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05:15:48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與發展)1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與發展)2

慶陽香包繡制是甘肅省慶陽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絲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做成小巧玲珑、精緻漂亮的刺繡品。這種刺繡品叫做香包,民間亦稱“荷包”“耍活子”“绌绌”。慶陽香包既包括填充絲棉和香料的香包,也包括沒有填充香料及填充物的各種繡制品,如繡花枕頂、繡片等平面刺繡品等,造型豐富、圖案精美、淳樸典雅、芳香濃郁,表達着人們的圖騰崇拜、趨吉避邪、祈求福壽平安、子孫繁衍、愛情幸福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2006年5月,慶陽香包繡制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018年6月,慶陽香包繡制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公布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2002年以來,慶陽市連續成功舉辦17屆香包民俗文化節。借助節會的舉辦,小香包闖出了大市場。與此同時,對慶陽香包民俗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發掘、搜集、整理、保護與傳承,目前已形成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産業琏,使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發展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有效地帶動了慶陽地方經濟的發展。目前,慶陽香包繡制已成為慶陽市的一張文化名片,形成了顯著的品牌效應。

一、慶陽香包繡制的曆史淵源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與發展)3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慶陽地方民間一直沿襲着巧女娴婦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節贈送、佩戴香包祛邪納福的傳統習慣。慶陽現存最古老的香包是在2001年慶陽市華池縣出土的,距今至少有800多年的曆史,出土時仍圖案如新,色澤豔麗,所以被稱為“千歲香包”。根據史書的記載,慶陽香包刺繡形成于黃帝時代,大概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繪而裳繡”時期。我國著名的醫學經典《黃帝内經》中記載有醫師歧伯曾攜一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開創“熏蒸法”,這種方法在當地漸成習俗,草藥被稱為“香草”,藥袋演變成為“香包”。周先祖公劉在慶陽開創了農耕文化的先河,《詩經》中的“豳風”叙述的“猗彼女桑......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的絲綢織紡工藝,應該是刺繡普及于慶陽的曆史根基,慶陽婦女有“七歲八歲學針線,十一十二作茶飯”的俗話。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說明香包在戰國時代已經成為一種裝飾。漢代,《禮記》記載:“男女未冠笄者……衿纓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唐宋時期,香包又演化為香囊和荷包兩種,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荷包則為男士專用。當時的香囊和荷包與現代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明清兩代,慶陽香包十分興盛,發展成為人們佩戴或饋贈親友的佳品。清代,香包發展成為愛情的信物。現當代,香包多是用于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辟邪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張道一、馮真、曹振峰、靳之林、楊先讓及法國友人吉萊姆等人考察推介,慶陽香包刺繡率先走向市場,走出國門。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

二、慶陽香包繡制品的種類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與發展)4

慶陽香包繡制來自遠古的曆史遺傳,構型簡單質樸,不失美觀和多樣;刺繡粗拙敦厚,有浮雕和蠻荒韻味,給人以原始生命的狀美感。其造型五花八門,千姿百态,既是慶陽婦女世世代代對原始、傳統刺繡手工技能的承襲,又是個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現。它是一種立體造型藝術和平面刺繡相兼融的純手工藝品,繡品可以分為四大類,各自的制作工藝自成體系。

(一)绌绌類。绌绌又名藏針繡,審美角度與刺繡相反,特點是把針線藏起來,以造型狀物形神俱佳而不見針線為最高技能。一般都是立體物,制作工藝有五個環節。1.創意,指心裡想作一個什麼樣的東西,不畫圖樣,隻打好腹稿,想什麼,做什麼。2.選料,選好各種顔色的布、緞、綢、絨等底料。3.剪裁,将選好的材料按意象的物體,剪裁成平面形狀。4.狀物,即填充物,一般用棉花配裝上中草藥,把裁剪成的底料“狀成”物的形态。5.绌合,用針線把狀物用绌的針法縫合成完整形體,要求看不見針線在那裡。绌绌的绌法是最古老,最稚拙的針法。但要求绌成的物象立體感強,形态美,精緻好看,玲珑可愛,大至一尺二尺不等,小到不超過5厘米,既是針線縫合的布制物,又看不見針線的痕迹,這是一種針法上的高超技藝,功夫就是技能。慶陽香包就是這種绌法的代表作,在技藝的表現上,自然界有什麼東西,慶陽婦女就能用布绌成什麼,屬表現原生态文化的原始技能,在中國手工針藝上獨樹一幟。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與發展)5

