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2007年南懷瑾

2007年南懷瑾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23:06:24

闫肖鋒

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約稿 2016年10月04日 09:05浏覽 15.1w

2007年南懷瑾(幸好還有南懷瑾)1

南懷瑾在95歲高齡還在操心他的教育實驗。圖為2012年太湖大學堂應屆六年級畢業典禮上,老先生作臨别講話。

本文系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特約作者闫肖鋒撰寫,所有圖片均為作者供圖。

2007年南懷瑾(幸好還有南懷瑾)2

2012年,南懷瑾先生太湖大學堂應屆畢業小學生說:“今天晚上諸位同學六年級畢業了,我就跟你們講一些臨别贈言。是不是名校畢業不重要,博士、碩士不重要,那些是虛的。學會做人和做事,将來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這個才重要。”沒成想,這成了南懷瑾最後的道别。

孩子不快樂,長大後不快樂,社會能好嗎?

“夫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畢業典禮上,小學生抑揚頓挫講演着自創的PPT,其古文學識和淡定神态令我這個碩士畢業生自歎弗如。

太湖大學堂由南懷瑾先生創立,實行經典教育,包括中外經典。學生們一邊培訓紮實的古文功底,一邊培育快樂人格。我作為記者,看到的是一張張稚氣未脫的笑臉。“今天早上的水果是西瓜哎!”一個小萌孩召呼着她的大哥哥大姐姐。大學堂嘗試的是混齡教育,以大帶小,大孩子與小孩子一起住一起睡,以培養獨生子女的愛心和責任感。畢業典禮上,小孩子抱着大哥哥大姐姐不放,哭成一堆,煞是感人。

相比之下,應試教育是中國孩子的靈丹妙藥。虎媽、狼爸們将自己的社會壓力全部壓在孩子身上。孩子不快樂,長大後不快樂,社會能好嗎?

這裡的孩子我看到了另一副面孔,兒童的本真面孔。那種遠離成功學、遠離功名的淡定。

2007年南懷瑾(幸好還有南懷瑾)3

太湖大學堂實施快樂教育、經典教育,并且每個小孩都要在學習或生活中擔任一定職責。

大學堂的學生不許用手機、電腦,不看電視,有不懂查字典。“太老師說用一次手機折壽一年”,“太老師”是同學們對南老的尊稱。郭校長解釋說,比如查“虎皮鹦鹉”,電腦是點對點一下子查到了,而辭典要經過什麼科什麼目,對同類鳥群也有了解。

那次畢業典禮,我見識了什麼是文武雙全的學童,他們拳法一招一式,有闆有眼。他們還會生火做飯,野外生存。郭姮妟校長對我說,之前不敢對媒體開放,現在第一批29名六年級生畢業了,他們不是考出國就是被各省市重點中學錄取,說明南老的教學方針是經得起檢驗的。

算起來,我應該是最後一個采訪南老先生的記者了。那是2012年南老離世前三個月,還見他步履輕盈呢。我與老先生有過一番問答:

問:如果道家是藥鋪,儒家是糧鋪,佛家是百貨商店,那麼西方的民主科學算是什麼?

南:藥鋪糧鋪的比喻說的是“五四”不能全盤否定傳統。對西方你了解嗎?哪個是西方,美國還是歐洲?還是古希臘?你不懂,你還年輕。

答:我不年輕啦。

南:你有多大,60歲有哇?

答:沒有。

南:70歲我都叫你年輕。你知道兩千年前西方是什麼樣子?

臨了,老先生拱拱手,說:“得罪啦,得罪啦……”

兩千年的西方文明,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面前都叫年輕。那麼為何要跟着他們跑呢?我把南老在太湖大學堂的教育實驗發到微博上,引來些許贊歎,但更多的是批判:讓小孩遠離現代世界,這不是把孩子耽誤了嗎?

太湖大學堂的大鐵門外,是婆娑世界,車輪滾滾。“南家班”的孩子們,能從容應對這個“快”世界嗎?

