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剛上微博,微博就收到網友求助:
“晚上睡不着,大半個月通宵失眠,白天卻基本在睡覺。而且白天更容易睡着。”
從描述看來,這很明顯,是生物鐘紊亂。晝夜颠倒了。
白天比晚上更容易入睡,并不是因為白天光線,聲音等環境更容易讓人入睡。而是因為身體疲憊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反應。
從健康作息的角度看,這顯然不符合自然規律。
所以,今天的問題是,當我們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生物鐘紊亂,如何自我調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什麼是生物鐘。
什麼是生物鐘
生物鐘,又叫生物節律。是存在生物體内一個無形的“時鐘”,也是生物體為了适應周圍環境變化而形成的内在節律。
這是地球物種,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演化出來的一個内源性計時機制,用來調控我們的睡眠,覺醒,體溫,免疫系統甚至情緒變化。
人體生物鐘如何工作?
生物鐘在人體内是如何工作的呢?
2017年,三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以果蠅為生物模型,分離出一個控制生物節律的基因,并得出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他們認為,在人體内,有個生物鐘系統,與自然晝夜交替,相互協調産生生物節律。
内在的生物鐘系統,藏在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心(SCN)裡。它能通過調節基因的表達和蛋白質來維持人類的晝夜節律。
為了讓生物節律更加精準,SCN會針對外界線索,比如光線,食物,噪音,溫度,濕度等等進行調節。
而每個時間段,外界這些線索的組合條件不太一樣,因此,SCN能借助不同時段的線索,更加精準的校正生物鐘。
舉個例子:早上醒來,溫度微涼,光線明亮,體感,視網膜光感受器将這些線索傳送到SCN,SCN發出信号,讓你開始清醒過來。
而到了網上,夜深人靜,光線昏暗,這些線索又會影響SCN,使它控制你的大腦産生睡意。
如果這時候,你增加了非自然線索,比如光照,比如電腦,手機,噪聲的影響,會讓SCN接收到非正常的線索,讓生物節律系統産生“現在還是白天”的錯覺。從而減少褪黑素分泌,減少你的困意。
生物鐘紊亂會有哪些危害?
長期如此,會引起生物鐘紊亂,造成的不僅僅是身體疲憊,白天精神不振等表面症狀,還會引起其他更嚴重的危害:
1.免疫力下降
長期熬夜,晝夜颠倒,倒時差等行為,會打亂生物鐘,進而會影響一種用于調節免疫細胞的蛋白質,導緻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患上炎症的風險。
2.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一些研究表明,生物鐘紊亂的人,患乳腺癌,子宮癌,前列腺癌,結腸癌,肺癌的幾率比正常人顯著增高。
3.會導緻抑郁,躁郁症等心理病症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Lauram.Lyall博士,2018年曾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一篇研究文獻,研究表明,晝夜節律紊亂,會讓人幸福感和健康滿意度降低,導緻患上抑郁,躁郁症等心理病症幾率增高。
4.認知能力下降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倉鼠發現,記憶能力與大腦中一種神經化學物質的數量相關,而這種物質的釋放呈現晝夜節律性,受到生物鐘系統控制。
因此,長期生物鐘紊亂,會導緻我們認知能力,記憶力下降,影響我們工作和學習。
除上述問題,還會增加心髒病,糖尿病,腸胃炎等慢性疾病的患病幾率。
如何調節紊亂的生物鐘
接下來,重點來了。知道了生物鐘是什麼,以及生物鐘紊亂帶來的危害,我們如何調整紊亂的生物鐘呢?
1.适當運動
美國加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克裡斯托弗·科爾韋爾研究發現,通過鍛煉,可以有效改善我們的生物鐘。
尤其在下午4點,5點左右進行适當鍛煉,效果更好。所以建議大家在這段時間選擇一些相對緩和的,比如慢跑,散步,瑜伽等運動方式來改善生物節律。
2.白天少睡覺,或者不睡覺
雖然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間不太一樣,但都會有個相對固定的時長。白天睡得多了,晚上自然不需要睡那麼久。
因此,為了調整生物鐘,建議白天少睡覺甚至不睡覺,等身體自然累積困意到晚上,再正常入睡。避免晚上過于精神而失眠。
3.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前面提過,外界的線索組合,會給予SCN不同的刺激,SCN接受這些刺激後,相應的去控制人的生物節律。
因此,當我們入睡時,就要有入睡時的外界環境,睡前不要玩手機,調低環境裡的光線,聲音等,營造一個适合睡眠的環境以便入睡。
4.注意飲食
白天少喝咖啡,茶,富含牛磺酸咖啡因等提神物質的飲料等等。同時,規律用餐,固定好每日三餐的時間點。睡前2小時盡量不要進食,尤其要改掉夜宵等不良飲食習慣。
食物的選擇,建議盡量選擇的清淡可口的飯菜,多吃蔬菜瓜果,少吃油膩,辛辣刺激,高鹽高糖的食品。
了解清楚以上知識,如果遇到臨時性的加班,倒時差,或者其他原因導緻生物鐘紊亂,不要太着急焦慮,按以上方式,慢慢調整過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