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雜交,禾下乘涼夢
國士無雙,千秋家國情
以獨特角度來祭奠袁隆平院士提起袁隆平院士,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莫過于“雜交水稻”了,但是再多問一句“什麼是雜交水稻?”,恐怕不少人都答不上來了。
當很多人以各種形式祭奠袁隆平院士時,工程師天張換個角度,我們不妨用最大白話來聊一聊袁老一輩子心心念念的雜交水稻,讓更多人了解雜交水稻,我想袁老也會欣慰的。
雜交水稻的兩個困難
就好比帥氣的小夥和美麗的姑娘結合,把漂亮這個優勢遺傳給下一代。而搞雜交水稻就是為了高産,把水稻中高産的植株挑出來結合,培育出高産水稻。這樣看,雜交水稻很簡單嘛?其實不然,這裡存在兩大困難。
01-雜交水稻的第一個困難
舉個通俗的例子,馬和驢雜交生下既有力量,耐力又強的騾子,但是騾子不能再生騾子,隻能讓馬和驢每年雜交得到騾子。水稻也是如此,無法把雜交優勢代代持續下去,所以第一個困難就來了——要想得到高産水稻,就得年年培育大量的第一代高産雜交種子,這個工作還能用大量人工來實現少量試驗研究,根本無法推廣到大田生産上。
02-雜交水稻的第二個困難
第二個困難随之而來,水稻是雌雄同體,一顆水稻上既有雄花也有雌花,傳宗接代的事内部結合就搞定了,不管水肥不肥,都不會留到外人田,就是自己生自己,這就麻煩了,如果沒有人工幹預,雜交優勢根本就體現不出來,隻能用大量人工把雄花去掉才行。而且一朵花隻能結一粒種子,怎麼辦?
三系法解決方案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找到一種發育不正常的水稻,有雄花但沒花粉,需要外人來幫忙。找到這類水稻,把它和正常的水稻間隔種植,這樣就解決了不需要人工去雄就能大量生産第一代高産雜交種子的問題,相當于不再用馬和驢結合隻能少量生騾子,而是用騾子種群自己大量生騾子的問題。總共分三步,第一步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系,相當于發現騾子;第二步通過保持系讓不育系能夠繁殖,保持系是正常的水稻品種,但有個特殊功能,用它的花粉給不育系授粉,培育出來的還是雄性不育系,這就相當于解決了讓騾子生騾子的問題;第三步,再培育恢複系,使不育系的生育性能得到恢複并把優勢保持下去,這就相當于讓騾子大量持續生出強壯的騾子來。雜交水稻高産的目的就實現了。
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
于是在1964年6、7月份,天氣很熱,但也是水稻抽穗揚花最旺盛的時候,這個尋找雄性不育株的時機不能錯過,袁老就開始到田裡尋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那時很辛苦,帶個水壺、兩個饅頭,早晨出去,中午也不回去,一直幹到下午4點,袁老的學生也跟着他一起下田,每天在幾千幾萬個稻穗裡尋找,手拿放大鏡,一隴隴、一行行、一穗穗,像大海撈針一樣。可是每天鼓起勇氣去,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日複一日沒有收獲,但是袁老堅信,盡管概率隻有三萬分之一、五萬分之一,但終歸是有的,隻要肯細心,靠這種信念支撐,頭頂似火驕陽,赤腳踩着涼水,行走在茫茫稻海之中。
有一天袁老終于扛不住了,中暑暈倒,胃痛也犯了。休息一下,繼續下田,一手壓着胃,另一隻手接着翻看稻穗。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堅持找了兩周後,在拿放大鏡觀察了14萬多個稻穗之後,終于找到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株,這意味着攻克雜交水稻育種難題跨出了關鍵一步。之後投入了實驗室盆栽選育等工作之中。
《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發表
1965年袁老把初步的研究結果撰寫成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投稿給中科院主辦的《科學通報》雜志,在曆史上首次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病态之謎,并進一步設想了将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後推廣到生産應用中的方法。
論文手稿
論文寄出好長時間都沒得到反饋,結果在1966年發表了,同時還刊登在英文版的《科學通報》上,袁老一生中第一次得到稿費,兩個稿件加在一起有50多元,而那時他的工資才73元,但袁老更在意的是論文發表在權威學術刊物上,意味着對他的研究成果的承認和肯定,更堅定了他繼續前進的信心。
關注@工程師天張,為你解讀大國科學家背後的精彩人生。
#全能創作家##科學燃計劃##21圖文打卡挑戰##袁隆平逝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