哪裡都能找出來。

最難聽的話我都罵出來了,沒有一點點自尊心,但凡有一點點自尊心的話,都默默的跑一邊學習去了!

我現在真的懶得罵她懶得打她,跟我說話我都不想搭理她!如果隻是學習不好,生活習慣好的話,我也少生一點氣,讓她去洗澡,跑洗澡間逛一圈都沒碰水,内褲都不換,就換個睡衣,出來就騙我說洗過了……

這樣下去将來不知哪個男孩子會倒黴遇上她!

真的很讨厭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厭我的孩子)1

當班主任老師告訴這位媽媽:“你家丫頭不笨,就是不自覺,好好督促,将來考個一本是不成問題的”時,媽媽的感覺是“可笑”,她的反應是:“天呐,班主任是逗我開心吧?能考個二本我做夢都能笑醒了還一本呢!沒這個命,好孩子都是别人家的,我還是不要做夢了!”

其實,從媽媽的描述中,我還是感覺到了她的女兒其實是有優點的,隻是媽媽沒有看見。

比如,她這樣說:“我心裡還是希望她能考個好成績,将來能有好的生活,她不認我這個媽都沒關系,我現在對她狠一點,希望她能發恨心,努力學習,将來考到好的大學,遠離我身邊!說不定也有可能呢,偶爾還能考個前三名的。”

看到了嗎?孩子并沒有像媽媽說的那樣“一點都看不見她對學習的付出”, 甚至,她有過很優秀的學習表現,隻是被媽媽屏蔽了。

02

當父母讨厭孩子的時候,是在讨厭什麼?

當我們讨厭孩子的時候,是不是感覺到自己也很糟糕,心情很不好,很沮喪?

仔細回想我們對孩子發火的場景,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生氣并不一定是因為孩子有什麼特别不好的表現。可能很多時候,隻是我們自己處于忙亂或心情不好的狀态中,導緻了對孩子的不耐煩。

  • 當我們讨厭孩子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們忙和累,顧不上孩子,所以不希望孩子給自己添麻煩;
  • 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無力處理自身當前面臨的糟糕處境,讓我們内心有挫敗感;
  • 還可能是因為我們自己心情不好,看什麼都不順眼,孩子就會成為我們情緒的出口。

可是,我們發現,對孩子發完火後,我們的感覺并不會變好,反而會變得更糟糕。因為,我們自身内在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的真正,所以,下一次,我們還是會忍不住火氣又出來了。

真的很讨厭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厭我的孩子)2

當我們讨厭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

就像這位媽媽說的那樣“看見孩子就來氣”,看女兒什麼都不順眼,甚至理都不想理她。其實是對她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她自己沒有意識到。

因為,孩子是我們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會從各個側面照見父母看不見的自己身上的模樣。我們看見的孩子的樣子,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樣子。

比如,孩子脾氣壞,往往反映了我們内心對孩子的不耐煩。

這位媽媽也說,女兒其實很像她自己:“樣子像我,脾氣像我,不好的都随我!”

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身上有某些“不好”的東西,但是孩子會把這些如實地呈現出來,讓父母看見,無法回避。

因為孩子是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的,他們的樣子,就是對我們最真實的呈現。

當孩子呈現出我們不能接受的一面時,會讓我們感覺痛苦和恐懼。所以我們會把這些對自己不接納的方面,轉化成了對孩子的讨厭。

03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你和孩子的關系,就是你和自己的關系。

所以,當我們感覺到讨厭孩子的時候,請一定要先多關愛自己。否則,就算我們花再多的精力來陪伴孩子,也很難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有人提醒那位媽媽反思:是不是對孩子陪伴太少了?媽媽回答道:“就是因為陪伴的日子太多了,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果真讓她當留守兒童可能會比現在懂事多了!”

這句話裡反映了什麼?

媽媽在潛意識裡也承認,自己在孩子身邊時給孩子帶來了問題,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于是她也會不由自主地覺得,如果自己不在身邊,女兒可能反而會更好。

其實,孩子表現不如意,并不是因為我們陪伴太多,而是因為我們把對自己的不滿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符合我們的期待,讓我們滿意。而孩子要滿足我們的期待,是很難做到的。

而且,這樣也對孩子自我的成長不利。他如果活着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就沒有辦法活出他自己的人生,将來他也會去為别人的期待而活,活得既然辛苦疲憊,又充滿着挫敗感。

真的很讨厭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厭我的孩子)3

如果我們對自己很滿意,我們就不會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到孩子身上,這樣,我們才能輕裝上陣,在陪伴中可以專注投入地幫助孩子自我成長。這時,我們對孩子的陪伴,才會起到積極的效果。

