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十九大在北京開幕。回顧過去五年輝煌成就時,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即日起,作為一款引領億萬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新聞資訊類APP,封面新聞推出《十九大時光·中科院密碼》系列報道,走進中國科學院,聽科學家們講述科學故事和科技成果,展示我國科技創新輝煌成就的同時,展望邁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後,科技界如何開創創新發展新局面。
封面新聞記者 沈轶 北京攝影報道
10月18日,2017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元青是“中國年代地層框架研究進展與展望”的報告者之一。
暗紅色襯衫,深色外套,身材瘦削,花白的頭發有些稀疏。王元青今年53歲,在古脊椎所工作已超過30年。“我在這裡幹什麼?我在這裡就給地質年代做一把标尺,然後劃上刻度。刻度劃得越精細,我們就越逼近地質最真實的年代。”王元青的語速很慢,每講一個字,他試圖将其說得更清晰一些。
精細到“1毫米
在衆多地球科學中,地質年代的劃分是基礎中的基礎,“不管做什麼,優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年代學的問題。”王元青說,早在18世紀中期,地質學初創時期,就已經有無數科學家為之努力。
據王元青介紹,在地質年代劃分中,經常會以生物為主線,然後結合放射性同位素、地磁,對地質年代進行标定,而他所研究的正是新生代早期的哺乳動物和生物地層,“從1986年參加工作,我就開始參與這方面的研究,前期是跟老師學。真正我個人獨擋一面,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
1964年出生的王元青,研究生畢業後來到中科院,至今30餘年時間裡,他一直與地質工作打交道。在他看來,劃分地質年代就像是在做一把标尺,而他的工作則是在上面畫上刻度,“這個尺子,不止是對我們研究地層的工作有意義,對于地質填圖、找礦、能源以及生物演化研究都很重要。”
王元青主要負責的年代,是距今6600萬年到2300萬年的時間段,“現在,這一時間段的尺子很大一部分已經有了很好的刻度,大家拿出來就能夠用了。”說這句話時,王元青一向淡然的臉上罕見地帶着一絲喜悅情緒。
當然,王元青有理由驕傲,因為他用了30年時間,将當初相對粗放、刻度欠準的尺子做成了一把相對精準、實用的标尺。
戈壁科考直面死亡
王元青每年都會去前往遼西、冀北、内蒙古等地尋找化石,考察地層,進入荒郊野嶺和戈壁荒漠已是家常便飯。前往這些地方,自然也伴随着危險。
“去山裡時,有時遇上下雨,可能就會有山洪、泥石流等爆發,當然,這些都是相對可控的,隻要提前看好天氣,風險是可以規避的。”王元青說,在戈壁科考時,卻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好幾年前吧,當時我們在内蒙古科考,一個學生為了撿化石,就被蝮蛇咬傷了。”說起這個,王元青臉上仍也帶着一絲餘悸。
據王元青介紹,當時他們分散找化石,快要收工的時候,一個學生找到化石後可能太過專注、興奮,沒有留意到周圍潛在的危險,“當他伸手去撿化石的時候,藏在化石旁邊一個很小的岩洞中的蝮蛇在他的手背上咬了一口。”盡管當地的蝮蛇不是劇毒,但被咬傷後也比較危險,“雖然我們的工作地點距縣城不是太遠,但到了醫院,卻被告知沒有血清,無法處理。好在聯系到當地即将起飛的航班将他送到呼和浩特,并提前聯系到武警醫院進行救治。因為沒有血清,隻好把他的手背和手指之間劃開,用放血法排毒,同時輸液治療。現在他手上還留着好幾道疤痕。”王元青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