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晚報》第六版《天地之中與“中”文化貫穿華夏五千年》一文發表後,引起廣大讀者熱議,并分别被《鳳凰網》、《光明網》、《新民網》等轉載,部分讀者紛紛打電話咨詢相關天地之中與“中”文化。為此,記者再次獨家專訪了嵩山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王劍松。他說,天地之中與“中”文化不僅貫穿華夏文明五千年,而且一個“中”字就是允執厥中的“中國密碼”。
王劍松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出自《尚書·大禹谟》,是我國上古時期有道明君大舜傳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華文化經典中記載的最早的心法,早于孔子心法與釋迦心法一千多年,被曆代明師高賢稱作十六字心法。或叫堯舜十六字心法,也是中華薪傳十六字心法,簡稱中華心法。是健康與财富模式,是幸福與成功模式,是社會繁榮發展模式。中華心法是中國密碼,中華民族的寶藏。
這十六字的意思是:舜帝在傳位給大禹時,告訴禹人心是難以測度的,道心是難以明白的,隻有精誠專一,堅持中道,公正、公平地處理問題,才能平衡事态,求得和平發展,治理好國家。簡言之:在選人、用人、處理和确定所有事情中,要做到公正、精誠、專一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把握好一個“中”字。這就是後世儒家特别推崇的所謂十六字心法。最初是賢君堯傳給聖君舜的治國經驗,舜後來又傳給禹,到周代成為治國的重要方略,之後被儒家所繼承,代代相傳,成為儒學的精髓。
王劍松說,宋代理學大師二程和朱熹稱堯舜禹“十六字”心法為“正眼法藏”。人心惟危,惟在隻,意義上同唯,危在高而危險;道心惟微,微在細小、精妙、隐匿,所以要“博學一,審問一,慎思一,明辨一,笃行一。”一就是一事,一物,一個志向;惟精惟一,精在專一純粹,一在于不二,專格一物,精一;允執厥中,允指真誠、誠意,執指堅持、執行、笃行,厥虛詞,中指平和、謙虛、謙卑、中用,不偏離自己的目标。
中華心法的涵義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略。人心居高唯危,所以人們要真誠的把握内心,時刻保持謙虛、謙卑的品性,做到盡職盡責的中道,這謙卑就叫做“中”。大道至簡,其中奧妙是非常細微的,所以要善于發揮自己的長處,做事專一專精,做到唯精唯一, 心無旁骛,這就是“一”。同時真誠的保持不變換自己的唯一。
中華心法用一個字概括叫:中(01)。注釋:中字是由一個口(象形0)字和一個一(1)字組成。0為體,1為用。其要是守中、守一。用兩個字概括叫:01,中一,中庸(不偏不倚)。注釋: “中”是體,代表五德(仁義禮智信),其要在于平和、謙卑; ”一”是用,代表一志,其要在于“唯”和“精”。用四個字概括叫:謙卑用一,平和專精、執中精一。用八個字概括叫:笃行謙卑、惟精惟一。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孔子亦雲:“吾道一以貫之。”因此,“一”即是“道”,“道”即是“一”;“一”即是“萬物”,“萬物”即是“一”;“一”既是“和”的境界,“一”又是“合”之方法。也就是說“一”是中心,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九九歸一,萬物歸一,陰陽和合,方能天人一體,中立守恒。允執厥中:“允執”就是平心靜氣、靜觀執守,不離自性。“厥”字虛詞,厥中就是其中。中是天性的所在地,精神的集中點,即祖竅。允執厥中簡稱為執中,即守性不移,守死善道,如如不動,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遷不移,不偏不離……也就是老子說得有欲觀竅,無欲觀妙,抱元守一;《心經》說得觀自在菩薩;《黃帝内經》說得恬淡虛無,精神内守……
為什麼要執中、守一?王劍松認為,因為中是人的心靈自性,是宇宙靈源一本散萬殊的“一”,這個小真空、小宇宙能通天徹地、通曉人生、社會、自然萬物的真理。《易經--文言傳》有“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于事業,美之至也。”概括了周文王修正心靈的真實體會。“黃中”是人的天性的别名,是真空之子,生于天地先,位居天地中,是人的生命能源,一身之君,主宰人的一切功能。"黃中"的集中點即是上丹田,田是土地之意,上丹田位居人的中央所在地,五行中央屬土,色黃,所以叫黃中,道家叫黃庭。黃中直通理天能源,所以叫黃中通理。執中精一,獨守黃中,參悟宇宙自然育化天地萬物、萬物回歸自然的原理,就是窮理盡性,窮神知化。人的理性與自然真空理氣合而為一就叫作天人合一。所以古聖賢才說:窮理盡性達天命,執中精一萬法通。為此,我們的祖先在得出“中”的理論後,在教化自己的子孫時,開始說“中”、論“中”。于是就有了中華、中國、中央、中天、中原、中土、中州、中嶽、中心、中正、中庸、中和、中間等詞語。現如今中原人在評價所有事物好不好時的方言仍說“中不中”,“中”,“中中中”!以此來增加對“中”的記憶和理解,從中蘊藏着“中”文化既奧妙無窮又豐富多彩的深刻内涵。
《鄭州晚報》(袁建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