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秦統一貨币名稱是什麼

秦統一貨币名稱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21:41:42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币的形狀不一,如鏟币、刀币、環錢等,且隻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内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确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币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币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态。

生産

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

秦統一貨币名稱是什麼(秦時統一的貨币秦半兩)1

戰國半兩-耀縣式-長字分腳兩,秦半兩錢的生産共延續了130年。

流通

秦半兩錢的流通範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内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遊,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貨币。

意義

“秦半兩”的出現,标志着秦始皇在貨币上的大一統,還标志着中國古代錢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币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裡程碑,并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曆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币造型。“圓形方孔”錢币成為古代中國貨币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青銅币以“圓形方孔”為貨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産、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青銅币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铢),故稱“半兩錢”。

《史記 平準書 索隐》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内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隐》所載的當百錢。

鑒定

方孔圓錢最早出現于戰國,但制造簡單,有孔便于穿挂。在戰國的方孔圓錢中,屬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種,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齊;屬于齊的僅存一字或化字;屬于東周、三晉地區的有共、垣、濟陰、離石、東周等字,屬于秦的是半兩錢,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的。秦統一後,以黃金為上币,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為下币,從此方孔圓錢在中國保留了兩千多年。這種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同時便于攜帶穿挂。半兩錢沿用于秦漢,其特征是:先秦半兩,文字微帶隐起,筆劃有方折、圓折,重4克左右;秦半兩,重8克(秦制半兩=8克),這種重8克的半兩錢極大多數鑄于秦始皇時代;漢半兩,漢初由于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有的小到直徑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漢文帝時半兩錢重4銑(漢制1斤=16兩,1兩=24铢,半兩=12铢),又稱4铢錢,有的帶有地名,如臨苗四朱,宜陽四朱、東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點是字面平整,不帶隐起,筆劃方折,是西漢第一種貨币。其版别有五種:常見類,錢身上無特殊标記,兩字的中豎和上橫不連,稱有頸半兩;有郭類,較多的有外郭,内外郭都有的較少,傳形類,半兩字形左右倒置;标識類,錢面背有各種劃痕、星或凸起,佩錢類,穿孔呈菱形,為随佩挂之錢。存世半兩錢一般僞錢極少。因錯範戲制出現少數“半半”、“兩兩”錢。後人或有僞鑄,應注意鑒别。

曆史沿襲

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秦半兩錢的生産共延續了130年。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币的形狀不一,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确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币和文字,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币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态。

秦半兩錢的流通範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内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遊,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貨币。

“秦半兩”的出現标志着中國古代錢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币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曆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型方孔”的古錢币造型。“圓形方孔”錢币成為古代中國貨币的基本形式。

“秦半兩”青銅币以“圓形方孔”為貨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征着古 秦半兩錢

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産、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青銅币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铢),故稱“半兩錢”。

《史記平準書索隐》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内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隐》所載的當百錢。

另:“秦半兩”有治療人體跌打損傷的特殊效果。原來,秦始皇時的“半兩錢”中含有某種能促使人體骨質愈合的特殊物質。但隻有秦始皇用來鑄造“半兩錢”的銅礦中含有這種特殊物質。此礦在秦始皇時已被采盡,所以以後各朝代鑄造的銅錢都不含有這種特殊物質,也就沒有這種特殊療效。

造型釋義

“秦半兩”青銅币以“圓形方孔”為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半兩”錢上的數字體現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秦“半兩”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為一兩),直徑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邊長各為六分(1.2厘米),這些數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數。“六”是陰陽五行中水的記數,如此衆多的“六”出現在錢币上絕非偶然,是古人一種思想含義的體現。此外,從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藝來看,“半兩”錢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狀都節省鑄材,是一種最優化的選擇,而且中間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

戰國貨币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币,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币形狀各異,輕重不一,并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統一了全國的貨币。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币,以秦币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币制度。

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币為三等。黃金以镒為名,為上币;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币;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币”。半兩其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

秦統一貨币

秦始皇不僅對貨币的質、量、形、用有明确的規定,而且集中了錢币的鑄造權,嚴禁私人鑄錢。實際上秦 秦半兩錢

半兩在鑄造技術方面并沒有超過先秦各國的銅鑄币,它的流通信譽是*國家的法律來維護的。雲夢竹簡《金布律》記載:“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以丞、令印印,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錢的時候就把錢币的鑄造發行權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錢不鑄地名,正是鑄币發行權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廢除各大小諸侯的舊币,另一方面嚴禁民間私鑄,鞏固加強國家的鑄币權和發行權,這也是秦始皇統一貨币最重要的措施。

秦統一貨币名稱是什麼(秦時統一的貨币秦半兩)2

定貨币

秦始皇統一币制後,“半兩”錢就成了全國統一的法定貨币。“半兩”錢外圓内方,無内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别列于穿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布局嚴謹,筆劃方折,雅卓剛健。“半兩”錢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并濟,靜動結合,達到了勻稱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半兩”錢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征。《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下一上,圓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圓,臣主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秦代的統治者認為外圓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權,把錢做成外圓内方的形狀,象征君臨天下,皇權至上,秦“半兩”流通到何處,皇權威儀就散布到何方。

