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三分鐘帶你了解自己

三分鐘帶你了解自己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6 19:15:30

你了解自己嗎?

如果不了解,你認為什麼原因讓你不了解?

如果了解,你做了什麼事,讓自己了解自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其實也就意味着,人不是生來就了解自己、能清楚認識自己的,而往往這種迷茫和困頓都會以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困難形式表現出來,大到人生挫折,小到關系口角。

三分鐘帶你了解自己(這4步讓你有效了解自己)1

心理學對于人的自我認識也有過大大小小各種實驗和調研,得出的結論也驚人一緻:大部分人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這種高估也表現在“自我認識”上。

所以,就像希臘德爾菲的太陽神廟上所刻的箴言“認識你自己”一樣,這也是貫穿我們人生始終的功課與修行。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加幫助我們有效了解自己嗎?

01培養自我覺察能力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三分鐘帶你了解自己(這4步讓你有效了解自己)2

要認識到自己複雜的内心世界,覺察能力是當仁不讓的必備技能。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Tasha Eurich将它定義為一種清晰的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一個擁有自我覺察能力的人,能夠清晰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已經以及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樣。

這種“清晰”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能夠作出更滿意的決策、建立更高質量的關系(無論是親密關系還是職業關系),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并且更加自信。

Tasha将這種自我覺察力更詳細劃分為7個方面,分别是對自我價值觀的覺察、對自我熱情的覺察、對自我抱負的覺察、對自己與環境匹配度的覺察、對自我反應的覺察、對自我影響力的覺察。

02突破自我認知盲區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三分鐘帶你了解自己(這4步讓你有效了解自己)3

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照鏡子來了解自己,但是在心理上卻沒有這面鏡子,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心理學方法去看到我們的内心世界。

周哈裡窗

心理學上有一個模式叫做周哈裡窗(Johari Window)。

這個模式同時是用來進行自我思考很好的模型工具,它假設人的自我認知存在四個區:

▲開放區:即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

例如:人們說我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盲區:關于自己,别人知道,自己卻沒有清楚意識到的部分。

例如:别人可能會說你“這是一個聰明的女孩,就是太愛生氣了”,而你卻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聰明但和藹可親的人。

▲隐藏區:關于自己,别人不知道,但自己卻知道的部分。

例如:“我對自己其實沒有信心,雖然表面上我是一個輕松自如的人,我總是把這種懷疑小心謹慎的隐藏起來不讓人發現”。

▲未知區:關于自己,周圍人和自己都不知道的部分。

例如:某些新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發現全新的自己”。“别人托付給我一些責任,我發現我很喜歡,并發覺自己有能力成為領導。”

研究認為,隻要一個人的“開放區”擴大了,ta的自尊就會增強,因此對于“了解自己”這樣一個目标來說,要做的就是不斷把各個區域向開放區做轉化。點擊預約,免費心理評估分析。

03保持開放性,多傾聽他人反饋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三分鐘帶你了解自己(這4步讓你有效了解自己)4

就像前一部分說的,我們的盲區裡有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所以他人的反饋顯得非常重要。但在這個過程裡,又要學會去“有選擇”的去傾聽。

可能A說你是個敏感的人,這樣非常不好;而B則說敏感可以幫助你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傾聽是第一步,選擇讓什麼樣的信息進入到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對世界的認知範圍,則是第二步。

以剛剛的敏感為例,雖然A和B反饋的意見并不一緻,但有個共同點就是認為你是“敏感”的。

那麼我們可以先對他人反饋的“共性”問題進行提取,将這些信息先納入到對自我的認識中,然後再進一步思考:為什麼A和B對同一個特質卻有兩種不同的評價?為什麼?

三分鐘帶你了解自己(這4步讓你有效了解自己)5

進行這樣的深入思考後你會發現,我們的特質也需要在“合适”的環境以及人際關系中“合适”的表達,如果不合适就可能由利轉弊,而使用得當則能壞處變好處。

敏感在人際關系中可能讓你對他人語言過度在意,讓你緊張,這也會讓對方緊張,從而影響到你們的交流和關系。

但另一方面,敏感又能讓你在藝術性的活動中能有更多創造性的表達,也可能能讓你更具有同理心,更容易理解他人。

04保持關系的獨立與親密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三分鐘帶你了解自己(這4步讓你有效了解自己)6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了解自己,是因為在關系中過于和他人糾纏甚至融合。

我們在心裡把他人的感受當成自己的感受、他人的想法當成自己的想法、他人的信念當成自己的信念。

久而久之,真正屬于你的自我的那部分隻能逐漸枯萎,你可能會感到麻木且空虛。

隻有将自我從他人的關系中分離出來,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歸屬感與獨立性。

三分鐘帶你了解自己(這4步讓你有效了解自己)7

家庭系統治療的奠基者心理學家Murray Bowen曾說:

一個人的成熟,也就意味着ta能不斷與父母進行情緒上的分離。

而這種分離,在心理學上被叫做“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意味着一個人擁有清晰的邊界,對邊界内“屬于我”的部分擁有分辨與管理能力,也可以拒絕掉邊界外“不屬于我”的部分。

而做不到“分化”,其實常常和原生家庭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如果你的父母過于控制、嚴格或者過于脆弱,都可能會讓你的自我和家庭成員緊緊綁定在一起。

過于嚴厲的父母,會把他們的想法和信念強加于孩子的身上,擠占孩子的心理空間,過于脆弱的父母,也可能會讓孩子很小就将照顧父母作為自己的責任,自然也沒有發展真實自我的空間。

但同時,心理學家也指出,完全的自我分化并不存在,人是群居動物,我們無法生活在一個人的真空之中,所以既獨立又親密的“有彈性”的自我分化,才是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訣。

我是争渡心理咨詢(公衆号同名)的小渡老師,有任何戀愛情感、婚姻家庭、親子教育、個人成長等心理困擾,都可以聯系我們,點擊預約,免費心理評估分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