2007年南懷瑾(幸好還有南懷瑾)4

畢業典禮上,學生為廚房師傅們獻上鮮花,以感恩其多年來的操勞與付出。

師者是燈塔,為人們照亮來時的路

所謂大師者,教授大學之道者,非技也。這大概就是英文 mentor與tutor之别吧,前者指精神導師,教授大道理,後者隻是指導某門某科的具體技法。

在網上看完全套《南禅七日》,老先生對文章典籍可謂信手拈來。有學界人士說南老的學識謬誤百出。這是屁話。人不是搜索引擎,怎麼可能準确無誤背誦每篇經典?要知道南師講課全憑口述,并無教材,娓娓道來,誤記在所難免。

關鍵在教授的道理。先生講,“佛法的法,就是一切道理的道理。”而這些道理要經言傳身教來完成。陶行之先生的知行合一來自陽明所謂“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對一件事不要等完全搞透,便要行,在行中求知,這便是知行合一。不要等明後便要行動!

說起來,南懷瑾是實幹派,不但創建太湖大學堂,之前他籌資修建的金溫鐵路被當地稱為義舉。

但老先生最關心的還是中國文化傳承。“一個國家的變亂,真正基本的錯誤,是文化教育。什麼政治啊,經濟啊,還是後面的事。”

當中國榮升全球GDP第二時,我們有過短暫興奮,随即陷入沉思。我們依然貧乏,物質上的繁榮更映照出精神上的貧乏。

人們對文化的慨歎經常是,回不去了,格式化了,脈斷了……所謂國學熱,不過是虛熱。

我們的城市建築是克隆的,我們的街道是仿古的,我們的産品是山寨的,我們的思想空洞而乏味,我們的面孔矯飾而呆闆,我們的腳步慌亂而匆忙……人往那兒一戳,失去了氣定神閑、收放自如。我們虛張聲勢的現代化并未帶來安全感。

2007年南懷瑾(幸好還有南懷瑾)5

大學堂的禅房,用于研習打坐養生。

“大國崛起”了你穿什麼上國際名利場?如果穿阿瑪尼你永遠穿不過西方人。淺層次講,文化就是一件衣裳,它讓你有底氣。

“中體西用”抑或“西體中用”,文化人所謂“體用之争”,如果欠缺怎樣做人的前提,什麼“體”、任何“用”都沒用。引進西方這個制度、那個規章,如果人的底色太差,什麼制度都走樣。

萬丈高樓平地起。搭起現代社會的大廈需要大量有底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

這就是南懷瑾先生提倡學習做人的重點。

在南老先生身上我們讀到了什麼?

首先,先生是個學問上的“通人”,學貫古今中外而并不拘于書本。高僧都說大白話。他不會像那些國學大師那樣用很複雜很術語的理論體系。他的學問直指人心,他的質疑一刀殺進來讓人一個激靈。

其次,先生做人“通透”。有人問先生是信佛教還是道教,他回道:“我信睡覺!”人生起伏,上升期就工作賺錢,下降期就讀書養心。現代人不懂修養身心之道。

2007年南懷瑾(幸好還有南懷瑾)6

與應屆畢業生合影,南老右側為郭姮妟校長。

再次,先生做事“通達”,幫家鄉修鐵路,辦太湖大學堂,想好了就辦,為天下人而辦。辦好了盡心,辦不好自有天意。

先生自嘲是“一無所成,一無是處”,其實他是大視野、大境界、大智慧的人。隻是,世人辜負了南懷瑾。

現代人唯西方科技馬首是瞻。其實,比科技更大的是制度,比制度更大的是文化。文化成就人心。所謂世道人心,亂在人心。人心好了,社會不會差到哪裡去。

南懷瑾最後吟誦的詩句是:“人曆長途倦老眼,事多失意怕深談。”此詩還有後半句:“明知衆生度不盡,偏向紅塵恒抛心。”令人想起他早年的感歎:“我們這一代人,是生于憂患,死于憂患啊。”但南老“雖然失望,但并不絕望。”他自稱是“頑固地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老頑童”。

幸好還有南懷瑾。南老這樣的人是燈塔,為你照亮來時的路。未來怎麼走,要看你自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編後記

做人是南懷瑾老先生的教育核心。唯有會做人,一個人才可以頂天立地站起來。追思老先生,感悟他的教育理念和做人之道,讓我們得以重思教育意義。

好未來公益基金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