鑒定比較

方孔圓錢最早出現于戰國,但制造簡單,有孔便于穿挂。在戰國的方孔圓錢中,屬于燕的有明四、明化、 秦半兩錢。

一化三種,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齊;屬于齊的僅存一字或化字;屬、于東周、三晉地區的有共、垣、濟陰、離石、車周等字,屬于秦的是半兩錢,一般每枚重3~5克。秦統一後,以黃金為上币,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為下币,從此方孔圓錢在中國保留了兩千多年。這種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同時便于攜帶穿挂。半兩錢沿用于秦漢,其特征是:先秦半兩,文字微帶隐起,筆劃有方折、圓折,重4克左右;秦半兩,重8克(秦制半兩=8克),這種重8克的半兩錢極大多數鑄于秦始皇時代;漢半兩,漢初由于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有的小到直徑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漢文帝時半兩錢重4銑(漢制1斤=16兩,1兩=24銑,半兩=12铢),又稱4铢錢,有的帶有地名,如臨苗四朱,宜陽四朱、東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點是字面平整,不帶隐起,筆劃方折,是西漢第一種貨币。其版别有五種:常見類,錢身上無特殊标記,兩字的中豎和上橫不連,稱有頸半兩;有郭類,較多的有外郭,内外郭都有的較少,傳形類,半兩字形左右倒置;标識類,錢面背有各種劃痕、星或凸起,佩錢類,穿孔呈菱形,為随佩挂之錢。存世半兩錢一般僞錢極少。因錯範戲制出現少數“半半”、“兩兩”錢。後人或有僞鑄,應注意鑒别。

總體來說,戰國半兩與秦代半兩的區别比較有:

字體:戰國半兩為大篆,字體較狹長,筆劃随意性較大,版式衆多;秦代半兩為李斯手書的小篆,字體方正、美觀,因與兩锱同為李斯所書,故而兩者字體應該一緻或近似。

錢形:戰國半兩形态不規則,可謂千姿百态,彼此之間千差萬别,很少看到完全一緻的錢形,穿較小,不規整,錢體較厚重;秦代半兩形态比較統一,外圓内方,錢面平坦,錢體略薄。

重量:戰國半兩總體特點為不規範,多數較厚重,但差異很大,早期半兩更甚,所以單憑重量并不可靠;因标準的秦半兩形制規範,重量應該都在8克左右,故而太輕或太重者至少不能算是标準币。

來源

秦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同時采取了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其中,關于統 秦半兩錢

一貨币有:及至秦,中國一國之币為三等,黃金以镒名,為上币;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币。而珠寶、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币。然各随時而輕重無常(《史記·卷三十·平準書》)。

秦并天下,币為二等,黃金以镒名,為上币;銅錢之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币。然各随時而輕重無常(《漢書·卷二十四下·食貨志下》)。

作為秦始皇帝統一政策中的一節,秦半兩錢的發行多有論述。但是,随着新的考古文物資料的不斷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從各地區出土的半兩錢看,其重量有着明顯的差異。

“半兩”二字的文體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難判定是統一後的貨币。同時,1976年發現的《睡虎地秦簡》中,可以了解到戰國時秦的貨币制度的情況,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載了四川省青川縣戰國墓出土的有關田律記錄的木簡以及半兩錢的出土情況。這一發掘成果,至少如實地報告了戰國時的秦國已經發行半兩錢的情況。以上事例說明,關于半兩錢,并非秦始皇帝統一貨币之後的半兩錢,而一定是戰國時在秦國流通中出現的半兩錢。

秦的币制史尚不十分清楚,關于文獻上所記載的“(初)行錢”和“複行錢”,學界尚無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史記·六國年表》中記載:“惠文王二年,天子賀。行錢。”

“始皇三十七年,複行錢。”

相傳“半兩”二字為李斯所書,錢文高挺,多小篆而兼大篆,樸拙而深厚,豪放而俊逸。圓方者,天地之形,方屬地,圓屬天,這種形式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種錢币形制以此固定下來,在中國保持了二千多年的時間。

曆史影響

秦始皇三十七年,“複行錢”的出現标志着中國古代錢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币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裡程碑,并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曆史意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币的形狀不一,如鏟币、刀币、環錢等,且隻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内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确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币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币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态。

“秦半兩”青銅币由于“圓形方孔”,所以便于攜帶、流通和儲藏,自此,“圓形方孔”錢币成為古代中國貨币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秦半兩”的出現标志着中國古代錢币的初步成熟,具有非凡的曆史意義。

在《世界百位領袖名将郵票錢币典藏錄》當中,收錄了一枚“秦半兩”青銅币。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掃平六合,統一中國”,因此,“秦半兩”青銅币可以了解曆史,領略一代君王的風采。

出土情況

關于半兩錢的出土事例,有大量出土報告,秦半兩錢的出土集中在陝西、四川等地。陝西是秦之舊地,四川盡管戰國前期屬巴蜀,但于前316年歸屬了秦。而雍城又是秦的舊都,孝公十二年(前350)遷都于鹹陽後,仍為重要都市。作為秦的中心鹹陽,以及在始皇陵周圍的遺址中,無疑有大量的文物出土。至于其他地方的出土報告就很少。即使偶然發現秦半兩錢的地方也與秦有着密切的關系。如山西省河津縣在戰國時稱作皮氏,屬魏國之地,前329年為秦所攻占。前272年,秦于河南省南陽一帶,設置南陽郡。另外,關于内蒙古赤峰、敖漢旗等出土地,均在秦築長城附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