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法 河南地方戲常用的手法有:蘭花手、荷花手、菊花手、柳葉手、弧形手、觀音手、鷹爪手、虎爪手、佛手、劍手、雲手、抖手、抱拳手、山膀手、涼棚手、背躬手、哭介手、遮面手、遮雨手、遮日手、比數手、比月手、彈翅手、捏算手、顫手、勒門(山膀)手、上下排手、小五花手、風火輪手。
生、淨、醜行常用的拳掌動作有:舉拳、通拳、栽拳、抱胸拳、蓋頂拳、通天炮拳、托天掌、壓地掌、陰掌、陽掌、推掌、拍掌、擊掌、拒掌、穿掌、托拳掌、擊面掌、切胸掌、劈殺掌、鼓掌等。
2、眼法 河南地方戲常用的眼法有:笑眼、怒眼、媚眼、嗔眼、醉眼、瘋眼、疑眼、冷眼、傲眼、淚眼、滾眼、閃眼、對眼、吊眼、呆眼、紅眼、顫眼、瞎眼、偷眼、飛眼、賊眼、分眼、流星眼、三角眼、思慮眼、丹鳳眼、蒙嚨眼、驚怕眼。豫劇的淚眼有“台上一滴淚,台下數年功”之說,崔蘭田在演《鍘美案》中《抱琵琶》一折戲時,秦香蓮唱“接過這杯茶,兩眼淚如麻”句,她先讓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待“淚如麻”的“麻”字剛一出唇,淚珠便啪地滾落下來。馬金鳳在《對花槍》中飾姜桂枝,唱到“衆位英雄跪在地,不由老身淚慘凄”,兩眼淚水也是适時地滴、落在“淚慘凄”三個字上。
11、把子功 河南地方大戲把子功的基本招式:殺雞、摸魚、砍馬蹄、沖過河、切内菜、殺不死、滿堂紅、大漫頭、削頭、擺槍、紮槍、踢刀、踢槍、滾刀、臂棒杆、耍雙戟、走馬槍、闆杆、涮腰花、持槍打鼻、纏頭裹腦、馬肚、饒頭、刺肚、損頭、幺二三、上碰下磕、會陣碰頭、三絞奪頭、走馬槍、打套腿、長垛子、短垛子、纏絲杆、摔棍頭、二郎擔山、老虎大撅尾、單刀赴會、斜插一支香、拉四式、擒拿式等。
把子功的基本套數:二龍頭、對槍、劍槍、刀破槍、大刀槍、白手奪槍、單刀槍、雙刀槍、大快槍、小快槍、小五套、棍槍、拐子槍、盾牌槍、二路槍、單刀對、雙刀對、春秋刀、白手奪刀、十三刀、十三槍、十八杆、四十八杆、四十八刀、四十八槍、八步十三槍、雙臂雙截、劈兩門、劈四門鬥、三牽馬、三盞燈、殺不斷、四十二棍、轉盤杆、盤叉、舞劍、耍鞭、耍錘、耍棍、打出手,檔口武打從三股檔到十六股檔等。
12、擡轎 豫劇傳統表演程式。一般為兩人擡或四人擡。表演時坐轎人居中,擡轎人分列前後,行進間需要步法一緻,動作協調。如起轎動作,轎夫兩臂彎曲于雙肩頭(以示轎杆着肩)緩緩站起,雙肩晃動,起步時随鼓點晃動三次(以示調整轎杆位置)走擡轎步。擡轎步法為: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前後交替邁吸腿步,同時雙臂擡起與肩呈扁圓形,内合外分上下晃動。上坡時,前者直立,後者屈腿走矮子步;下坡時換做對應動作。遇坎坷路段,擡者下蹲,坐者必須引身向上;擡者站起,坐者則下蹲,以示轎體大幅度地起伏晃動。七十年代末,導演夏相林在《唐知縣審诰命》中創造了新的擡轎步法,如擡轎雲步、擡轎蹉步、雲步探海、扣腿停步、扇轎跳轎步、排橫步、轉身倒轎步等,并很快在各地劇團得到普及。導演葛圭璋在《屠夫狀元》中創造了八人擡轎形式,隊形為内外四方塊,橫豎雙排等,掀轎時四人起,四人落。轎夫和坐轎人情感交流時,八人同時朝内對臉,動作成反比,活潑機趣,劇場效果強烈.
