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韓非子·難一》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今譯】
盾,擋箭牌,古代作戰時用以防身、保護身體抵擋刀箭的防禦盾牌。
矛,古代刺殺的兵器,是一種進攻武器,長杆鐵尖用于刺殺敵人。
有個楚國人既賣矛又賣盾,賣盾和矛。
他誇他的盾,稱贊說:“我的盾非常堅硬,沒有什麼東西能刺穿它,無論任何武器都刺穿不破它。”
接着又誇他的矛,稱贊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麼東西刺穿不透的,無論什麼東西都能被它破壞。”
旁人質問他,說:“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結果會怎樣呢?”
那個人無法回答,便答不上話來了。
本來嘛,刺不穿的堅不可破的盾和什麼都能刺穿的無堅不穿的矛,是不能并存,同時存在的。
【賞析】
“自相矛盾”世界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任意誇大其詞,誇贊過了頭,喧賓奪主,結果無法自圓其說,終被人揭穿,招來嘲笑,落得一個尴尬灰溜溜的下場。
“矛盾”把本來包含着對立統一關系的兩個事物都加以絕對化,這是一種典型的形而上學。
“矛盾”這個詞,就是來源于這個故事,本則寓言作者的原意是揭露儒家美化堯舜的矛盾。當然,我們現在的“矛盾”一詞,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故事的含義了。
現用“自相矛盾”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抵觸、不一緻,be not consistent with oneself,不能自圓其說。
“矛盾”、“自相矛盾”也比喻同夥之間的相互争吵或沖突。
作者在《韓非子·難勢》篇中也講了同一個故事,但寓意不同。
自相矛盾
《韓非子·勢難》
【原文】
人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曰:“物莫能陷也。”
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
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
【今譯】
有個賣矛和盾的人,稱贊他的盾牌堅固,誇海口說:“沒有什麼東西能刺破它。”
停了一會兒,又稱贊他的矛,誇海口說:“我的矛十分銳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刺破,任何東西都可以刺穿。”
有人應聲問他,說:“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結果怎麼樣呢?”
那人不能回答,無言以對了。
【賞析】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韓非認為,“勢”(有利的地位與權勢)是君主應該重視的東西,而“賢”(能力、人才)則是次要的。
作者主張依法處勢,反對把“賢”提到與“勢”同等重要的地位。
成語“自相矛盾”因為私心而說謊,結果自己說的話前後相抵觸,be self-contradictory,比喻言論或行動前後互相抵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