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通過閱讀能學到什麼

通過閱讀能學到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7:55:20

通過閱讀能學到什麼?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為什麼讀?讀什麼?怎麼讀?一直是大家關注和探讨的話題閱讀的價值與意義自不待言,閱讀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而閱讀的成效則取決于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質量,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通過閱讀能學到什麼?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通過閱讀能學到什麼(從學習閱讀到)1

通過閱讀能學到什麼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為什麼讀?讀什麼?怎麼讀?一直是大家關注和探讨的話題。閱讀的價值與意義自不待言,閱讀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而閱讀的成效則取決于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質量。

“閱讀力決定學習力。”這是韬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甯的一個重要觀點。的确,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閱讀重要,閱讀必要,閱讀需要。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閱讀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不僅是信息獲取、知識習得、能力提升、智慧生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徑,而且在思想品格錘煉、情感情操涵養、健康審美觀念培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所在的深圳市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稱号,閱讀已成為深圳的城市品牌,也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時尚和習慣。如今,在“雙減”背景下,全市中小學校都把閱讀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營造書香校園,并帶動了書香家庭的建設。

“遠近高低各不同”——閱讀·方式

作為一名閱讀愛好者,我在童年和少年時代的閱讀是比較欠缺的,因為那時候連閱讀的基本條件都沒有。到了高中階段,條件慢慢好轉,但是升學的壓力又來了,家長不希望甚至明确反對我讀那些對升學沒有幫助的“閑”書。到了大學階段,我的閱讀才算是有了一些堅實的“注腳”。豐富的書籍,充裕的時間,濃厚的興趣,我一頭紮在圖書館和自習室裡孜孜不倦地讀書,正應了高爾基的那句話:“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

記得大三和大四的時候,為了備考當時的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研究生,我在學習各門文學課程之外,還特别用心地閱讀了古今中外詩歌作品和詩歌理論著作。毫不誇張地說,我把當時學校圖書館館藏的有關中國現當代詩歌作品和詩論專著,幾乎讀了個遍。雖然帶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優秀的詩歌作品和詩論著作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它們讓我感到快樂的同時,也給了我紮實的詩歌知識和豐厚的學養。

從詩歌,到小說,再到散文,我的閱讀興趣與閱讀重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不同文體有不同的特點,需要有不同的閱讀方式,我認為,詩歌總體上是“抒情感”的,小說是“講故事”的,而散文是“說家常”的。

閱讀詩歌,要善于從詩歌文本的事實陳述與價值判斷之中,捕捉詩人巧妙鋪設或者嫁接的情感符号,讀懂詩人從意(意象、意義)到情(情緒、情感)的表達技巧。“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它們或淺易直白,或含蓄冷峻,指向的都是濃烈的情感。

閱讀小說,要善于從小說故事情節中,讀出小說家對社會、自然、人生的細緻觀察與深刻洞見。“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作者的經曆、身世、遭遇,學養、能力、個性等,或多或少會在小說中有意無意地展示與流露。讀懂作者,讀懂時代,讀懂文本,是我們讀懂小說需要做到的。

閱讀散文,要善于從家長裡短、平凡瑣碎的日常中讀出時代的濤聲與回響。以小見大的表達,平易簡潔的叙述,都為古今中外散文大家們所慣用和堅持。不論是“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還是“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看似大白話,實則大意味。

“山花紅紫樹高低”——閱讀·形态

當下,人們對于閱讀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細緻,手段也更加豐富多樣。對于中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而言,我們常常通過單篇閱讀、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等不同教學方式來進行。

單篇閱讀通過不同篇目的文章,接受不同的信息,始終保持對于閱讀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有助于讀者對于文本的直接經驗和個性體驗的積累。當然,單篇閱讀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容量較小,沒有參照,容易造成“衆說紛纭”的現象;文本要義的确定性、文本内涵的深刻性、文本表達的多樣性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遭遇模糊、削弱與減損。

群文閱讀帶有集群閱讀的性質,常常用到比較閱讀的方法。從同一作家的不同主題文章,到不同作家的同一主題文章,對于主題、内容、手法、技巧等的同中異、異中同的比較與辨析,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于一個作家、一個主題的更深理解與判斷。

2021年是魯迅先生誕生140周年,逝世85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讀魯迅更有不同的意義。我把6冊初中語文教材上的6篇魯迅文章集為一組,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社戲》《故鄉》和《孔乙己》,加上當時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覺醒年代》一起,做群文教學與研究。從那些變化了的人物身上,以及不起眼的小事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魯迅筆下流淌着的熾烈情感和對于改造社會、改造國民性的深刻思想。

我曾把中國現代文學史上5位散文大家寫自己母親的文章,編成一組以“母親”為主題的閱讀文本,其中有胡适的《我的母親》、老舍的《我的母親》、梁實秋《想我的母親》、豐子恺《我的母親》和汪曾祺《我的母親》。我出了一個題目:上述散文大家們筆下的“母親”雖然形貌、性情各異,但是有一個相同點——勤勞。閱讀上述5篇文本,看看同樣是寫自己母親的“勤勞”,5位作家各是如何表現的。

我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進行群文閱讀,并要求他們在學習名家名篇的基礎上,寫一寫自己的母親。學生們通過比較閱讀,找到了文本中的“同中異”“異中同”。通過讀,延伸到寫,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學生們讀出了文本的豐富内涵,寫出了個性鮮明的“母親”,我覺得這樣的群文閱讀是有益的、有效的。

整本書閱讀易于建立閱讀整體觀。一本書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故事有始有終,人物有血有肉,叙述有詳有略,情節有點有面。閱讀教學視野下的一本書,其内涵與信息要遠遠大于這本書本身。這就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最大價值,考量的是教師和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與文本解讀能力。

我一直在閱讀和研究《紅樓夢》,寫過一些評論與賞析文章,有關于主題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寫作技法,以及引申出來的關于文學藝術、生活趣味、家庭教育等話題,比如《王夫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大觀園中詩詞水平誰最高》《“略寫”的藝術》等。通過宏觀把握與局部剖析相結合,從不同角度解讀這部著作的方方面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全新認識和整體把握。

“萬紫千紅總是春”——閱讀·創新

對于閱讀教學來說,當下比較熱門的一個詞叫“全學科閱讀”。有專家認為,“全學科閱讀”之“全”,意味着要超越閱讀隻從屬于語文學科的狹窄觀念,真正從個體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角度,全面認識和把握閱讀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将閱讀從單純的語文素養範疇轉向學習能力體系,從長期以來占主導的文學性文本閱讀,轉向兼容實用類、信息類文本的更加多元、豐富的閱讀資源和視域。

毋庸諱言,多年來,從中小學教育來說,閱讀似乎隻是語文或語言類課程教學的專利。對于學生來講,要通過“學習閱讀”達到“閱讀學習”。學習閱讀的内容、方法、技巧等,達到提升閱讀素養和能力;通過這些素養和能力去閱讀各學科、各種類的文字、書籍、教材,達到學好各門知識、提升綜合素養的目的。正如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所言:“學習閱讀的學科主要是語文、英語等語言文字類學科,而閱讀學習則是各個學科的事情,閱讀學習是學科教學的重要方式,學生需要通過閱讀來進行學習。深度學習、理解性學習離不開學科閱讀,學科閱讀是學科教學的重要方法。”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小學生将不僅僅需要文學閱讀、曆史閱讀、社科閱讀,也需要數學閱讀、科技閱讀、藝術閱讀、體育與健康閱讀等。這應該是“全學科閱讀”的基本要義。

(作者系廣東省深圳市桂園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18日第11版

作者:陳冬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