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城裡人來說,能吃上沒有增白劑的零添加小麥面粉,将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有人甚至跑到農村,帶着親手淘幹淨的小麥,去面粉加工作坊加工面粉。
和城裡人對零添加小麥面粉的迫切向往相比,掌握着主動權的小麥種植戶,卻反其道而行之,大多選擇将自家的小麥賣掉,到市場上買面粉吃或者用留餘的小麥換包裝好的面粉,此舉讓人充滿了疑惑,大家為啥要這樣做呢?
在亳州市十八裡鎮一家面粉加工作坊内,有村民正在加工小麥面粉,據老闆介紹,如今加工面粉費用為0.15元/斤,100斤小麥就是15元的費用,加工出來的麥麸,以往農村人都用于喂養家畜,現在家畜也鮮有人喂養了,所以麥麸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大多數顧客都選擇賣掉,100斤小麥大約可以産生20元的麥麸,在扣除加工費用後,我還要倒找給顧客5元錢。
如果真如老闆介紹的那樣,農村人如今加工小麥面粉不但不需要支付費用,還能掙些麥麸錢,如此好事,就更想不通農民為啥不自己加工小麥面粉了。
對此,筆者咨詢了當地知名農業專家高捍東老師,據高老師介紹,農民之所以不願意自己加工面粉,主要與對面粉的認知及當前的生活方式有關。
1、對小麥面粉的認知偏差
城裡人認為,如今的小麥面粉,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添加劑,且面粉分類衆多,什麼強筋粉、中筋粉、低筋粉,什麼餃子專用粉、饅頭專用粉等等,總之讓人看得眼花缭亂,加上精美的包裝,多花了很多冤枉錢,卻買不到曾經麥香味兒十足的面粉了,這也是大家懷念那些蒸出來的饅頭雖然看起來有點黑,但絕對是又香又勁道的原因所在。
而對于農村人來說(特别是老年人),他們認為能蒸出來雪白饅頭的面粉才是好面粉,等發現事情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樣子後,已經形成了習慣,在看起來還不錯的心理作用下,并沒有太多人願意改變。
2、對小麥品種的理解偏差
農村人普遍都有一個認識,那就是小麥越高産越不好吃,除了化肥農藥使用量大之外,如今産量較高的小麥品種均為紅麥(角質小麥或硬粒小麥),而相對好吃的白麥(粉質小麥)卻因為産量及其它綜合表現不如紅麥,而逐漸被市場淘汰。
殊不知,在市場上購買的包裝面粉也是硬質小麥生産的,畢竟在以産量為王的當代農業,沒有哪個企業會因為迎合顧客口味,而采購價格相對高一些的小麥來加工面粉。
三、生活方式改變習慣
以上兩點雖然是決定農村人購買面粉的因素,但不是核心因素,改變人們願意購買面粉吃的關鍵在于受到生活習慣的影響。
曾經的農村人,每當家裡面粉快吃完了,就會将儲存的小麥拿出一些,用清水一遍遍淘幹淨,再用抹布擦至半幹,最後在太陽下曬幹,拿到鎮子上加工面粉的作坊,去加工成面粉。
曾經的農村人,每天都有大把時間,淘糧食磨面粉就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時還沒有袋裝面粉走進人們的生活。
随着農村生活節奏的加快,不但年輕人選擇去外地尋找賺錢機會,就連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也選擇在身邊的城市尋得一個可以掙錢的崗位,大家平時既要忙于掙錢,還要顧及田裡的莊稼,閑暇的時間漸漸就越來越少了。
在這種大環境下,農村人收獲的小麥,已經很少有人在家裡存着,而是選擇立即賣掉,換成錢既好保存,又不用擔心受潮、被盜或被蟲蛀。
生活的變化,讓曾經的基層面粉加工行業遭到了重創,由于生意慘淡,相繼選擇了停業退出,如今每個鄉鎮,也隻是保留1-2家而已。
面粉加工業雖然遭到淘汰,但也給其它行業帶來了機會,如農村的面條加工業、饅頭加工業,基本都能讓大家不出村就能買到想要的面粉深加工産品,偏遠的村子,還會有商販送貨上門。
忙碌的生活方式加上服務業的介入,就更加促使農村人不願自己加工面粉了,當然,有刻意把生活放慢的人家除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