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子建
編輯/盧伊
曾在4個月内5次成功應聘,卻因撞上疫情離職的中年人李海仍在找工作。
李海來自黑龍江,原在一家拓展培訓公司任總經理,但今年1月公司解散後,他開始了漫長的求職之旅。
李海今年46歲,大專學曆,他這樣的條件,在勞動力市場中并無特别的優勢。但短短4個月裡,他就找到了5份不同行業的工作,卻均因撞上疫情無法上班,隻得繼續求職。
這段經曆被報道後,很快沖上頭條熱榜,引發熱議。初時,對于自己上了熱搜,李海有些不适應。生活中,有人認出了他,也有人對他冷嘲熱諷,李海并不過多回應,打個哈哈就過去了。
至今,上熱搜的報道被李海收藏,晚上沒事的時候,就會打開看一看。回憶過往,雖然坎坷,但每一個故事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曆,有網友說,正是李海無論遇到什麼,始終沒有放棄,讓他們感同身受。
此前報道發出後,看到一些評論,李海總是很感慨(拍攝李子建)
報道發出後,李海一直在堅持投簡曆、面試、應聘,“想要找一份長期穩定的工作、靠譜一些的公司。”他随後應聘了多家公司,但有些公司不合适,有些接觸下來感覺不靠譜,有的是和六旬老人一起應聘,卻被要求購買海外房産,甚至一度被前同事騙入傳銷組織。
作為一個前總經理,李海自認為職場經驗豐富,但現實讓他體會到,求職時不要太挑剔,但也需學會避開不靠譜的公司,再去謀求個人發展。
面試環節變購房現場前述報道發出後不久,6月下旬,李海看到一個銷售海外房産公司的招聘廣告,打電話了解,當時以為對方從事購房移民業務,約好了第二天去公司面試,應聘銷售經理職務。
次日早上9點,他按照廣告上提供的地址,來到鄰市CBD商圈的一棟寫字樓中應聘。公司前台登記後,由此前電話聯系過的公司職員将他送到一個大會議室裡,裡面坐滿了人。職員将李海引到一個椅子上坐下,說是先培訓,聽一聽課,随後就離開了。
環顧四周,李海與鄰近的人聊天,問他們都是來做什麼的,得到的回答皆為“來公司應聘的”。又問多大歲數了,才發現每一個人都比李海歲數大。
“五六十歲了,還要來應聘打工。” 李海有些驚訝。他看了看會議室裡其他的應聘者,50歲以上的占七成左右,甚至還有六七十歲白發蒼蒼的老人,有幾人還拄着拐杖。而46歲的李海,可能是其中歲數最小的。他心裡疑惑:“這麼大歲數了,來一家銷售海外房産的公司應聘能夠做什麼?”
應聘,在李海的理解裡,需要投簡曆、面試,通過後還有培訓、入職等流程。但這家公司并未面試,而是召集了百餘人在一個大會議室裡“培訓聽課”。
一個約40歲的男老師上台,開始分析國内房産形勢,頭頭是道地稱市場現狀下,不要考慮買房投資了。這位老師下了台,緊接着又先後上來兩名三四十歲的講師,自稱有20多年在國内外從事房地産行業的經曆,從各種角度講述中國房地産市場。
一上午,三位講師輪番上陣,一百多名應聘者在台下聆聽。李海看到,中途僅有5個人離開,再也沒有回來,其他人都在認真聽課。偶爾有人出去打杯水喝,或者去廁所,很快又回到會議室。
李海也做過培訓工作,他明白,像幾位講師一樣,一個觀點反複地講,現實案例一個接一個地抛出,最終會得到會議室百餘人的認同。不想聽的就會離開,留下來的基本上對宣講内容是有興趣的,這也是一個淘汰的過程。
宣講結束,正值中午飯點,李海看到聽課的百餘人,都由人帶着去用餐,有的在會議室内吃盒飯,有的則被帶往餐廳。李海也由前述那位職員引去附近的一家餐館,用餐時間閑聊,才得知這家公司規定,誰接待的應聘者,就由誰負責帶去用餐,每一個應聘者都有公司其他同事負責。不過,午飯期間,職員并沒有談論應聘的事,隻是讓李海下午接着聽課。
下午1點30分,職員将李海等人送回會議室,課程繼續。一位講師開始介紹中國與東南亞各個國家的友好關系,以及當地的投資環境。
李海回憶,當時講師問他們,全國的房産是什麼趨勢,是不是很難賺到錢了?得到在場應聘者的認同後,講師提高聲音,開始講起了現在東南亞各國的房産市場。台上台下互動頻頻,氣氛特别好。下午3點,宣講結束時,應聘者們仍顯得意猶未盡。