(二)線盤類。軒轅黃帝活動的搖籃地慶陽,曾是螺祖訓蠶剿絲的始足地,中國蠶絲發明成為世界農業文明之一,“線條文化”成為一切藝術的母體。慶陽香包系列中的線盤工藝,是我國端陽節包棕子這種普遍習俗的獨特藝術表現,用各色線條盤成五角菱形的“棕子”、八卦、貫錢等,作為端陽節佩帶、饋贈品,挂在門庭表示祥和平安,是中國陰陽五行和諧的古哲學思想的文化遺風。制作過程有四個環節:1.折殼子,用硬紙折疊成棕子或其它物象的形狀,然後用針線縫合或者用膠粘合。2.配色線,根據形狀決定顔色調子,搭配好需用的各種彩線。3.彩線盤,用彩線從菱角盤起,繞過面纏在對角上,從淺到深,過渡均勻,層次分明,色彩柔和,成彩色棕子形狀或其它物象。4.成果,成果一詞是慶陽香包制作的專業術語,指的是将線盤完成品連裰在一起,吊上裝飾性的彩穗,達到“好看”的效果。慶陽民間對線盤的審美角度是物象、形美,講究棱角分明,線頭扣節棱凹工整,線條走向清晰,配色自然諧和,表現出工穩精細的創造技能。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與發展)6

(三)立體刺繡類。立體物制作是慶陽香包刺繡系列内容最龐雜,形式花樣最多的一個類别分别有單面挂件、佩件、雙面挂佩件、立體挂件和擺件近400種。工藝環節有一個構圖造形、刺繡、彩染、縫合、成果相交叉的過程。講究意味、神似,不嚴格要求物象。大紅大綠的色彩物體,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技藝有八個環節。1.過樣子,畫出一個平面圖形。2.打樣子,将平面圖按立體構形進行分解。3.擴背子,将刺繡料布、綢緞用面糊漿粘合在打好的背子上,壓平,晾幹。4.上樣子,按平面圖的構圖紋樣,分别畫在分解開的部分樣子上。5.繡花,即刺繡,包括用顔色染出各種底色,立體物刺繡多半用的是齊針、摻針、繃針、蓬針、挑線等針法,線料普品用棉線、精品用蠶絲線。6.狀物,用棉花填充好分解部分。7.成果,将刺繡和狀物好的分解片按平面圖要求進行重新組合,縫合為立體形狀。8.打扮,指的是吊彩穗的裝飾和形态矯正最後一道工序,按各種立體物的形态吊上不同顔色和大小的彩穗,增強視角沖擊和富麗堂皇效果。慶陽香包刺繡系列中的立體類民俗工藝品充分表達了華夏始祖搖籃地的民俗遺風,婦女的針工技藝在千姿百态的立體造型中自然流露出來,在各自擅長的藝術表現造型體上得到發揮。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與發展)7

(四)平面刺繡類。此類繡品風格敦厚凝重,厚實中流露出隽永。繡法上分為:破線繡、合線繡、掇繡三種繡法。主要有齊針、辮針、緝針、摻針、搶針、挽針、盤金、點金、圈金等。工具有花繃子、花架子。慶陽香包刺繡除過以上四大類别,更多的運用在日常生活及婚喜壽事上,枕頭、肚兜、繡鞋、窗簾、桌布、圍裙等等都有刺繡工藝,是美化生活的一種傳統文化。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與發展)8

三、慶陽香包繡制的藝術特征

慶陽香包繡制古拙質樸、富有原始文化遺存,其藝術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原始生态文化蘊味濃厚。慶陽是華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遠古文化積澱深厚,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地方民間工藝刺繡中,大量蘊藏着人類童年時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龍蛇虎鹿”等為圖騰的原始文化痕迹,很多香包中滲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陰陽平衡的哲學觀念。如用綠布卷成盤蛇,再紮上幾朵梅花,便是龍的化身。它是龍蛇崇拜和以龍蛇為圖騰的原生态文化在地方民間刺繡中的遺存。

(二)表現手法奇異多樣。慶陽香包刺繡手法多變,不講透視,不求比例;不講形象,隻求神似;誇張變形,突出頭身。各種動物香包,或大頭小身、有頭無尾,或有頭無足、有頭有身無腿,或身長蹄短,以爪代腿等。如肩頭獅虎,一般頭比身大,有爪無腿,既不是真實形象,又不合形體比例,完全由刺繡藝人随藝術思考繡制。慶陽婦女對生活、對環境的觀察相當熟稔。她們把身邊最常見的素材,如花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風雲、樓台亭榭、幾何圖案及人物等,都作為自己繡制的範疇。