13、推圈 河南地方大戲傳統表演程式。多用于歡快、焦急等奔走場面。分單手推、雙手推、一人推、數人推、順時針推、逆時針推。具體推法又各有特點。如豫劇花臉推圈,加鑼鼓、架山膀裡合外推,身往前傾,拉紮捋髯,左右旁系腿,一跨腿走蠍子尾,最後走大蠍子尾轉身單腿亮相。羅戲、大平調、大弦戲不同的行當,步伐、手勢幅度各異。如花臉手過頭,紅臉手齊眼,小生手齊肩,刀馬旦手齊胸,眼均随手之擺向自然轉動,有時邊推邊唱,步伐剛健有力,搖擺整齊,場面熱烈。
14、上樓 豫劇上樓表演程式,規定樓梯為十三級,演員表演時隻能邁十三步。生腳上樓需撩袍搭袖,身子随節奏自由擺動,待踏上最後一級,朝後一閃身,以示上至樓上,體态或穩健、或跳躍、或蹒跚,随人物各異。旦腳上樓時則一手輕提彩裙,一手微撩水袖或彩帕,步履輕盈,腰身和手臂随節奏協調,微晃,以體現柔美俏麗之态。
15、小指法 曲劇《風雪配》中醜公子顔俊的專用指法。(1)套指:雙手十指交叉,二拇指在手心套轉,以示得意地思考狀。(2)彈指:左手五指撮合朝上形成籠子狀,右手捏蘭花指,食指朝籠子頻頻撣出,似鳥兒鑽籠。(3)撚指:中指和食指在腦門處交錯撚動以示焦急思慮狀。(4)拔指:右手食指握在左手心,一下一下有節奏地拔動,展示無可奈何狀。(5)勾指:燒香禱告時,将雙手拇指同時伸出,指頭朝地一下一下勾頭,似小木偶叩頭狀。(6)輪指:看見美人眼發直,臉發僵,半面肌肉抽動,雙手五指下意識地輪轉,以示貪婪狀。此指法系趙德春、趙金陵創演。
16、 耍三绺 豫劇《秦香蓮。殺廟》一折韓琪的表演技巧。韓琪戴髯口為“黑三绺”,追秦氏母子時,先以雙彈左右邊绺、下旋中绺、轉身撒胡表現其追尋狀,又以雙挑彈邊绺,中绺猛旋轉,雙手大幅度捋髯表現其同情、不忍下手之心态,再以三绺的繞、撩、抛、托、擰、旋的技法變幻來表現其無奈、怨恨、憤激之狀。整組動作需漂、爽、淨,展示韓琪的俠肝義膽。此技法為豫劇小生修正宇創演。
17、盤刀 豫劇《翠屏山》中的表演套路。石秀欲殺奸婦潘巧雲,出場亮相抱刀左右騙腿,圓場後抽刀、亮刀、拭刀,走“張飛騙馬”(即左右踢十字腿,刀在腿下走),激憤下耍刀花,一個反纏頭過腦,飛起“反倒叉”懸空劈開雙腿,接走“白手吐信”、“三推掌”,起反飛腳走“猴戴帽”,矮子步快速轉三圈,然後搬腿直叉落地接走“滾堂刀”,立身後起反跨腿轉身抱刀亮相。豫劇名生劉久來表演。
18、操演 目連戲醜行表演套路。當陰曹出現“黑雲滾滾,殺氣騰騰,油鍋不燒自滾,刀山不磨白明”的情景時,閻王命曹官打開卯簿查明原因後,賜曹官五方惡鬼和五方上鬼,到鳳陽縣索羅門捉拿劉氏。曹官奉旨操演鬼卒,運用了民間傳統的各種拳術和各類刀槍武打路數。其中單耍有“金剛拳”、“蓋山拳”、“李逵奪魚拳”、“劈鞭拳”、“武松采花拳”、“五龍出洞拳”、“燕青八大拳”和單刀、單槍、盤梢子、三節棍、四節鏡、盤馬叉、舞套闆等各類兵器套數。雙打有:槍對刀、拐對刀、梢子對槍、四節銳配槍、大銳配槍等。
