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在自強中成長?■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學會在自強中成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
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收錄了幾首詩歌,在這個單元結束後的“日積月累”欄目又選收一組論詩的名人名言,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第一句是:“詩是人類向未來寄發的信息,詩給人類以朝向理想的勇氣。”這是我國著名現代詩人艾青所說的一句話。艾青在這裡用詩的語言,道出了他所理解的詩歌的意義、詩歌給人類精神帶來的撫慰作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而詩歌往往能夠給人以希望,給人以力量。第二句是:“詩和音樂一樣,生命全在節奏。”意思是詩歌與音樂一樣,最重要的是節奏和韻律;沒有節奏和韻律,詩歌和音樂就失去了生命。這句話出自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名著《詩論》,道出了一個重要的美學規律。第三句是:“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甯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這其實是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對自己詩歌藝術特色的概括,也可視作他對詩歌這一文學體裁特點的獨特體察。
這一單元“日積月累”欄目收錄的四條格言也與人的品格有關。“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先秦經典《周易》一書,意思是宇宙不停地運轉,何其剛健!人理當效法自然,自尊自強,一刻也不可懈怠。“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該章全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其意為:能了解、認識别人可稱為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不怨天,不尤人”出自《論語·憲問》,意思是不抱怨天,不責怪人,告誡人們要有獨立意志和責任擔當。“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品格,往往是在憂患中磨煉出來的;這樣的人才能愈挫愈勇,立于不敗之地。過于安逸的生活環境則容易讓人喪失鬥志,前途堪憂。
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日積月累”收錄的四條格言都與讀書學習有關。
“少年不知勤學早,老來方知讀書遲。”出自唐代詩人顔真卿的七言古詩《勸學》。原詩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意思是如果少年時代隻知貪玩,不好好學習,到老了就知道讀書太少的害處了。“一日讀書一日功,一日不讀十日空。”是一句關于讀書的諺語,意思是學習知識要有系統,讀書貴在堅持,讀一天書就有一天的收獲,如果中途間斷,就會前功盡棄。“學習不怕根底淺,隻要邁步總不遲。”也是一句諺語,告誡我們人的天賦可能有差異,有的人覺悟比較晚,學習基礎也不紮實;但隻要覺醒後奮起直追,也是可以大器晚成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既是一句勸學諺語,又是一句精辟的治學格言。“書山”與“學海”這兩個詞,最早出自漢代學者揚雄《法言·學行》:“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至于山。”意思是百川因為奔流不息,所以才能到達大海;而丘陵靜止不動,所以永遠達不到山高,比喻為學要勤奮,方能有所進益,若是懶惰怕苦,則學業無成。
(作者為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04日第11版
作者:夏德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