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時分。”北京時間9月23日9時4分,我們将迎來秋分節氣。受冷空氣影響,河南省氣溫較昨日下降6-7°C左右,你那裡感受到涼意了嗎?
秋分也意味着收獲滿滿、瓜果飄香的金秋季節已經來臨。此時節,一年秋意濃,十裡桂花香,恰如古人雲“桂樹婆娑影,天香滿世聞”。
天津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介紹,作為一個反映季節變化的節令,公曆每年9月22日至2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也是秋季第四個節氣。
和春分一樣,在秋分這一天,晝與夜、寒與暑、陰與陽,都是平分的,處于均衡狀态。不同的是,春分平分了春季,從春分開始,北半球晝長夜短而白天越來越長,陽氣轉盛,天氣由涼入熱,而越來越熱。秋分則恰恰相反,它平分了秋季,從此開始,北半球晝短夜長而白天越來越短,陰氣轉濃,天氣也變得越來越涼。
秋分時節,雖然氣溫逐漸降低,天氣慢慢轉涼,但或濃或淡的秋色像調色闆一樣也開始鋪陳開來,濃縮在黃、紅色調之中:菊花、稻穗、橘子,黃得雅緻、飽滿、燦爛;楓葉、辣椒、柿子,紅得熱烈、奔放、灑脫,共同織就出一幅幅色彩絢麗的自然秋景圖。
這美妙、醉人的秋色也讓文人雅客們才思泉湧,催生出了許多意味隽永的詩詞佳句,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等。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忙碌,田間地頭盡是歡聲笑語和洋溢着豐收的喜悅。2018年,秋分被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天,我們将迎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這個節日由國務院批複同意,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9月23日,由河南廣播電視台執行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河南省主會場(漯河)活動,将在漯河市臨颍縣舉行,敬請期待!
粘雀兒嘴
寄托稻谷豐收的美好願景
“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翻開古籍記載,就可看到古人将秋分劃為三候,意思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于是在秋分之後便不再打雷了。同時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細土将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且秋分後天氣幹燥,所以湖泊與河流中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便開始幹涸。”民俗專家劉孝昌介紹道。
《月色秋聲圖》 遼甯省博物館藏
說到農家的秋分習俗,甚為有趣的,還得數“粘雀兒嘴”。“昔日秋分這天大多是不勞作的,會休息一天。”據劉孝昌描述,這日農家們還時興吃紅糖芝麻餡兒的湯圓,可家中婦女在前一日包湯圓時,總會準備幾個不包内餡的白湯圓。
“把這些白湯圓煮好晾涼後,叉起來放在一根細長的竹竿的尖尖上,再将這些竹竿分别插在田邊地角裡,讓雀鳥來啄食湯圓。”原來,此舉的意圖,是農戶們希望黏黏的湯圓能夠粘住麻雀的嘴巴,免得它們吃糧食種子破壞莊稼。“有時家裡的老婆婆,一邊叉竹竿一邊嘴裡還要念叨兩句,讓雀鳥吃了湯圓就别來破壞莊稼了。當然,農家粘雀嘴的習俗,也暗含着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希望稻谷豐收,栽種的莊稼能夠不受破壞。”
望南極星
收獲一份好兆頭
再将時光往前推去,能夠發現一項十分古老的秋分習俗,叫做“候南極”,就是看南極星。但在當下,這項習俗已經鮮有人知曉了。
因為中國地處北半球,因此南極星一年内隻有在秋分之後才能見到,且極易消逝。在古人的認知中,将南極星視為南極仙翁,也就是壽星,認為其是掌管長壽的神仙。古人把南極星認作是祥瑞的象征,于是在秋分這一日,去遙望這顆星宿。
《山間秋色圖》 武漢博物館館藏
在《史記·天官書第五》中記載:“南極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可見在秋分之日,帝王們率領群臣,到南郊迎接南極星。
對于舊時的尋常百姓而言,能在秋分日看到南極星,也是極為祥瑞的兆頭。“雖然在秋分日,能看到南極星的機會不是很多,但人們還是懷揣着希望。通常,天還未亮,全家老小就起了床,站在街頭空壩裡或池塘邊舉目眺望,運氣好時就會望到這顆南極星。”劉孝昌特别說到,能看到南極星的時機,一般是天未亮的清晨,且必須是晴朗的夜空,南極星才會一閃而逝。而對于看到的人來說,收獲的是一份好兆頭。
(來源:新華社、封面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