19、繩舞 豫劇現代戲《半邊天》中的一組舞蹈。劇中婦女打井隊打井時,鍋錐掉落井内,婦女隊長指揮婦女往井外拔鍋錐。舞起,一隊婦女拉起繩索快蹉步上場,用金雞獨立、登枝探海、快三步、吸腿翻身、騙腿、落岔造型,以遞三手、起岔翻身、斜弓箭步等連綴動作表現拔錐的熱烈場面。趙尊貴等設計。
20、蕩秋千 豫劇《三皇姑出家》中的特技。舞台上系一秋千,演員在秋千上可表演“朝天蹬”、“探海”、“倒挂金鐘”、“卧魚”等身段。豫劇藝人宮寶擅演。
21、變音 豫劇《無鹽娘》表演特技。征戰疆場的無鹽娘忽聞太子失蹤,嗓音陡然由女腔變炸音(即黑臉腔),臉譜由俊扮變黑臉,且連走踺子、串小翻、烏龍絞柱,表現痛苦欲絕之狀。豫劇演員閻秀英、王晶貞表演。
22、、變臉 表現人物内心極度恐懼或憤怒時,一瞬間出現的另一副面目,有大變臉與小變臉之分。大變臉多用于神怪,如戴銅眼、漱獠牙、戴假面等。小變臉有吹粉、抹臉、扯臉等方式。吹粉是将粉藏于酒杯,趁飲酒時将粉吹起變臉;抹臉時演員将香灰鉛灰摻和放于暗處,需要時用手抹臉猛擡頭,面如死灰,豫劇演員陳慶彬在《虎丘山》中用此技;扯臉是先畫好薄面具,裝于頭頂,變時一個個扯下,早期扯臉時要靠撒火彩或借折扇、衣袖作掩,技巧純熟後可省去。豫劇演員賈躍武、張建民在《火燒紀信》中有九變臉。
23、變草帽圈 豫劇《小雙印過河》、《能幹鬧房》、《劉二愣賣燒餅》中的表演特技。為表現人物的機智、風趣,靈活地将草帽圈變成多種形狀,如荷花式、荷葉式、海螺式、蛤蚌式,壽桃式、娃娃式、老人式、漁翁式、道人式、貴人式,猴帽式,孝帽式、臣僚帽式、鞑子帽式、平頂冠式、束巾式、牛角式、羊角式、象耳式、寶塔式、元寶式、反勺式、小廟式、布梭式、螭蝠式等三十多種。豫劇名醜李憲彬、高興旺、葛圭璋、張根法表演,此技喜劇效果強烈。
24、變須 河南地方戲中須生的表演技法。多用于人物情緒發生激烈變動時,在搖須、飄須、顫須等一系列貫串動作中,将預先備好的髯口迅速換上,反複亮出青、黪、白蘭色髯口,使“黑三”變“黪三”,“黪三”變“自須”,充分表達人物的憤激之情。表演時要求動作迅速,不留破綻。
25、耍牙 地方大戲表演特技,用于神怪人物。牙長一般為一寸餘,耍法各有不同。豫劇藝人畢有德耍雙牙,分上下翻牙、鴛鴦牙兩種。上翻牙:雙牙從嘴中吐出,兩齒尖朝下徐徐上翻,然後憑口腔裡的功夫,讓豎的雙牙由左右兩邊向中間移動,爾後兩齒尖分别插入鼻孔。鴛鴦牙:雙牙分兩側從嘴中徐徐吐,移動時兩牙采取相反方向。平調藝人劉連舉常耍四隻牙,耍法有“上蓮花瓣”、“下蓮花瓣”、“斜四瓣”等花樣。懷調藝人武學坤在《殷郊下山》中可耍三寸長的大獠牙,上翻下翻,獠牙顫動突然猛一上挑,兩牙尖勾在左右大眼角,突出了殷郊變臉後的奇特形象。
26、耍蛤螭 懷調,懷梆、蒲劇、豫劇面部表演特技,用于《苟家灘》裡《臨亭峪》和《王彥章夜看兵書》兩折戲中。演員額部勾蛤蟆狀,前爪畫在眼皮及眉棱骨上,後爪畫在兩額角,嘴置于眉心。運用額部肌肉的伸縮顫動,使蛤蟆跳起來,動作有“動爪”、“動眼”、“張口”、“合口”。耍時,或左腿蹦,或右腿蹦,或前腿蹦,或後腿蹦,或四條腿同時蹦,嘴巴或大張大合,或半張半合,加上瞪眼、擠眼的巧妙結合,活靈活現,妙趣橫生,宛如一隻蛤蟆欲從額頭跳下一樣。這段表演主要體現王彥章琢磨、恩考、悔恨、焦躁等複雜的心理活動。
