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媽媽私信我說,簡直要被孩子氣死了,五年級的孩子了,還需要媽媽提醒她去刷牙去洗澡,否則她就不去。
而且每次她提醒孩子去做什麼事,孩子總是一副不高興的樣子,甚至會和她争吵。
我安慰她别生氣了,我家大寶六年級了,也是這樣的,一身毛病,還不讓說。
英子媽媽問,你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會生氣嗎?會批評孩子嗎?
換作以前,我會很生氣,也會忍不住批評孩子。不過近兩年我有所改正,和孩子的關系也緩和了不少。
英子媽媽急切地問我怎麼做到的,她隻要一看到孩子的缺點,就很生氣,會批評孩子,恨不得孩子下一秒就改正。
我勸她為人父母者,要學會鼓勵孩子和我們合作,而不是讓負面情緒左右自己。
養育孩子,對父母而言是一個挑戰,尤其在教導孩子使他們的行為符合我們的要求,或者說符合社會規範方面。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保持整潔、懂禮貌、遵守規矩,可孩子卻不在意。對十來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甯可多玩會遊戲,也不喜歡每天刷牙洗澡,往往需要父母一再催促,才走進衛生間洗漱。
五年級的英子是這樣,六年級的淩寶也是如此。
很多家長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調教孩子,讓他們的行為符合規範,但往往家長的态度越強硬,孩子越是反抗。
父母常常催促孩子,讓他們做一些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快去洗手、用濕巾擦、去刷牙、作業寫完了嗎?快去睡覺……
而孩子喜歡做的,家長覺得不對,要阻止,比如:别在床上吃東西、别亂扔垃圾、别踢牆、别在沙發上跳……
孩子一副“我就要幹我想幹的”,而家長則擺出一副“按我說的去做”,于是,親子之間不必避免地争吵了起來。
其實,家長的本意是想規範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和自己合作,而不是和孩子争吵。
但很多家長和英子媽媽一樣,看到孩子的缺點就生氣不已,被負面情緒左右,自然無法鼓勵孩子和自己合作。
智慧的家長,面對不合作的孩子,從不生氣,而是善于總結,使用技巧,鼓勵孩子與之合作。
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總結出五個技巧,用來鼓勵孩子與家長合作:
1、描述: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2、提示。
3、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4、說出你的感受。
5、寫便條。
第一步描述,很好理解,舉例來說。
媽媽看到孩子在浴室裡玩水,她可以這樣說,牛牛,浴缸裡的水快溢出來了。而不是用責備的語氣說,你真是個健忘大王,總是忘記關水龍頭,你想讓家裡發大水嗎?
其實媽媽在描述問題的時候,也就告訴了孩子應該怎麼做。
但若媽媽以責備的語氣,孩子很可能不服氣,和媽媽頂嘴,弄得雙方都不愉快。
第二步是提示,即家長給孩子提建議。
比如,媽媽看到孩子把蘋果核扔到了床上,她說,蘋果核應該扔到垃圾桶裡。而不是說,你真惡心,怎麼把蘋果核扔到床上,這裡簡直像個豬窩。
當家長給孩子提示的時候,他們往往也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第三步,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當孩子着急出門忘了拿包時,媽媽最好直接說,麗麗,你的包。孩子會感激媽媽的提醒。
若媽媽這樣說,你看看你,每次出門都丢三落四的,我看包要長在你身上才能記住。
這一步其實是建議父母不要唠叨,不要說教和長篇大論,對孩子來說,越短則越容易記住。
第四步,說出感受。
媽媽正在說話,被孩子打斷,媽媽可以說,如果我的話還沒說完就被人打斷,我真的很不高興。
而不是說,你真是沒禮貌,總是打斷我說話。
媽媽如實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攻擊孩子的人品,孩子會願意和媽媽合作的。
第五步,寫便條。
有時候,文字比口頭說一下更有效,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孩子看到後,相信會改正的。
有位媽媽在浴室貼了一張字條,“我實在不想收拾你掉落的頭條”,用來提醒女兒洗完澡後記得收拾下掉落的頭發。
這五個小技巧,可以鼓勵孩子和家長合作,它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也不讓孩子有負罪感。
不過,剛開始使用這些技巧的時候,家長可能需要練習一下。可以設想一下平時和孩子相處的細節,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然後練習使用這些技巧。
當然,一兩次不成功也不要灰心,這并不代表和孩子的溝通又回到老路上。
還有,盡量忠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自己實在生氣,就不要刻意裝作很有耐心的樣子,孩子能感受出我們的态度。
願我們都能學會和孩子合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