第二天依然沒有面試,還是“培訓聽課”。上午9點,李海再次來到會議室,發現内容和前日完全不同了。講師一上台就開始講海外投資買房的成功案例,如某人在東南亞買了房子,投資100萬,一年至少得到返租利潤10萬元。
李海稱,講師所說的海外房産位于東南亞,面積在80-100平米之間,每平米售價一萬元左右。購買者不用去海外看房,而是在國内簽訂購房合同,内容全以外文顯示。簽訂合同購房後,當月即有收益,收益來自于房産租金。
課程結束時,李海看到當場便有多人表達了購房意向,甚至有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激動地當場就刷銀行卡買了房。
李海心裡疑惑更大了,自己是來公司面試應聘的,怎麼變成要投資購買東南亞房産的客戶了?李海找到公司職員詢問,對方見他沒有購房意向,便告訴他,你可以不買房,但可以和我一起去“招聘”,讓他們來買。“招聘”本身不會有提成,但招來的人如能成功購買海外房産,會有總房款至少1%的提成。
至此,李海有些明白了,這家公司是用“招聘”的名義來吸引目标客戶,年輕人不是此類投資海外房産的客戶,而歲數大的人,手裡多少有些積蓄。吸引客戶後,再通過講課的方式來賣房,“和賣保健品的套路差不多。”
李海擔心,在對方的公司裡直接拒絕,可能會有麻煩,他沒有聲張,返回會議室繼續聽課,此後悄悄離開了。一個多小時後,公司職員給李海打來電話,問他去哪裡了,李海直接回複,幹不了,不要再打電話聯系了,“我隻是想找一份長期穩定的工作,沒想到應聘還會遇到這麼不靠譜的事。”
李海租住的小院(拍攝李子建)
散心之旅誤入傳銷組織李海沒有想到,更不靠譜的事情很快便又來了。
進入7月,李海接到電話,是8年前曾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女同事王雪。彼此寒暄後,王雪聽說李海近期一直在找工作,卻未嘗如意,便邀請他去青島玩幾天散散心,順便可以看看有沒有合适的工作機會。
李海想着,畢竟前同事好久不見,以前也是認識的好朋友,加上去青島吃住不花錢,可以去玩一玩散散心,如果有工作機會那就更好了。
次日下午,李海便從Y市乘坐火車到達青島。王雪在站前廣場等他,她領着李海走到公交站,排隊上了車,說是先帶他去住的地方。剛開始,公交車還在繁華的都市道路上行駛,“沒想到越來越偏僻,看樣子到了城邊上了。”
下了公交車,王雪帶李海進了一個小區。李海有些意外,他原以為王雪會帶他去賓館住,便問她是否在青島安家,王雪答,不住賓館,都住家裡。李海覺得王雪熱情好客,沒有多想,跟着她走進小區一棟居民樓,樓内沒有電梯,隻能爬樓梯。上到三樓,王雪敲了敲門,門打開了,是一個三室一廳的房子,李海看到一屋子的人,男女都有,年輕的十八九歲,大一些的三四十歲,甚至還有60多歲的人,加在一起至少15人。
裡面的人看李海到了,說“人都齊了,吃飯吧”,接着一人給了一大碗鹵面,人們或站或坐,拿筷子挑着吃。李海坐在桌前,邊吃面邊問王雪,怎麼這麼多人?王雪答,不花錢的旅行團,就是這樣的,“我當時也沒有多想,吃完飯都晚上9點多了,也沒有人領着出去,累了一天,隻想早些休息。”
當晚,李海被安排與其他四個男人在一個房間裡打地鋪,其他人則分散在其他房間休息,人人打地鋪睡覺。李海當時已經感覺有些不對勁兒,但出于對王雪的信任,仍以為“不花錢的旅行團”可能就是這樣的。
第二天早上6點多,房間裡所有人都起床了,早餐一人發兩個包子,有人喊話:“拿上包子,邊走邊吃。”李海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跟随王雪出了門。沿路走了20多分鐘,一行人來到了一個大院子裡,裡面是一個舊倉庫。
倉庫裡,李海看到一排一排的椅子上,一多半坐滿了人。前面有人招呼,“新來的家人們坐前面。”李海隻好跟着他人在前排就座,有人給他們一人分了一瓶礦泉水。此後不斷有人進來,很快倉庫裡黑壓壓坐了約200人。