27、轉眉、轉耳 豫劇《餘賽花招親》、《劉二愣賣燒餅》中醜腳表演技巧。轉眉分“單眉上下挑”、“雙眉連環轉”兩種。“單眉上下挑”分左右眉,左眉上下挑時,右眉肌肉繃緊,左眉肌肉放松,左眉自上而下來回跳動;右眉與左眉亦同,隻是變換方向。“雙眉連環轉”:一邊眉上轉,一邊眉下轉,主要是心随意轉,使雙眉對繞。
“轉耳”分“單耳上下動”、“雙耳對繞”。“單耳上下動”與“轉眉”要領相同。“雙耳對繞”就是左耳上、右耳下,耳骨部分肌肉随繞動一松一緊,呈鴛鴦對繞形。此技為湯言剛所創演。
28、 爬竿 豫劇表演特技。演員爬上數丈的高杆做各種驚險動作,如“鵝鴨戲水”、“鐵闆橋”、“倒挂”、“點螞蜂窩”、“小鬼上大吊”、“斜插一杆旗”,用于《盜九龍杯》、《打蠻船》、《拉劉甲》等戲。豫劇花臉丁福祥、侯心德等擅長此技。
29、飛岔 系四平調《水淹羅成》中羅成的表演身段。又分“單飛岔”、“雙飛岔”、“高空飛岔”三種。羅成右手持馬鞭,左手拿大槍,身着大靠,腳登高底靴,躍身起勒馬式,分别向四個台角起四個“單飛岔”。緊接左右兩臂分開,面向正前方,雙腿向左右兩邊同時伸出,身體向高處縱起,做三百六十度旋轉,連續起四個“雙飛岔”。當洪水逼近,羅成登上放置桌案的椅子頂端,右手持馬鞭,大槍成“山膀”,搬左腿“朝天蹬”,向胸前移動,待腳尖至鼻處,右腿猛蹬,使全身向空中躍起,兩腿前後,兩臂左右平分,高飛岔使全身在空中形成十字形,從丈許的高空落地亮相。四平調藝人張子文擅演。
祭風豎須 豫劇前輩藝人趙尋在《借東風》中飾演孔明,登壇祭風,能使兩绺邊須自動豎起,自動落下,飄飄然給人以身臨仙境之感。
30、鼻孔吐煙 豫劇前輩藝人白辛梓演的“關公”,不抹紅臉卻滿臉通紅,演《斬蔡陽》、《斬顔良》時,兩個鼻孔冒出兩縷清煙,纏着荷葉盔兩邊冉冉而上,狀似遊龍,良久方息。
31、頂燈 河南地方戲身段特技,用于《怕老婆頂燈》一劇。賭徒皮金兒将賣線子的錢輸光,老婆罰其頭頂燃着的油燈下跪,并做各種難度大的技巧,如鑽凳子、鑽床,走“長蛇系扁擔”、“扁擔鑽長蟲”,打滾走“炸油馍”,手中打牌走“肚子推磨”,行全禮“二十四拜”,數“珍珠倒卷簾”等。表演時要始終保持頭部平衡。宋清元、管玉田、王新月、孫金中等均擅此技。
32、吊水桶 豫劇表演特技。舞台中橫挂一條粗绠,演員或坐在上面,或頭朝下,雙腿彎挂在上面,雙腳、雙膝、雙膊、雙手、腰、脖子、口分别挂上水桶,可同時吊挂九到十一個,來回搖蕩而滴水不灑。表演此技演員須練就較好的氣功方可勝任。楊全忠、何德定等均擅此技。
33、夾雞蛋簸米 豫劇表演特技。舞台上撂兩張桌子,一把椅子,演員登上最高層,檢場人拿來五個雞蛋,一個一個往上遞,演員左右胳肢窩和左右胳膊彎各夾一個、口内銜一個,然後端着盛有小米的簸箕,輕輕翻“桌提”落下,雞蛋不掉不碎,米不撒,由檢場人當衆驗證。豫劇演員劉法印曾改“夾雞蛋”為“夾刀”,更為驚險。
34、倒踢靴 曲劇《寇準背靴》表演特技。寇準夜間跟蹤柴郡主,因靴底厚重不便輕步行進,但又來不及脫靴,着急中猛力将靴子踢出,靴子在空中旋轉數圈,準确地落在肩上。此技為曲劇名須生馬骐所獨創。
