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甯市城北區有個“珍禽王國”,這裡有鴕鳥、孔雀、黑天鵝、鴛鴦等珍禽五十多種。從産下第一枚鴕鳥蛋,到把鴕鳥蛋做成精美的工藝品,“珍禽王國”的主人馬國棟用精明的頭腦,把珍禽養殖繁育産業做得有聲有色,成了西甯市有名的科技緻富帶頭人。
繁育鴕鳥産下第一枚鴕鳥蛋
回鄉創業,馬國棟選擇了一條與衆不同的道路。
那是2007年,馬國棟發現西甯鮮有養殖特種禽類的企業。經過一番考察,馬國棟決定在西甯人工繁育鴕鳥和孔雀。但真正把鴕鳥、孔雀引進西甯繁育并不簡單,受高原氣候、地理環境的影響,如何保證成活率成了難題。
“2009年的時候,從廣東、雲南首批引進80多隻鴕鳥、300多隻孔雀幼崽到西甯,但沒過三五天,這些鴕鳥和孔雀出現高原反應綜合征,一時不知所措。”馬國棟說,他當初想到成活率會低,但壓根兒沒想到首批引進的鴕鳥和孔雀不到數天隻剩下七八隻。
看到眼前大批死亡的幼崽,給了馬國棟當頭一棒。自那時起,馬國棟決心走科技繁育道路。第二次引進的時候,馬國棟請了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大學等院校的專家給他做技術指導,聘請有經驗的技術員,使得引進的鴕鳥、孔雀幼崽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能養活鴕鳥、孔雀,隻是人工繁育成果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陸續要完成産蛋、孵化和提高孵化率,否則前功盡棄。一個個難題接踵而來,這給馬國棟帶來不小的壓力。馬國棟說,從2009年引進到2012年孵化,在近四年的時間,他幾乎吃住在基地,看着每隻幼崽健康成長,逐漸适應西甯的氣候。
曆經4年的堅持和等待,馬國棟繁育的鴕鳥産下第一枚蛋。當碩大、圓潤的鴕鳥蛋出現在眼前時,馬國棟開心地笑了。馬國棟說,這枚鴕鳥蛋的背後,有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堅守和付出,也标志着鴕鳥、孔雀繁育成功。
第一件工藝品的誕生
受高原氣候的影響,馬國棟基地的鴕鳥、孔雀産蛋數量比熱帶地區少。鴕鳥蛋、孔雀蛋難以達到一定的數量,銷售時容易出現供應不足。有一次,馬國棟到上海考察時發現,當地一家珍禽養殖企業的鴕鳥蛋竟然賣到上萬元以上。
回到西甯後,馬國棟專心做禽蛋加工。一枚小小的蛋,經過雕刻成蛋雕,市場上能賣到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讓馬國棟看到緻富的希望。
在一枚出售價格上萬元鴕鳥蛋的啟示下,馬國棟用孔雀五彩的羽毛做成婚紗禮服、扇子,用黑天鵝的羽毛做成羽毛畫裝在鏡框内,還有的制作成動物标本。在他的引導下,繁育基地成了孵化地。
近幾年,馬國棟參與完成的科研項目8項,擁有外觀專利1項、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及9項國内領先科研成果,他的企業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及省、市科技型企業,累計獲得國家及省市榮譽33項。
打造科普基地和旅遊觀光基地
鴕鳥、孔雀繁育成功,這讓馬國棟有了極大的信心。在往後的日子裡,馬國棟以繁育鴕鳥、孔雀為主,先後人工飼養及繁育黑天鵝、鴛鴦、藏雪雞、大雁等珍禽。經過幾年的發展,馬國棟的繁育基地成了名副其實的“珍禽王國”,珍禽種類達50多種。
珍禽種類多了,慕名而來的人也多了,給馬國棟今後的發展道路帶來很多機遇。
在馬國棟看來,西甯乃至我省專業飼養珍禽的基地很少,何不把基地打造成科普教育基地和旅遊觀光基地?馬國棟努力嘗試轉型,改變單一的繁育飼養之路。轉型的路上,馬國棟遭遇過基地搬遷、禽流感等影響,但他仍然堅持下來,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前來參觀的中小學生,又讓他看到了曙光。
如今,馬國棟不再是簡單的珍禽繁育大戶,他還作為我省科技緻富的帶頭人,經常到高校和基層去傳授珍禽養殖技術,幫扶周邊的群衆學習制作羽毛工藝品和加工蛋雕,為群衆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