(三)托物言志,祛邪祈福。托物言志,祛邪祈福是慶陽香包繡制的主要文化内涵。如借老虎獅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之氣,保護自身安全;借魚兒鑽蓮喻男女愛情;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之義;在今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慶陽香包繡制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創意的五毒螃蟹抗疫香包,綠色代表春天,紅色代表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衆志誠城,共同抗疫的決心,螃蟹身上的五毒既代表以毒攻毒也代表團結起來共同抗疫,希望在春天新冠肺炎能夠得到全面控制。

(四)獨具一格的審美觀。慶陽香包繡制不從物質生活着眼,而從意念出發,采用意象手法誇張造型,幻化姿态,多變視點,随意創作,與專業美術有天壤之别。很多專業美術家認為無法理喻的東西,在慶陽民間藝術家眼中是合情合理的。比如香包“貓吃老鼠”,在貓肚上繡幾個小老鼠,在他們的意念中,貓吃掉老鼠後,老鼠還活在貓肚裡。香包“兩面人”頭上前後都長鼻子、眼睛、嘴。這是他們對人體五官功能的一種理想化的想象。

四、慶陽香包繡制的藝術價值

慶陽香包繡制是華夏民族文化的原始象征,與中華民族的誕生,民族氣質的形成,民族靈魂的塑造都有着一脈相承的關系,其藝術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七個方面:(一)曆史研究價值。根據分布在慶陽的好幾處舊石器,新石器遺址發掘的器皿考察和初步論證,“绌绌”針法與人類童年用骨針縫合松緊伸屈的圍腰衣裙基本相似,“绌绌”香包是後人對祖先稚拙勞作遺傳的文化紀念品。慶陽先人們稚拙的先天素質和生存意識,通過後人将它在香包針藝中傳承下來,普及在普通民衆的日常生活中,是研究華夏民族文化的承載力及人類曆史發展的實物載體,有重要的曆史研究價值。

(二)文化研究價值。慶陽香包繡制系列的圖紋造型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國古文化的内容。慶陽民間刺繡品造型中有雙魚共用一個頭的針紮,合水縣出土的大約六千年前的陶瓷盆上邊就有“雙魚共首”的紋飾,這種古紋飾是中國古文化中的陰陽合一,原始太極圖象民間刺繡與地下文物相映成趣。民間刺繡香包“魚鳥銜口”,紋樣是雙鳥雙魚相互口銜着口的圖案,意味水火既濟的坎離圖,造型是一個圓體,中國古太極陰陽八卦圖作為工藝形态,形象地反映在慶陽香包繡制中。這種圖紋造型具有中國古哲學文化在民間滲透度和傳承的研究價值。

(三)醫藥研究價值。慶陽香包裡裝載的中藥配方是歧伯故裡對中國古醫學保健活動的一種群衆性傳承,曆史上的民間實用價值被現代民間驗方繼承,對研究中醫、藥學的發生、延續及重新對中國端陽節俗的源起、醫學衛生的曆史探源均能提供有價值的人文研究素材。

(四)民族學研究價值。大量的香包繡制造型保留着古老民族部落對祖先族幟(圖騰)的崇拜。如刺繡針紮“人面魚”就是炎帝神像,與半坡和正甯縣出土的陶瓶人面魚紋飾造型基本一緻,成為活的地上文物。繡品中大量的魚是對先周始祖後稷的崇拜,蛇是對女娲的崇拜,也是女娲族的族幟,牛、虎是對伏羲、軒轅黃帝的崇拜,也是族幟。其它如豕是羌狄族的族幟,猴是誇父族的族幟,雞、羊是炎帝後裔的族幟等等。在黃土塬上活動的古老民族在大融彙,大同化的民族消亡過程中,既保持着原始意識,又趨向大統一的崇拜物符号,被層累複合的表現在香包繡制的系列作品中,是研究古代不同民族大融合的有力佐證。

(五)生活實用價值。慶陽香包繡制傳承曆史久遠,傳承群體衆多,造型豐富多樣。在慶陽的民俗理念中,香包能祈祥納福,趨吉避邪,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護身符号功用,數千年來成為家家戶戶的制造品、佩帶品,如鞋墊、繡花鞋、雲領子、小孩的枕頭、針紮,等等,每一個品類都向人們訴說着一種意味、一個故事,樂觀、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内涵秉承着人類童年淳真、質樸、善良的先天基因,有很強的社會教化功能;香包刺繡屬婦女的智慧與技能的體現,繡品能夠裝飾庭院,婚喜壽慶,日常生活中随處可見,給人們帶來生活的愉悅及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六)社會和諧價值。慶陽留守在家的老幼婦女在空閑時間都在繡制香包,而且一邊繡制香包一邊唱慶陽民歌,婦女年齡越大,她們的繡制技藝越精到,将她們的精湛技藝傳遞給自己的姑娘及兒媳,既為家庭增加了經濟收入,而且繡制香包也減少了家庭矛盾的發生,有利于維持家庭關系的和睦及慶陽社會的和諧發展。

