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宇宙當中誕生了各種星系和星球,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太陽系中的各個星球,一直圍繞着太陽轉,又是為了什麼呢?
地球中又誕生了人類,人類終其一生都在地球中兜兜轉轉,是為了什麼呢?
......
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太多的疑惑,充斥在我們的内心當中。但是,我們還是搞不懂,真正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愛因斯坦67歲那年,他在《自述》中寫道:“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時,我就已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
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呢?那就是能夠滿足欲望的金錢、名利、權勢以及面子。為了這些東西,人類拼盡了一生,到頭來還是迷茫不已。
生存到了最後,就是衰亡。而衰亡的本質,就是為了誕生出新一代的生物。如此循環下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過是“零落成泥碾作塵”的落花罷了。
一切生物,由大自然而生,最後也終究歸于大自然。這,是誰也無法擺脫的宿命。
02
評判人生的标準,到底是什麼呢?
有人覺得,評判人生的标準,就該是他所擁有的物質、錢财以及所擁有的地位。
有人覺得,評判人生的标準,就該是他為社會以及人類文明付出的一切,貢獻很重要。
有人覺得,評判人生的标準,就該是他對于個人的追求和向往,活出真正的自己。
其實,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人生評價标準。
在這個問題上,愛因斯坦說過:“我評定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隻有一個标準,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擺脫了“自我”,他擺脫了“自我”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愛因斯坦的這番話,很矛盾。人類要擺脫“自我”,但擺脫自我的“目的”,又沒有人能夠解釋得清楚。
就拿愛因斯坦本人來說,他成為人類科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偉大人物,是物理學界的豐碑,為科學和人類發展奉獻了一輩子。這,就是他擺脫“自我”的奉獻。
當然,盲目談奉獻,那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又有誰與誰的想法是相同的呢?
隻能說,從人生意義的角度來看,擺脫自我,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的價值。而從哲學上來說,擺脫自我,又是另一種新的境界了。
03
抛開世俗的奉獻論不談,我們不妨思考一問題,什麼叫擺脫“自我”呢?
是肉體上的擺脫,還是精神層面的擺脫呢?
其實,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一個由物質構成的世界,當中的所有生物,也都是看得見,摸得着,甚至可以用來研究的生物。
可是,這個世界存在看得見的東西,難道就不存在看不見的東西嗎?這,沒有人知道。
就像資本市場裡面,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控着資本市場的發展。對于這隻“看不見”的手,我們稱之為“市場規律”。
那存活于物質世界的人類,不也需要憑借自然的規律生存嗎?
人類,憑借自然的物質和規律生存了下來,然後利用了規律和物質,組成了宏大的人類文明世界。于是乎,你我就在這個“人造”的世界中兜兜轉轉。
我們所賺到的錢,是“人造”的,也是人來賦予價值的;所謂的工作和名利,更是“人造”的結果。在一切都是人造的價值觀中,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地找到自我呢?
人,本身來說,是沒有價值的。可是,我們給自己賦予了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物質價值”。
04
談到這裡,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在《自述》中談論,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沒有意義的呢?
從人類出生的那一刻,再到人類老去的那一刻,其實這就是人之一生的過程。
這個過程,由無數的分分秒秒組成。我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甚至追求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可以說,一切追求,表面上看都是自由的。
隻不過,在現代化社會當中,又有多少人是活得自由的呢?
普通人一開始就在封閉的學校當中學習,長大後去到社會打工,然後購買房子,生育孩子,慢慢地老去,終此一生。
其實,我們的生活模式,也跟原始人的生活模式一樣,學習捕獵的能力,構建個人的小窩,生育下一代的孩子,就此終結一生。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以往的人怎麼過,如今的我們也怎麼過。變化的,其實是人類社會的科技和産業發展水平。而不變的,依舊是這“與生俱來”的模式。
愛因斯坦其實說得很好,擺脫自我。
你我,本就是普通人,隻能在宏大的框架中生存。一切,都僅僅是為了“生存”罷了。擺脫自我,也許隻是一個美好的期待。
文/舒山有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