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攴”部的一個漢字“敶”。敶在現代漢語已不常用,但是“敶”與“陳、陣”有較緊密的聯系,因此我們也加入了這兩個字的讨論。标題中的問題,其實是在說,姓陳的“陳(陳)”為啥與陣勢的“陣(陣)”通用。看完全文自有答案。
敶。讀ché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敶,列也。從攴,陳聲。”形聲字。本義是陳列。
也就是說,“敶”的本義就是現代漢語“陳”所表示的意義之一:“陳列”。
(商超的陳列)
以關于“陳、敶、陣”三個字,其演化過程要從“陳”說起,就先看“陳”的字形演變:
(陳的字形演變)
“陳”最早的字形是金文,大緻是西周中期,從阜(),從東,本義就是陳列。所謂的“阜”,就是“山無石者”,表示大面積的高平之地,就是“平陸”;“東”表示太陽下的樹木。合在一起,表示陳列之象,本來讀音為chén。
(陳的本義)
後來,士兵、軍車在山野、平地上像樹木一樣布列,叫“軍陳(zhèn)”這裡的“陳”,用的已經是“陳”的引申義。
(軍陳)
約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陳”字借為國名,于是“陳列”之義的“陳”漸漸不為人知。
(陳國)
這時,“陳”的字形也漸漸變成【阜 重】,即在“東”下面又訛化出了“土”部。
人們為了表示“陳”的陳列之義,于是又在“陳”的右邊加了“攴”,構成了較為繁化的“敶”字,專門表示“陳列”。這是“敶”字形出現最早的記錄。
(敶字的字形演變)
部分金文記錄中,又有借“敶”為國名的。比如《陳侯簋》上的銘文:“敶侯乍(作)嘉姬寶,既其邁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實際上,這屬于對後起字的借用造成了兩字并行。但是現行資料中,常常認為“陳國”的“陳”最原始的寫法是“敶”,這是不對的,因為“敶”是“陳”的後起字,正是因為人們用“陳”來表示國名,才重新又造了“敶”字來表示“陳”的本義“陳列”。
(《陳侯簋》銘文中的敶字)
大約是在同時,人們為了表示“軍陳”這個意義,“陳”字繁化為【阜 雙車 土】或【阜 雙車】,因為在人們的認知下,“軍陳”是跟一輛輛“戰車”分不開的。
(古代戰車加入戰争後的軍陳)
至戰國時,又出現了人們将“陳”字下“東”部下部兩筆訛寫為一橫作“車”的“陣”字,如圖:
(陣的字形演變)
顯然,“陣”字字形在戰國時已經出現,隻是《說文解字》沒有收錄,大概在東漢時期,“軍陳”之義的“陣”字,大多數情況下仍寫作“陳”的原因。實際上,因為沒有專門的語言文字機構對“敶、陳、陣”作統一使用的規定,所以在古時,“敶、陳、陣”經常會出現通用情況。
關于“敶”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後人假借陳為之,‘陳’行而‘敶’廢矣。亦本軍敶字。”解說并不确切,甚至弄錯了先後順序。
《廣雅·釋诂三》:“敶,布也。”《集韻·真韻》:“敶,通作陳。”則直接把“敶”當作“陳”來用了。《楚辭·招魂》:“敶鐘按鼓,造新歌些。”(陳列好編鐘設置好大鼓,把新作的樂歌演奏)。王逸注:“敶,一作陳。”這裡的“一作”,稍嚴謹些。這是“敶”的本義用例;
《晉略·國傳四·燕慕容氏》:“虜兵雖多,無行敶法制,犬羊嵦聚,在吾算中矣。”這是借敶當“軍陣”之義的用例,通“陣”。
現代漢語中,“陳”簡化為“陳”,“陣”簡化為“陣”,“敶”的“陳列”字義歸入“陳”字,敶字已成為非通用字。
因為敶、陳、陣三個字關系緊密,我們在“敶”字的解說中加入了“陣”(《說文》未收)的解說,“陳”的詳細解說仍然放在“阜部”“陳”字的解說之下。
“敶”的小篆寫法如圖:
(敶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604,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