受到用心陪伴的孩子,體會到愛的滋養,他們就會感覺到自己是可愛的,是有價值的,自尊就這樣培養起來了,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并從中學到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而心不在焉的陪伴,往往隻會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發展起到相反的作用。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忽略,沒有價值,就會通過一些有問題的行為方式提醒父母:“請關注我,看見我,不要忽略我”。

但是,如果我們不理解,就會以為這就是孩子自己的問題,甚至認為是我們給孩子的愛太多了,才把他們寵壞了。于是就會把愛收回,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就像這位媽媽說的那樣:“我經常在想,很多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孩子反而倒是特别懂事,也很争氣,我要不要也是這種方式來改造一下,說不定能有效果。”

于是她就會很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04

我們家長很容易在溺愛和嚴重忽略這兩極搖擺:從最初的溺愛到後來的嚴厲打擊或嚴重忽略。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溺愛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忽略,把孩子當嬰兒來過度保護,一味地滿足孩子,忽略了真實的孩子情況和成長需求。

這位媽媽說:

我現在反思是不是小時候帶她玩的太多了,在她小時候總有個誤區,女孩子要富養,隻要她想吃的想玩的就沒缺過。想想小時候,她有多麼可愛多麼懂事,吃飯給我拿碗盛飯,好吃的先給媽媽吃!走哪都喜歡帶着,爺爺奶奶也是喜歡得很,無限寵愛。隻有我一個人對她嚴厲一點,或許是我對她要求太高了,别人對她的評價多數是懂事!其實我一直都是以成人方式在與她交流,我不希望她過于幼稚,成熟的思維可以避免将來少吃虧!

從這段“反思”中可以看出,媽媽依然隻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為主,并沒有真正去看見孩子的真實情況和成長需求。同時,一家人對孩子的做法,也在兩個極端中搖擺。

這樣,孩子的自我成長就遇到了兩難的困境,她的自我甚至找不到出口。她會覺得自己無論怎樣都有問題,從而對自己徹底失望。

真的很讨厭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厭我的孩子)4

找不到自我的孩子會有兩種表現,一是小時候特别懂事聽話,長大後要麼特别聽話,要麼特别叛逆;二是缺乏激情,做什麼都沒有動力,容易感覺疲憊,所以表現懶散。

不僅如此,小時候太懂事的孩子,長大後還很容易出現抑郁等心理問題。

一位媽媽說:“我家孩子跟這孩子有一拼,懶得要命,嗜吃如命,不愛動彈,不光學習,幹啥都不愛幹,就愛躺着。”

另一位媽媽說:“同款大女兒,最悲催的是還診斷出來抑郁症!回想小時候也許是太寵溺吧!”

如果我們不願意承認孩子的問題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就會很容易在這兩端折騰,結果就是孩子的成長被扭曲了。

怎麼辦呢?

05

從接納和承認自己的問題開始,去調整自己

不接納自己的問題,就是不願意去接受真實的自己和孩子。這樣一來,即便真相很清晰地擺在你面前,你也會視而不見。

有位媽媽說:

仿佛在詳細的描述我的女兒,所以真的是感同身受。我經常自責而恐懼,因為現在我很煩她,甚至跟我撒嬌我都不願意應付一下。要知道她原來可是這世界上我最愛的人,我看着她心都要融化了,想象不到沒有她的日子我還是否能活。現在的她怎麼着就是不學習,孩子大了自己上廁所洗澡隻要不催都要超過一個小時,就是在那愣着發呆。我也是什麼難聽的都說了,也是覺得她沒自尊,知道這樣罵她不好但真的是沒辦法。你那句“學習不好生活習慣好也行”,就是我說她的話。很多人都會指責咱們的簡單粗暴,不過這些人就是沒攤上這樣的孩子,所以說後天教育再重要也得是先天的好孩子,除非你是教育家,反正我不是。

和前面那位媽媽的女兒“小時候多麼懂事可愛”一樣,這位媽媽的女兒原先是個讓她“心都要融化”的孩子,後來才變成了令她讨厭的人,她卻覺得這是因為“自己攤上的不是先天的好孩子”。

真的很讨厭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厭我的孩子)5

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迹,與外界提供給他們的環境息息相關,特别是父母對孩子的态度和看法,決定了他們往哪個方向發展。

用另一位母親的親身經曆來現身說法:

同為母親,同款女兒,已一本畢業。簡單說下轉折:請教了網上一位心理專家,老師建議凡事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見,用詢問的語氣,你說呢?你看呢?我開始有點别扭,慢慢地堅持下來後,就看到了效果。

放下固執的父母視角,你才會走出自己的誤區,看到孩子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