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主橋順利合龍
東方網記者劉輝5月28日報道:未來闵奉通行将更加方便! 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建設、隧道股份上海公路橋梁(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承建的昆陽路越江大橋今天成功“牽手”,标志着黃浦江上第13座大橋實現全橋貫通。值得一提的是,昆陽路越江大橋錯層布置實現行人、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共走廊,成為一座能“走”的大橋。
“人非機”共走廊效果圖
“鑽石繡帶”連南北
昆陽路越江大橋又稱闵浦三橋,工程範圍全長約3.49公裡,其中,黃浦江大橋長約1.94公裡,主橋設計為獨塔斜拉橋。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座大橋造型新穎美觀,“鑽石型”索塔屹立江中,宛如倒置的高腳杯,啜飲浦江水;白色斜拉鋼索已張開,優美有力,好似一面豎琴,散發出詩意美感。
昆陽路越江大橋主橋橋墩立于黃浦江江中,視覺上将黃浦江水面“切”成了兩截。大橋主梁共分為61個節段,分三個施工階段進行架設,其中,懸臂吊裝施工階段,一邊拼裝梁段,一邊安裝斜拉索,南北對稱逐段向兩岸延伸,并在南北兩側邊跨處分别“牽手”,實現大橋合龍。
“經過72小時的連續觀測,在對比該區域近五年的氣象資料基礎上,最終确定合龍段的低溫安裝時機和合龍段的配切量。”據隧道股份上海路橋昆陽路越江工程項目經理吳駿介紹:“由于鋼結構對溫度的敏感性,大橋合龍段的梁長需根據合龍時的溫度進行确定。為此,大橋建設者進行了全面的觀測,并找出主梁在溫度變化過程中的變化規律。”
在克服新冠疫情等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下,曆時7個多月的緊張施工,昆陽路越江大橋終于在本年度台風季前實現了全橋結構貫通。
成為最年輕跨黃浦江大橋
昆陽路越江大橋是黃浦江上第13座越江大橋,此前還有12座越江“元老”。截至目前,這些跨越黃浦江上的大橋,創造了諸多世界紀錄。作為其中最年輕的一員,昆陽路越江大橋在建設過程中也留下了屬于自己的新紀錄。
大橋主塔塔座施工資料圖
同時也是浦江上“紮根”最深的大橋。相較過去的建設标準,由于現在的标準規範有所提高,昆陽路越江大橋樁基非常深,主橋基礎采用直徑1.5米的大口徑鋼管樁,在黃浦江越江工程中也屬首次。每根鋼管樁長度達到70米,豎起時相當于25層樓的高度,重量達到60噸。70根70米長的主墩鋼管樁沉樁打下紮實根基,總錘擊數竟達35萬次,在建設之初就刷新了上海市内河航道橋梁樁基深度和難度的紀錄。
工程平面位置圖
引橋全預制裝配式越江大橋。和很多“元老”不同,昆陽路越江大橋引橋部分采用了橋梁預制裝配技術進行建造,橋梁主體構件在工廠内進行預制,運至現場後進行拼裝。這項工藝技術首次在跨江大橋中大範圍應用,有效減少了現場支架現澆的工作量,大大縮短了施工作業時間,保障了工程質量。在本工程的引橋建設中,創造了23.15米的雙根雙節立柱的新高度,這也是目前上海預制拼裝立柱的最高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大橋錯層布置實現人非機共走廊。昆陽路越江大橋也是一座能“走”的大橋。主橋設計方隧道股份城建設計集團介紹,“考慮到主橋橋面較高,為減小人非上橋高度,主橋的整體式箱型主梁采用了獨特的“錯層布置”設計。”上層供機動車輛通行,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60千米/小時;下層供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他們可通過兩岸16座垂直電梯到達主橋的下層橋面,從而實現過江。
據悉,大橋主橋貫通後,建設者仍将對全橋索力進行調整,并完成橋面系及附屬設施的施工,整座大橋計劃2020年内基本建成。
建成後的昆陽路越江大橋将有效連接闵行、奉賢兩區,為該區域上下遊 11公裡範圍内市民越江出行打通了交通要道,成為繼奉浦大橋、闵浦大橋、闵浦二橋(軌道交通5号線南延伸段)、虹梅南路隧道後,奉賢地區市民穿越黃浦江進入市區的第五條通道;也為附近居民往來闵行、奉賢兩區由原來耗時約40分鐘的繞行距離縮短至約5分鐘路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