(七)經濟價值。經過多年的努力,慶陽香包繡制已形成地方文化産業,繡品率先步入國内外市場,成為農民脫貧緻富的新亮點。香包刺繡專業戶,營銷公司應運而生,全市生産基地100多處,從業人員10多萬,全國許多重點城市和旅遊景點都設立了銷售窗口,年産值上千萬元,給慶陽普通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慶陽香包的民俗意義及由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與發展)9

五、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發展

随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慶陽地域的生産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的傳承發展也面臨着一些問題,如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偏大,香包繡品不能滿足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設計人才匮乏等窘境。為了解決慶陽香包繡制所遇到的瓶頸問題,慶陽市委、市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探索:

(一)注重人才培養,做好新産品的研發設計。為了解決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偏大,香包繡品不能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設計人才匮乏等窘境,慶陽市在人才培養和新産品的研發設計上做好文章。市縣(區)每年定期舉辦非遺傳承人和文化産業培訓班,對全市非遺傳承人、文化産業管理人員、企業廠長經理、香包刺繡技術能手4個層次的從業人員進行輪訓;邀請省内外知名專家學者赴慶陽就市場營銷、企業管理、香包生産設計等進行專題講座。利用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連續五年與中國美術學院合作共同設計研發新産品,每年研發新産品50餘件;與西北師範大學聯合舉辦慶陽香包創意設計大賽,評出創意設計獎52個;成立了專門從事慶陽香包文化産品設計研發工作的慶陽民俗藝術研究中心。近年來,慶陽淩雲服飾集團、慶陽岐黃文化傳播公司、甘肅省龍影文化産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先後組建了各自的研發隊伍,設計研發具有慶陽本土文化内涵、适應市場需求的新産品200多件。這些企業陸續成功注冊國家商标、甘肅商标30多個,岐黃、岐伯藥枕、軒轅、巧兒、龍影、紅鳳蝶、義渠戎國等品牌在國内獨占鳌頭。支持傳承人和生産性保護企業成立研發機構,鼓勵自主研發。

(二)将香包繡制技藝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慶陽市有效地将香包繡制技藝與精準扶貧相結合,通過“兩種模式”,突出文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策。一是“公司 基地 農戶”模式。香包民俗文化産業運營公司将生産任務分解到鄉鎮一級的生産基地,基地再将任務分解到農戶,農戶加工生産後再逐級上交公司。為了對貧困農戶進行有效幫扶,慶陽市對所有貧困戶的基本情況,特别是香包制作技藝情況進行摸排分類,技術精湛的分配制作高端繡品,技術一般的領取簡單任務完成,因人而異,精準施策。二是能人帶動模式。主要依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術大師帶動周邊婦女進行生産。在他們的帶動下,香包民俗文化産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通過以上兩種模式使一大批貧困戶脫貧,加工生産香包已成為革命老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一大批生産大戶年均收入在4萬元以上,每個大戶還可帶動當地20多戶農民特别是貧困農民走上緻富之路。已初步形成近10多萬人香包繡制文化産業大軍,辦起了一批香包繡制龍頭企業,對促進再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加大香包繡制技藝的生産性保護力度,拓寬銷售。渠道慶陽市政府提出“以民間民俗文化為切入點,全力打造文化品牌,實現小香包、大産業、大效益”的發展思路。通過政府扶持企業經營,搭建市場平台,擴大對外交流,開拓市場空間,香包生産經營水平大幅度提高。以慶陽歧黃文化傳播公司、紅鳳蝶隴繡文化傳播公司為首的文化産業公司達200多家,民俗文化産品達20多個大類5000多個品種,香包年産量900多萬件。通過“五種營銷”方式,即企業零售、簽訂大宗訂單、團體會展、外設營銷窗口,網上銷售等拓寬銷售渠道。2017年,組織香包民俗文化公司赴外展銷民俗文化産品40多次。一些企業先後赴白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迪拜進行展銷,打開了國際市場;目前在北京、上海、蘭州、西安等地設立營銷窗口48個;在迪拜、白俄羅斯設立營銷窗口2個。2017年搭建互聯網 文化産品電商銷售平台12家,隴繡閣等23家文化企業在淘寶網建立了網店,初步形成了香包繡制産、供、銷為一體的産業鍊。

