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窮不能窮教育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這句話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所有父母的心中,
生活中父母為了子女專門做兒童餐,
用專門的洗衣液洗小孩的衣服,拿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有的父母甚至為了孩子辭職專門照顧孩子,
所以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參與了進來。
在網友的群策群力之下,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醜本次事件的開端,事情發酵後很多“專家”提出了一個審美差異的觀點來反駁網友,
因為這個打法在過去的十多年裡百試百靈,
過去的幾十年誕生了很多大藝術家,
他們的畫可以簡約但是不能簡單,
關于畫的故事一定要足夠豐富,最好和哲學、社會學等有關聯,
隻是這次的主角是兒童,
他們還不懂哲學和社會學,
你的畫得夠萌、夠美,他們就是喜歡,畫得醜就不喜歡,
所以大漂亮的那些公主動畫電影從未嘗試過用另類的“美”,
即便觀看的人來自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成人化
父母在家裡告訴自己的孩子在外面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亂吃陌生人的東西,
這裡,這裡,還有這裡千萬不要讓其他人看和碰,即便是他是你的好朋友,
結果圖片裡又是暴露隐私,又是掀裙子,又是摸隐私部位。
三、順序混亂
有的網友說某些課本的教學順序混亂,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比如某數學教材,“因數與倍數”和“分數的意義與性質”中間夾着兩個章的“圖形認識”,
屬于剛學會了一點代數,馬上讓你學幾何。
幾何剛入門,又讓你重新開始學代數。
咱也不是老師,不知道交叉着學習邏輯性很強的數學有什麼好處。
是事倍功半還是事半功倍?
四、崇洋媚外和張冠李戴1、改寫我們古時候的故事,讓他變成外面的,
《矛和盾》來自《韓非子》,故事淺顯生動,非常便于讓學生明白什麼是自相矛盾,
結果課本裡《矛和盾》的故事被加工成了外面的故事。
2、有惡習的孩子是自己的,品德高尚的都是外人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主人公“熊日”從小就誠實。
《一分鐘》主人公“元元”因為貪睡而上學遲到了。
《我要的是葫蘆》主人翁想要葫蘆但是不願意給葫蘆藤捉害蟲,
最後啥也沒得到,沒有人名但是配了一張古人的圖片。
《藍色的樹葉》主人翁“林園園”不願意借給同桌蠟筆,導緻同桌畫的樹葉顔色不對。
《窗前的氣球》主人公“科利亞”生病了,朋友們在氣球上畫笑臉鼓勵他。
類似的文章比比皆是,文章主角的名字并不影響文章想傳達的精神,
但是就是這麼巧,好品質全給了外人,不好的全給了自己。
3、虛構名人的故事
《愛因斯坦與小女孩》、《華盛頓和櫻桃樹》、
《愛迪生救媽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名人小故事,
可惜這三個故事都是虛構的,
目的是借助名人效應來傳達某些優秀的品質。難道我們沒有名人嗎?
這三套連招下來,想不崇洋媚外都難。
而我們的專家在做什麼?
說《背影》違反交通規則,《愚公移山》破壞生态,《牛郎織女》會導緻早戀,
《嶽陽樓記》滕子京的人品有可能導緻學生學壞。
删了這些給那些虛構的小故事騰位置嗎?
五、城市化嚴重教材裡的人周末去的全部是少年宮、公園、遊樂場、博物館、天文館、海洋館。
考試的題目也是從學校到少年宮有多遠?
這個山頭到裡一個山頭坐纜車要多久?
一個漢堡5元錢,一個冰激淩6元錢,小華要怎麼買才能滿足所有的小朋友?
以“我在少年宮的一天”為題目寫一篇作文等等。
城裡的孩子對這些東西才有概念,農村的孩子很多都不知道這些問題問的是什麼,
當然這些城市元素可能激起鄉村孩子對美好城市的渴望,從而更努力地學習,
但是學以緻用,學了這麼多東西,但是在生活中一點都用不到,
不知道鄉村的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會不會降低。
城裡的孩子會不會認為把種子撒進地裡,過了幾個月就能直接收麥子。
面包是工廠生産的,和農民有什麼關系?
去農家樂住一天就是體驗了農村的生活。
某地舉辦割麥子比賽,評論下面痛斥他們浪費糧食。
某主持人問“為什麼不吃肉呀,是肉不好吃嗎?”
六、标準不權威
“粉身碎骨全不怕”和“粉骨碎身渾不怕”哪一句是對的。
“千錘萬擊出深山”和“千錘萬鑿出深山”哪一句是正統。
《墨梅》有兩個版本,四句有三句不同,
一個是某版的一年級教材,另一個是某版的五年級課外閱讀。
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把兩個版本都學了。
唐僧師徒四個到底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四個人。
隻看個數是四個,看臉是兩個,生物學角度就隻剩一個了。
七、教輔風格各異,甚至變異。某著名兒童作家的文章像小黃文,
很多兒童寓言、神話、曆史故事書絲毫不考慮看書的人是兒童,
用成人動漫的畫法去畫插圖,用成年人抖機靈的語言來描繪故事。
八、刑
省略
找點年輕人,找點一線的老師,找點審美正常的人,
想省事把三十年前的書重新印一遍也行。
教科書不是“藝術家”展現個性的地方。
也不應該是某一部分人的“投名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