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說他著名,因為曾被奉為無比正确,影響深遠。
“孩子對愛的需求,
源自于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所以母親隻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
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
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華生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
他在書裡倡導行為矯正式兒童養育體系:“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
得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
盡量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
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大腿上,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套理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風靡了整個美國,接着又影響了西方多個國家。
後來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目前, 我國還有的育兒理論提倡,給孩子定時喂奶和把尿,美其名曰給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還有家長擔心,一直滿足孩子的要求,會造成欲求難滿足的習慣,以後滿足不了的時候,還不得怨恨父母呀?社會上,沒有事事如意的,那孩子如何面對社會的挫折呢?
所以,孩子從小就得适應給點挫折教育,反映到生活上,就是不能慣着他,有的要求,就是滿足,任由他哭鬧、撒潑打滾。
多大的誤區啊!各種理論總是聽起來那麼有道理。
這樣的悖論,很多時候,還在被有意無意地實行着。
--------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