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進臘月,大人們便經常說起一句民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的确,臘八似乎是一個節點,每到這般時候,到處便充滿年味了。
臘八節是進入農曆臘月的第一個節日,是春節的先導。臘八節的名稱是建立在“臘月”這個稱謂的基礎上的,那麼,農曆的十二月為什麼要叫臘月呢?
臘是一種古老的歲末祭祀儀式,也叫蠟。而實際上,臘與蠟還是有所區别的。臘就是“獵”,獵取百獸來祀先。司馬遷在《秦本紀》中說:“惠文王十二年初臘”,《正義》裡也告訴後人“臘”與“獵”之間的“十二月獵日也。秦文王始效中國,為之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這一點,從“臘”的讀音與“獵”相近上也可以佐證,至少說明“臘”與“獵”的關系比較暧昧。而蠟則是“索”,是聚集萬物來敬神。“臘祀先祖,蠟報百神,同日而異祭也”。
對于臘八節,大多數人知道的就是要吃臘八粥。民間傳說,臘八粥也叫“防風粥”,喝了這粥可以禦寒。至于臘八粥的起源,一般認為源自佛教,所以也叫“佛粥”。據說,佛教以農曆十二月八日為佛祖生日,舉辦“臘會”,也就是喝粥的集會。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十二月初八,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則記:“都下自十二月以來,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也說:“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刹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由此可知,至少從宋代起,每年冬季進入臘月,喝一碗由各種果品加上好米煮成的粥,便是年節進入倒計時的起始之日。上至宮廷寺院,下至百姓人家,從首善之區,到廣大農村,都興緻勃勃地從事這項不用号召,也無須組織的自發性群衆活動。
陸遊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詩中寫道:“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迹重重野水濱……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柴門裡的炊煙,水邊的牛腳印,人們互贈臘八粥,好一個溫馨的臘八節。
關于臘八粥的配料、制作、食法的談論很多,而最詳盡的是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中的描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等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月初七,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
梁實秋在散文《粥》裡說“臘八粥是粥類中的綜藝節目”。他在文中這樣描寫熬臘八粥的場景:“我小時候喝臘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過,我的二勇爹爹就開始作業,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鋼鍋兩個,大的高一尺開外,口徑約一尺。然後把預先分别泡過的五谷雜糧如小米、紅豆、老雞頭、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胡桃、紅棗、桂圓肉之類,開始熬煮,不住地用長柄大勺攪動,防粘鍋底。兩鍋内容不太一樣,大的粗糙些,小的細緻些,以粥果多少為别。此外尚有額外精緻粥果另裝一盤,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幹、紅絲青絲、松子、蜜餞之類,準備臨時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臘八早晨,每人一大碗,盡量加紅糖,稀裡呼噜地喝個盡興。”在這篇文章中,煮臘八粥的材料以及人們熬臘八粥、吃臘八粥的熱鬧情景躍然紙上。
除了臘八粥,很多人還有在這一天腌制臘八蒜的習慣。也有一些地方保留了在這一天殺年豬的傳統。在衆多習俗裡,鄉村的年味兒漸漸地濃郁了。
“小孩兒小孩兒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倒酉;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您新禧,您發财,福祿壽喜全都來,一年到頭樂開懷!”(張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