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人類好奇地注視地球的行星近鄰——火星——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當火星在星空中穿梭般地來回“走動”時,其光芒明暗相差很大:最亮時,比最亮的恒星 (天狼星)還亮三四倍;最暗時,僅比北極星稍亮一些。不僅如此,它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複雜,令人迷惑。故而我國的古人把火星叫作“熒惑”,取其“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一旦它運行至心宿 (天蠍座),形成所謂“熒惑守心”的天象,還會引發朝廷的慌亂。
火星之所以顯得如此不“安分”,道理其實也很簡單。火星的公轉軌道在地球的外側,所以就不會有像“内行星”(水星、金星)那樣的位相變化,也不會出現“淩日”,當然也不受早晚出現的限制。由于火星公轉周期 (687個地球日)與地球并不同步,所以在地球的觀測者眼裡,它可以出現在夜間的任何時候、黃道附近星空的任何區域。如同在“複興号”高鐵觀察同方向的汽車像是在後退一樣,地球觀測者眼裡的火星有時候也會出現“逆行”的奇觀。
同樣由于火星的公轉,會讓地球處于太陽與火星中間 (當然,行星軌道面并不在紙平面上,所以三者并未成一直線),這時候就稱為火星 “沖日”。假若“沖日”時火星又恰在其 “近日點”附近,則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可近到5500萬千米左右 (約為月地距離的150倍),這樣的“沖日”稱為“大沖”。平均而言,火星每15—17年間出現一次“大沖”。
火星“大沖”時,顯得特别明亮,而且整夜都可觀測,是觀測的最佳時機。僅憑肉眼看去,火星似火一般在夜空中發出紅色的光芒。從望遠鏡中看去,火星宛若一團燃燒的火球。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火星表面的岩石含有大量的鐵。當這些岩石由于風化作用而成為沙塵時,其中的鐵也被氧化成為紅色的氧化鐵。由于火星表面非常幹燥,這些沙塵在風的驅動下,到處飛揚,很容易就形成塵暴。這種反複發生的塵暴,使得火星表面幾乎到處都覆蓋着紅色的氧化鐵沙塵,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火星在夜空發出火紅色的光芒。猶太人的希伯來語就以此将其徑直稱為“紅色星球 (ma'adim)”。古時的中國人看到這顆星的顔色,則從紅色想到了火光,于是就用五行學說中代表赤紅色的“火”來為其命名,稱其為“火星”。
可是,在古代的歐洲,人們見到紅色的火星時,卻聯想到了流血與戰争。如同金星是愛神“維納斯”或木星是主神“朱庇特”一樣,歐洲人也選擇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 (Mars)來給火星命名。
其實,羅馬神話裡的瑪爾斯,起初隻被當作牲畜、農田與農夫的守護神,根本與戰場無涉。後來,随着羅馬帝國的“希臘化”,瑪爾斯也“對标”了希臘神話裡的“戰神”阿瑞斯 (宙斯的兒子),搖身一變成為戰争的象征。有意思的是,希臘神話體系裡并不是隻有阿瑞斯一位戰神,那位身穿甲胄和挺舉金矛的女神雅典娜同樣也被當作“戰神”崇拜。而且,“戰神”隻是雅典娜的一個“兼職”。身為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雅典娜有着一連串的頭銜,她既是農業與園藝的保護神、司職法律與秩序的女神,更是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相比之下,希臘神話中的阿瑞斯則是兇殘好戰的化身。其胯下4匹戰馬也分别稱為:埃通 (意即 “燃燒”)、科納玻斯 (意即 “暴亂”)、弗洛吉奧斯 (意即 “火焰”)、福波斯 (意即 “恐怖”)。
不難看出,阿瑞斯代表的是純粹野蠻的武力,文明的希臘人因此對它并不感冒。可是到了尚武嗜血的羅馬人那裡,對應阿瑞斯的“瑪爾斯”則有了完全不一樣的待遇。在羅馬神話裡,“戰神”瑪爾斯的品格堪稱完美,其地位僅次于朱庇特 (即宙斯)。在羅馬,戰神瑪爾斯擁有以其命名的廣場。羅馬人在這裡舉行百人隊大會、軍事檢閱,進行人口登記,年輕人還要在這裡進行軍事和體育訓練。戰争爆發之前,羅馬執政官必定搖動瑪爾斯的聖矛,高喊:“瑪爾斯,醒過來!”進入帝國時代以後,瑪爾斯不僅成為羅馬軍事的保護人,也是皇帝的保護人。按照傳統習慣,3月是每年的羅馬軍隊出征的季節。為了紀念這位戰神,人們便把這位戰神的拉丁名字作為3月的月名 (March)。同樣,由于紅色是戰争的色彩,天空中那顆“紅色星球”,在歐洲語言裡就成了“瑪爾斯”(希臘語是“阿瑞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