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派”的掌門人,他曾寫下一首很有趣的詩,開頭令人想笑,結尾卻耐人尋味。
此詩名為《歸園田居·其三》,全文如下: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提到陶淵明,人們便會想起他的“不為五鬥米折腰”。
當時他到離家萬裡的彭澤當縣令,心中本就苦悶。
有一日,郡守派了一名督郵來彭澤縣視察。
要說這督郵,其實在品階上是比不上縣令的。
但是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他是郡守的心腹,即使是縣令也是要給他幾分薄面的。
他一到縣衙就命人傳喚縣令陶淵明前來見他。
陶淵明本就不是趨炎附勢之人,更是瞧不上督郵這種仗勢欺人的粗俗之輩,但是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即使再不甘願,也要見這督郵。
在他準備動身之際,項吏卻攔住了他,讓他“束帶相見”。
這下陶淵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本是清高文人,卻要對鄉裡小人折腰,實在有辱文人氣節,于是他便留下一封辭職信,封印離去。
而這首《歸園田居·其三》便是他辭官後所寫,表現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隐居生活的喜愛。
詩歌開頭兩句寫的是他躬耕田畝的場景。
他在南山種下一片豆子,可惜的是豆苗長得稀稀疏疏,而雜草卻是異常的茂盛。
看到這裡,不禁令人發笑,田裡的雜草長得居然比豆子還茂盛,可見他這種的豆子是有多失敗。
不過這也不能怪他,畢竟他是一個讀書人,缺乏躬耕的經驗,把豆子種成這樣也算是情有可原了。
接着的兩句寫的是他的辛勤勞動。
“草盛豆苗稀”的情景并沒有讓他灰心喪氣,反而是每天一大早便下地勞作,一直到了晚上才扛着鋤頭回家,俨然就是勤勤懇懇的農夫形象。
這樣披星戴月的勞作肯定要比當官辛苦的多,但他卻樂此不疲,這正應了他在《歸園田居·其一》中所言的“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
接着的五六句通過細節描寫,進一步突出寫農業勞動的艱苦。
山路狹窄,草木叢生,夜間的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
看到這裡,有人不禁會問:“既然這麼辛苦,那麼為何還要堅持呢?”
最後陶淵明用十個字,回答了這個問題,“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寥寥數語,卻令人回味無窮。
在他看來,隻要不違背他的心意,農活再苦再累也是不足為懼的。
當時擺在陶淵明眼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是入仕為官,但要違背自己的本心,曲意逢迎;二是歸隐田園,躬耕田畝,雖然辛苦了點,但至少可以保持心靈的純潔。
可以說這也是擺在很多像陶淵明一樣的讀書人面前的選擇,大多數人都選擇與世俗同流合污,隻有少數人選擇了第二條路,例如陶淵明。
所以“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他成了人人景仰的山水田園大詩人,若他當初選擇低頭,恐怕他的聲名早就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了。
所謂“有得有失”便是如此吧,懂得取舍,不才是人生的智慧嗎。
他放棄功名利祿,卻保住了自己的本心,還赢得了後世的一片贊譽,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