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道場裡天天學法、行法,天天在這裡被香熏陶,久而久之,就能和法合而為一。
一九八三年十月十六日開示
宣化上人
我們在道場裡天天學法、行法,天天在這裡被香熏陶,久而久之,就能和法合而為一。
佛法有五分戒香,所謂: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以這五種香來熏,時間久了,就能開悟。
剛來的人,覺得格格不入,香是香,我是我,互不相關。但是在這裡常熏,不知不覺中便和香氣成為一體。古人說: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為什麼?因為合而為一,成為一體的緣故。
有善根的人,在這裡熏久了,就能豁然大悟,也就是開悟了。開悟有什麼好處呢?開悟了就能把一切理論都明白,不再糊塗了,破了無明,顯出智慧。
無明好像黑漆桶一樣,裡邊烏黑一片,什麼也看不見。開悟時,就露出光明,破了黑暗,一切一切都清清楚楚,洞然悉見。
不要像古時那個“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他爸爸去偷人家一隻羊,警察來調查,問他爸爸:“你是不是偷人一隻羊了?”他父親說:“沒有,我沒有偷羊。”
他兒子說:“怎麼沒有啊?我親自看見你偷人一隻羊,你把羊殺了,把羊肉都吃了,羊皮給賣了。你怎麼說你沒有偷?”兒子給他去作證,說他父親偷羊。
不應該這樣子,你就明明知道你父親偷羊,有人來調查,你趕快跑,不要去當證人,說:“我看見了,是他偷的。”不要這樣子。所以不要“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這叫敬上。
念下,念就是慈悲,對下邊的小孩子,對在你以下的人,你都應該對他慈悲一點,不要有不愛護的心。
“矜恤孤寡”:矜,是憐憫;恤,是周濟,就是布施給他一點東西,幫助他。“幼而無父曰孤”,小孩子沒有父親,叫孤兒;“老而無夫曰寡”,老年的女人沒有丈夫,叫寡婦。這兩等人,都是很值得可憐的,所以就要矜恤孤寡。“名慧香”:這就叫智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四、解脫香”:第四種是解脫香。什麼是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現在聽清楚了嗎?沒有所攀緣!自己心裡,沒有攀緣心,這就是解脫。
“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你若有所攀緣:“啊!我想做一件什麼事情。”這就是沒放下,就總想着這件事,這就是念,有這種的邪念了。攀緣,就不得到解脫;你想得到解脫,就是要自己心裡沒有攀緣心。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耽空守寂。則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攀善緣,也不攀惡緣,也“不可耽空守寂”:有的版本說“沉”空,這是個錯字,本來是“耽”空。耽空,就是執着到空上;守寂,守着這種空寂。
你不能說是:“我坐在這地方,什麼也不學,我就空了!”那變成一個頑空,什麼用也沒有。
好像皮球裡也是空,但是那個空,什麼用也沒有,被皮球在外面包着,裡邊雖然是空的,你一點也不能利用。
這耽空守寂,也就和皮球裡那種空的境界是一樣的,這叫頑空。那種空,你說有什麼用?一樣是空,但卻不是像虛空的空,那是頑空;耽空守寂就是那個樣子,那種空,你說有什麼用?
所以那就表示這個人,一天到晚那麼坐着,死坐死坐的,他就百物不思,什麼也不想。坐到這個地方,到吃飯的時候,他吃飯,到睡覺的時候,他也睡覺,但是他什麼也沒有幹。
睡覺還有作夢的時候,他坐在那個地方,連夢都不做,你說這可憐不可憐?把光陰都空過了,這就叫耽空守寂。
要怎麼樣子呢?“則須廣學多聞”:你要廣學,看很多的書;多聞,多聽講。好像現在我們聽經,練習佛法,這就是多聞。
所以好像有一些人,他也想學佛法,但是他不聽經,也不實在去學佛法,自己根本就一竅不通。你問他佛法的道理,他說他都懂了,可是他什麼都不懂,這就是這一類耽空守寂的人。
“識自本心”:你要明白自己的本心,“達諸佛理”:明白各種佛理。“和光接物”:怎麼叫和光呢?那個是燈,這個也是燈,燈都有光,這光和着那光。
你看燈光和燈光,有沒有打過架?有沒有起過沖突?那個燈光說:“你的光比我亮,不可以的,你快把你的光收回去!”就打起來了。沒有!
又或者那個燈光說:“啊!你的光根本這麼小,你可以再亮一點;要不然,你不要同我在一個房子裡做光!”沒有的,沒有這麼講,這就叫和光。
和了!明白了吧?就是大家在這一個世界,你行你的道,我行我的道,各行其道,各不相妨惱,你也不障礙我,我也不障礙你,這就叫和光,光就是光明。
就是你的名譽最高,我也不能說:“因為你的名譽高,我要把你打倒,顯出我有名譽。”這就不和光。你行你的是,我行我的是,就各行其是。
好像有人妒忌我,可以的,但是我不妒忌人。你比我愈好,我愈歡喜;你愈成功,我愈高興,這樣子就是沒有妒忌心,這也就是和光。
那麼說:“我和他和光,他不和我和光。”你若和他和光,你就不會知道他不和你和光。你若知道他和你不和光,那你也還沒和他和光。明白了嗎?他不和光,那是他的事,我不管!我和他和光。
接物,什麼叫接物?接,是接引;物,是衆生,就是機;接引衆機。
你歡喜大乘佛法,我就給你說大乘佛教;你歡喜小乘佛教,我就給你說小乘的四谛法;你歡喜行菩薩道,我就給你講六度萬行;你歡喜阿羅漢法,我就給你說十二因緣。應衆生機而給他說種種法。
果甯找dictionary(字典),說:“接物是help other people(幫助他人)。”這不僅僅是help,不僅僅是幫助,簡直就是接引衆生,令衆生離苦得樂,這就叫和光接物。
你要無我無人,才能和光接物。你不要接了一個人:“啊!我又度了一個僧,多大功德啊!”“啊!我現在度了三個比丘、兩個比丘尼出家,這功德有多大啊!”若一有這個心哪,那連一粒微塵那麼多的功德,也沒有了。
要怎麼樣子呢?“無我無人”:做了,行無所事;做過的事情,像沒有了,無我無人。“直至菩提”:乃至度人都成佛,也不執着這種度衆生的功德。
所以《金剛經》上不是說:“我應滅度一切衆生。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我應該滅度一切衆生,而事實上,我一個衆生也沒有度。你看這種境界!
你光念,晚間念《金剛經》,早晨也念《金剛經》,念來念去,你對《金剛經》的意思,一點都不了解。完了,到時候還說:“噢!你看我呀!”還有個我呢!
什麼東西都把“我”擺到前邊,那你念什麼《金剛經》呢?念《金剛經》,要也沒有人,也沒有我,也沒有衆生,也沒有壽者,這一切都是諸法空相。你看這多妙啊!所以要真正明白經義,直至菩提。
“真性不易”:真性也不變易,就是不更改,“名解脫知見香”:就叫解脫知見香;連你的知和見都解脫了,都沒有了,無所執着了。
“無我無人觀自在”,無我無人,就是觀自在菩薩。誰是觀自在菩薩?你能無我,無人,就是觀自在菩薩。“非空非色見如來”,你不執着空,也不執着有;色就是有,有色相。你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那就見到佛了。
善知識。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覓。
“善知識”:六祖大師又叫一聲,各位善知識,“此香”:五分法身香,這是在你每一個人的法身裡。所以“各自内薰”:你應該用這種法身的香,向你法身裡來薰。“莫向外覓”:不要向外去找,不要向外馳求。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阿彌陀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