(四)充分利用香包民俗節會,加大非遺産品的宣傳推介。2002到2019年,慶陽市連續舉辦十七屆香包民俗文化節,以“慶陽五絕”(即香包、刺繡、剪紙、皮影、道情)為主的民間民俗文化資源得到了充分開發利用,帶動了草編、戲劇臉譜面具、戲劇服裝、根雕、藝術壁挂、石雕、泥塑等工藝門類的共同發展,推動了文藝創作和文化出版業的繁榮,各項文化演出活動持續不斷。世紀廣場、世紀大道、周祖森林公園、農耕民俗文化村、雙塔森林公園、潛夫山公園、秦直山莊、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華池體育館、各縣城的文化廣場等一批城鎮基礎設施和面向市民的文體活動場所及旅遊景點紛紛建成,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和商貿繁榮。每屆香包節進行的項目洽談與招商活動,有力推動了項目建設工作,為企業搭建合作平台提供了機遇。每屆節會均實現項目簽約資金數十億元,成為促進慶陽經濟發展的一大舉措。慶陽市委、市政府及各級文化工作者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成功探索出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發展之路,小小香包,闖出了大市場。慶陽市以香包繡制技藝為抓手,充分發揮手工勞動者的創造力,使一大批貧困戶通過繡制香包脫貧緻富,有效地促進就業,提高了城鄉居民的收入,更好地實現了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大作為,實現了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高莉花 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

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簡介

劉蘭芳,1965年5月生,女,漢族,慶陽香包繡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刺繡藝術大師,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甘肅省民間藝術家,隴原工匠,慶陽市文化産業領軍人才,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兼設計總監。劉蘭芳2008年榮獲西峰區“和諧家庭示範戶”稱号、2014年榮獲慶陽市“最美家庭”稱号,2016年榮獲“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戶”稱号,同年獲得首屆“全國文明家庭”稱号,并受到接見。劉蘭芳自幼對香包刺繡制作情有獨鐘。八歲開始跟随外婆和母親學習刺繡,對配色、針法、描摹花樣等刺繡技藝有着獨到的領悟能力。1997年結識了甘肅民間藝術收藏家王光普先生,随其學習民間民俗文化産品的保護、研發。近二十年來她收集了大量傳統刺繡品及圖案紋樣,系統研究整理出了十幾種刺繡針法,挖掘其文化内涵。她的香包技藝從配色、結構、造型到藝術水準,既保留了傳統的慶陽地域特色又兼具實用性,将慶陽遠古文明、圖騰與現代藝術、吉祥文化有機地融為一體。她的作品《香包——繡花鞋系列》榮獲第九屆西部民族民間工藝品、禮品、旅遊紀念品博覽會金獎,并被慶陽市博物館永久收藏;《九鳳朝陽》被中華文化促進會非物質文化遺産辦公室專家評為一等獎;《百鳥朝鳳刺繡壁挂系列作品》榮獲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技藝大展銀獎;《〈絲綢之路〉俑娃系列》、《驢敢當——繡花小毛驢》、《十二生肖童鞋系列》榮獲“2014、2017、2018中國旅遊商品大賽”銀獎;2015年劉蘭芳被甘肅省文化廳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慶陽香包繡制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甘肅省總工會授予“提名隴原工匠”稱号,同年被甘肅省婦聯授予“甘肅省三八紅旗手”稱号。近年來,先後兩次赴美國,并到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日本、埃及六個國家,以及台灣等地區進行慶陽香包宣傳、推介。2014年,劉蘭芳以香包繡制傳承人的身份受文化部推薦,參加美國“史密森民俗文化節•中國主題年”活動,相繼在華盛頓、多倫多等地現場展示香包制作技藝,活動結束後受到文化部函件表彰。2015年4月,劉蘭芳再次赴美國東部地區進行中國傳統手工技藝聯合巡展。在耶魯、哈佛、哥倫比亞等大學開展講座、展演、互動交流。近年來與多所大專院校合作,通過個人傳習所帶徒授藝,傳播優秀文化及技能。劉蘭芳任總經理的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來,為4000多名貧困婦女,200名大學生提供就業,組織培訓8000多人次,授徒傳藝累計30多名,強化隴原巧手輻射帶動作用,助力地方婦女脫貧緻富,提高了農村婦女的尊嚴,體現了女人不是弱者,完全可以憑借自身力量給家庭帶來收入,使得家庭幸福和諧。

來源:甘肅都市調頻106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