時值早上7點左右,一個年約50多歲,衣着整潔、領導模樣的男人步入倉庫。掌聲過後,男人開始演講,他自稱曾是黑龍江某單位的領導,現在辭職不幹,下海創業了。接着,他大聲問下面,你們誰欠銀行的錢?誰負債?在場的人紛紛舉起了手。李海自己也有些負債,也舉起了手。
男人又問,大家想不想掙錢?全場應和。男人開始介紹,自己去年一年掙了2000多萬,而他僅僅投資了19800元。
“什麼樣的項目這麼掙錢?國字頭部門蓋章紅頭文件特批。”男人娓娓道來,隻要投資19800元,再找三個人前來投資即可。此後,這三個投資者(一級)每人再找三人(二級)投資,二級的三個人再每人找三個人(三級),如此下來,參與項目的人數越找越多。
且一級套着一級,每級都可以從下一級上繳的投資額中獲得提成,如發展到第四級時,團隊就有81人,總投資額超過160萬元,一級可以從中至少拿走23.5萬元。參與的人數越多,獲取的利潤越高。男人稱,參與投資的人中,有人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就賺取近億元利潤。
李海回憶誤入傳銷時看到的分級提成情況(拍攝李子建)
李海聽到這裡,意識到自己十有八九進了傳銷組織了。他不想聽下去,站起來準備跑路。會場維持秩序的人見他向外走,趕忙追出去,問他去哪兒。李海謊稱找廁所,那人指了一個方向,沒再阻攔。
李海走出舊倉庫,先去了附近公廁,趁人不注意,偷偷跑了。但剛跑出去沒多遠,王雪就帶着兩個約30歲的男人追出來,問李海幹嗎去。李海沒跑成,他責怪王雪,說讓我來青島旅遊散心,結果讓我“投資”。王雪沒有辯解,隻說“來都來了,或許是個機會呢。真想走,吃完午飯再走,下午再帶你去海邊玩一玩”。兩個男子也圍着李海,說帶他吃個飯再走。
李海隻得跟着三人回去,當天沒有走成。李海打地鋪又住了兩晚,每天都看到有新的人進來,接着大家被拉到倉庫裡“開會聽課”,也有人拿不出投資款會離開。李海曾與同住的人交流過,有人明知是傳銷,但仍要去做,因為賺錢太快了。但李海當時主意已定,無論發生什麼事,也不會投錢。
此後,李海多次和王雪說,一定要走。他事後猜測,王雪或見他實在拿不出錢來,也沒有攔。李海趕快買了票,在第五天坐上火車離開,并将王雪的聯系方式全部删除,“我相信她,她卻把我拉進傳銷裡,太不靠譜了。”
學會職場避坑很重要7月底,李海在Y市租住的院子到期,他找到一個新院子,将家當行李搬了過去。新家有一個10平米左右的菜園,李海買了些種子,種下豆角、茄子、長豇豆、絲瓜,“不用花錢買菜了,一個人吃不了,就摘些菜送給朋友。”
2022年7月,李海找到一個新院子,種了些菜,每天可以摘新鮮的菜食用(拍攝李子建)
節省開支的同時,他仍在努力投簡曆,參加面試,希望找到一家“靠譜一些的公司”,謀求一份長期穩定的工作。
求職者張傑也有類似期待,但他也曾遭遇過不靠譜的求職經曆。
在某招聘網站上傳簡曆後,8月中旬,他接到某健康領域公司人力資源經理的電話,随後順利通過面試,正式入職。
進入公司後,張傑的職務是銷售,底薪3800元,主要收入來自銷售提成,比例在16%。銷售的産品并非實體,而是幹細胞能量艙的使用權。
張傑介紹,該公司認為,人的健康與體内細胞的健康有關,細胞功能出了問題,是疾病産生的原因。因此,他們聲稱可通過使用幹細胞能量艙,讓細胞恢複活力,并通過調理消除疾病,不打針、不吃藥就能恢複身體健康。
該公司所用的幹細胞能量艙類似一個膠囊旅館,據稱在國内主要城市均有設置,人每天視情況進入能量艙一至兩次,每次約10-30分鐘,以付費會員的方式按次計費。會員價格從2萬至60萬元不等,普通會員2萬元,可使用七次能量艙,VIP會員根據使用次數不等,價格分别在3萬至10萬元之間,最高等級客戶價格則超60萬元,使用時持卡計次。
張傑說,此前他對幹細胞治療疾病有一定了解,因而聽了公司的培訓講解後,當時并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公司對外宣稱并不是醫療,而是健康調理。”此外,該公司也未像推銷保健品一樣開展大規模的對外宣傳,而是以從各大醫院拉客戶為主要經營模式。