35、豬嘴巴出手 豫劇《火焰山》中的表演特技。開打時,豬八戒先用左右大腿胯骨把小妖投來的槍擋回去,又分别用大肚子和屁股擋回了前後投來的槍棍,最後一支長槍自高空飛來,豬八戒用嘴巴接住繞一圈,然後用腳踢了出去,此表演特技由葛圭璋創演。
36、雙頭人 大弦戲傳統劇目《孫二娘店》中的特技。在兩層疊起的桌子上放置柳圈椅一把,孫二娘雙手握椅扶手拿大頂,腳登頂棚,表示從房頂揭瓦鑽身探視的動作。後兩腿叉開,腿裆現一假面人頭,且雙腿輪番伸屈。用假手理假面,撫假發,給武松制造錯覺。為防武松猝然擊中,又将雙手撤去并于腿上,隻用頭頂在椅圈上支撐全身。當武松警覺起身之際,收架坐于椅上,接着淩空而下打腚蹲亮相,态勢仍如坐椅原架。
37、盤叉 兩個表演者站在舞台的兩側,兩叉對抛,後增至五人、六杆叉。五人于台中站成五角形,抛時叉頭向前,弧形抛向,每隔一人抛一叉,受叉者于接叉同時,亦将手中之叉抛出,由慢到快周而複始,要求膽大心細、眼明、手快,目連戲《目連救母》、大弦戲《黑石關》中均有此技。
38、縮身 大平調傳統劇目《張飛滾鼓》中的特技。張飛手持丈八蛇矛直刺劉封,劉封抓住矛頭跪地,由長身立跪,通過坐腿、收腹、岔腳、腹部着地等柔術動作,将身軀逐漸縮小,最後極度驚恐。
此劇目為濮陽縣平調醜腳演員王新月獨創的特技動作。
39、睡三孔橋 地方大戲表演特技,為英雄豪俠歇息動作。表演者面對觀衆側卧,整個身體靠右肘與右膝支撐。右手托頭其肘着地,右膝着地其腿向上曲懸,左腿向下曲懸,中間形成三個空檔,故名“三孔橋”。要求伏卧快而穩,保持平衡不偏不斜,一般于台上或桌上作此動作。(見下左圖)
40、上壓杆 大弦戲傳統劇目《燕青打擂》中特技。燕青與任淵六弟子對打中,六條棍杆将燕青叉中間,杆叉成六角井形,燕青從中拔地而起站在“井”沿,六人将其舉至頭頂繞場,後燕青翻筋鬥下。表現燕青技藝超群和臨危不懼。
41、背錢褡 大弦戲表演特技。甲上場後,乙從其身後騰空跳起,兩腿夾住甲的脖子,甲用雙手抓其腿,此時丙跳出與甲貼胸站立,并将乙的雙腿夾在腋下,甲旋轉,将兩人整身旋起成直線,數周後,乙丙各乘慣力翻筋鬥亮相。
42、空中坐肩 豫劇《穆桂英》中楊排風的特技。衆番兵“群蕩”,排風三個虎跳一個前坡跪至台中。番兵抄排風“過包”,轉身走“空中跨包”,番兵舉排風至頭頂抛起“大雙飛燕”轉一圈,坐于番兵右肩,排風下腰挂膀子倒翻下,裡蓋,轉身抄“穿心前坡”,落地跺子起禦趴虎,小纏手亮相。夏相林飾楊排風,李自正飾抄交番兵。
43、噴火、吃火 河南地方戲表演特技。噴火的演員口銜一根裝有紙媒、松香末的圓管,外端燃火,向外一吹便有火花噴出。吃火時,将疊成紙條的黃表紙在燈上點燃填入口中,先朝外哈氣,火入口後迅速閉口。
蹿火圈、蹿刀、蹿鍘 河南地方大戲表演特技。表演蹿火圈時舞台桌子上面卡一鐵圈,圈邊用鐵絲把油棍捆住點燃烈火,演員縱身從火圈中蹿出,雙腿伸直并攏“蹿毛”落地。蹿刀、蹿鍘時,檢場人将尖刀或鍘刀豎置桌邊或桌上,演員脫光膀子,走吊毛、按頭等來回蹿,俱傷不着身子。
