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巅峰時期的達芙妮,市值曾一度高達到195億港元,不過,截至2月2日收盤,達芙妮市值卻已縮水至8.91億港元,不及當初二十分之一的體量。事實上,在最火爆的時候,達芙妮曾一度高達有2萬家銷售點。
近日,據媒體報道,達芙妮市值縮水至巅峰5% 已連虧三年。據國産鞋牌達芙妮集團發布四季度初步業績顯示,2107年第四季度,達芙妮集團關店328個,其中包括317間直營店和11家加盟店。2017年全年關店數達到1009個。而加上在此之前的2015和2016年,達芙妮三年内一共關了近3000家店鋪。換句話說,也就是2017年達芙妮平均一天要關閉三家門店。
達芙妮成立于1990年,創始人是在台灣做女鞋外銷起家的張文儀,之後轉戰内地,連續5年榮登内地女鞋的第一品牌,市場占有率更一度接近兩成。1995年11月3日,達芙妮在香港主闆上市。與競争對手百麗不同,達芙妮定位于大衆流行的平價策略,走的是街邊店模式。這種模式一度為達芙妮帶來超高速的增長。
達芙妮總店鋪數由2003年的739家店鋪發展到2013年6702家,短短十年間門店增長了9倍之多。2012年,達芙妮門店數量更是達到峰值,共有各種品牌店鋪6881間。在2009年至2012年四年間,達芙妮幾乎以每年開出上千家的速度拓張。
2006年,達芙妮把在内地成功的經營經營複制到台灣,同期,達芙妮也被樹為了中小企業成功逆襲的典範。不過很快,高增長下,達芙妮的經營弱勢也随之暴露。公開資料顯示,從2012年開始,達芙妮銷售費用幾乎占到銷售收入的一半;此外,達芙妮存貨開始走高,2013年銷售收入104.47億港元,存貨達到26.43億港元,加上218天的周轉天數,達芙妮的業績壓力可見一斑。
2015年,連續兩年業績徘徊不前的達芙妮迎來了首虧。2015年,虧損額為3.79億港元,營業額同比下滑19.1%至83.791億港元,核心品牌業務銷售下滑超過19%至75.211億港元。2016年營業額更是下跌22.4%至65.02億港元,虧損擴大至8.19億港元。也就是在2015年開始,達芙妮開始遭遇關店潮。
當年,達芙妮核心品牌業務銷售點數目淨減少805個。截至2015年12月31日,達芙妮核心品牌業務銷售點為5597個。2016年全年,達芙妮核心品牌業務同店銷售率減少11.7%,銷售點數目淨減少999個,包括189家加盟店和810家直營店。截至2017年12月31日,達芙妮核心品牌業務銷售點為3589個。
不過,在最新的季度财報中,達芙妮的下跌幅在近期已有所放緩,2017年全年同店銷售按年跌幅為12.4%——2015年和2016年的跌幅分别為18.5%和11.7%。達芙妮把原因歸結為“由于秋季系列的産品設計及産品組合得到提升并受到顧客好評,以及銷售效率提升”。
據相關人士稱,達芙妮折射出了其它傳統國産鞋企的現狀,這些鞋企共同的症結在于“船大難掉頭”,缺乏與市場的互動、戰略方向不清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