經過公司培訓後,張傑和其他銷售一樣被派到了醫院。這些醫院多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公私立醫院,患者雲集,張傑等銷售需要從中尋找潛在目标。
張傑介紹,銷售在醫院拉客戶,首先需要辨别出誰是患者,誰是照顧患者的家屬。一般的情況下,患者的精氣神、身體狀态等,與家屬完全不同。且患者往往會在住院樓附近慢慢散步,張傑正是在住院樓下面看到了他的第一個客戶,一位來自陝西的50多歲的女性患者陳芳。
與患者交流,不能直接聊病情。按照公司培訓話術,張傑先聊有沒有家裡人來陪床,陳芳起初以為護工來找活,張傑否認了,解釋說有親人在此住院,但醫院規定隻能有一個家屬進病房看護,他隻能在樓下等。
破冰後,張傑開始問及病情,得知陳芳是肺癌,準備在醫院治療。按照公司的培訓内容,像陳芳這樣的癌症病人正是理想的客戶。張傑便告訴陳芳,現在肺癌也不一定死人了,見對方有興趣了,他便開始說出幹細胞療法治療癌症的“成功病例”,再談現有治療方法費用昂貴,成功率不一定高。
張傑表示,他們銷售必須要在短時間内對幹細胞療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則很難将患者引入設定的場景。抓住了患者想要活下去的心理,再向其介紹幹細胞能量艙,成功率極高。
“人隻活一次,這個世界隻能來一次,現在癌症也可以治愈了。”張傑的話引起陳芳極大興趣,她不想死,逐漸放松戒備,并告訴張傑,這一次在醫院裡,如果不做手術就活不了。整個治療過程,大約需要75天時間,花費約70餘萬元。
張傑則向陳芳算了一筆賬,拿出10萬元來公司做幹細胞能量艙,情況若有好轉,就不用花其他錢了,最重要的是能救命。陳芳當場決定試一次,交了一萬元定金,兩人約定時間去試一試幹細胞能量艙。
第二個客戶,也是在醫院門診裡找到的,對方是一位約40歲的中年女性。張傑注意到她時,發現她與其他人不同,總是用左手托着胸部,“一看就知道是乳腺的問題,否則不能用手托着。”
張傑走過去,“是乳腺增生啊。”女患者臉紅了,以為張傑是醫生,她坦承自己是來醫院看病的。張傑便按公司培訓的話術,向其分析病情,謊稱乳腺增生不會疼,如果疼了,很可能是癌症。女患者吓壞了,問他怎麼辦,張傑便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告訴對方如果确診是乳腺癌,再和他聯系。
巧的是,第三天,女患者果真聯系張傑,說她在醫院裡被确診為乳腺癌。張傑當時說,确診無非有兩個結果,一是切除乳房,二是不切除,做放化療,但太受罪了。女患者問他怎麼辦,張傑随即按照話術給出建議:試一試幹細胞能量艙療法,并稱如果使用後有好轉,就不用去手術切除了,這位患者轉天早上就交了錢。
此後,張傑繼續按照公司要求,在各大醫院尋找客戶。每天在哪一家醫院“跑業務”,都需要拍攝照片,和地理定位一并發到公司銷售群裡,以示他确在醫院尋找客戶。
接下來的日子裡,張傑又找到了一個患者購買了能量艙會員。但一次在公司開會的時候,他問公司經理,幹細胞能量艙這麼好,是誰發明的?這位負責人沒有回答,隻說發明人是保密人員,不能說名字。
張傑想不明白,假如是個好産品,為什麼不能說出是誰發明的?他感覺到不對勁,提成也不要了,随後選擇辭職。張傑說:“以後找工作要避坑,遠離那些不靠譜的公司。”
對于如何在求職時避開不靠譜的公司,李海則有自己的經驗。發稿前,他成功入職Y市一家互聯網公司,任銷售經理。他介紹說,想要避開求職坑,首先要觀察求職企業是否長期經營,行業口碑是否好。此外,也要判斷公司經營的項目是不是靠譜。“目前的市場情況,求職者不要太挑剔,先找一個靠譜公司養活自己,然後再去謀求個人發展。”
(應受訪者要求,采訪對象均為化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