44、削柳椽 大弦戲傳統劇目《黑石關》的特技。張定邊持鏡鐮,常遇春握柳椽,激烈對打中柳椽削成木片或木節落地,當剩尺餘時,張定邊持鏡鐮猛向常遇春頭上削來,常猛低頭,緊接将柳椽轉向背部在腦後一擋,恰被銳鐮勾住,相持繞場一周後張用力一拉,柳椽又被削去一節。
45、砸瓦 豫劇、大弦戲表演特技。大弦戲傳統劇目《孫二娘開店》中,孫二娘猛地撲向武松,武低頭彎腰,抓其腰用頭頂其腹站起,旋轉中借慣力甩出丈餘,孫二娘“高撲虎”落地,武抓起桌子砸來,孫滾身躲過,抓椅向武松擲去,武接椅扔過,孫順手抓過疊起的四片瓦,一個猛撲,左手托住武下巴,右手警瓦砸其頭,響聲過後四瓦俱碎。豫劇《八蠟廟二》、《能幹打南陽》、《天齊廟》中,表演此技時,演員雙手拿三至五個瓦塊,狠砸對手的頭頂,瓦片即碎。其方法是:事先把瓦燒熱,用醋猛激,同時瓦的凹面朝上,雙手用力猛擠,即産生上述效果。
46、滾棚 河南地方大戲表演特技。演員爬上橫穿搭棚的脊杆上,從脊頂往下滾,至台前棚邊翻身下棚。此技一般為對戲時争奪觀衆所用。京梆兼豫劇演員甯啟順,為表演祝家莊馬棚放火誘敵,由台左躍上天棚,從低向高,再由高向低走“十八滾”,動作高難驚險。
47、拱地 大平調《渑池關》中張奎與土行孫拱地時的表演身段。張奎拱地時将兩把螳螂刀捆在兩隻手掌上,然後雙手朝内小翻花探身向前刺雙刀,下接單手小翻花,螳螂刀分左右向前探身剖刺,前行時頭向前拱,先并腿蹦,再擡左右腿後蹬,兩番動作似蛙泳和自由泳,在打擊樂聲中交錯進行。土行孫拱地時雙手各執一把尖頭棒槌,分左右探身向前鑽,同時兩腿交替後蹬緊接頭向前拱,兩腿并攏朝前蹦,雙棒槌同時鑽洞,兩組動作要輪流進行。尖頭棒槌鑽洞時加小股三弦和鑼鼓配音,增加了動作的趣味。
48、五把彩 大弦戲《胡羅鍋搶親》中的專用把子,分别用抓鈎、菜刀、剪刀、腰刀、鍘刀五樣道具開打。五樣道具備一真一假,由雙方演員分别佩用。比如用剪子開打,一方用真剪子嚓嚓嚓比劃着亮給觀衆看,被刺者則一拍一閃一轉将假剪子紮向眼睛,并在臉上抹“彩”。其他四樣道具皆如此處理,隻是帶彩的位置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止。
49、耍臉盆、耍棒槌 豫劇現代戲《洛河兒女》中水蓮的表演技巧,将傳統的表演特技“耍盤子”改造為“耍臉盆兒”,将“耍锏” 改為“耍棒槌”。水蓮在歡快的“慢闆頭”音樂中,左臂挎臉盆,右手耍棒槌上場,随着唱腔的旋律,又托起臉盆,盆口向上,盆底在中指尖上飛快地旋轉,加之圓場、轉身、退步等形體變化,給人以生動活潑的美感。李金枝擅此技。
50、耍椅子 豫劇現代戲《雙上山》中的表演技巧。即将結婚的青年鐵柱和秀蘭為相互說服對方上山煉鋼,利用兩把椅子組合動作互表心曲。開始的時候秀蘭、鐵柱合椅對坐親呢而羞澀,後來圍着椅背兜圈子,相互猜疑、誤會時,或将椅子相背,或各執椅角旋轉,或傾倒椅子側體定格。待心靈溝通時,兩至台中“合椅”,鐵柱蹦腿蹲式雙指亮相,表示設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