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來的那一夜》,一部經典的燒腦科幻片,導演跟編劇用了一年的時間設置了一個平行宇宙的迷宮。不少影迷聲稱自己看了十幾遍,甚至幾十遍,隻為了破解這個迷宮。跟随女主角一起,在無數個平行世界中,找到那個美好的自己。
作為一部經典的有關平行宇宙的燒腦電影,導演和編劇故意設置了大量不合理的細節。而這些細節的設置,又都基于整部電影的科學理論基礎,那就是量子力學中的“多世界解釋”。比如電影開頭的那段長達十幾分鐘的閑聊,就隐藏着很多類似穿幫鏡頭的設計。在這段閑聊中,紅衣女的酒杯,發生了多次變化。聊天時的酒杯,是普通的高腳杯,等到幹杯的時候,變成了圓錐形的杯子。女主角男友講故事的時候,又變回普通的高腳杯,等到停電後從外面回來,桌上擺的又是那個圓錐形的杯子。除了紅衣女的酒杯,馬甲男襯衫第二個扣子的扣法,也發生了多次的變化,上一個鏡頭,扣子是扣上的,下一個鏡頭又變成了沒扣上的,如此反複多次,如果仔細觀察,還能發現更多的矛盾。按照導演在接受采訪時的說法,這些事整整花了一年時間故意設計的。對于這些詭異的矛盾,我們怎麼來解釋?
我們知道,《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電影英文名叫做《Coherence》,直接翻譯過來就是《相幹效應》,顯然這個名字遠沒有《彗星來的那一夜》韻味十足。但是“相幹效應”卻體現出了本片的科學理論基礎,也就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概念,我們用淺顯易懂,生活類比的方法從量子力學的角度出發,來深度解析這部電影。
“平行世界”是這部電影的核心主題,這個概念最早源自于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而要理解“多世界解釋”,需要首先理解“态疊加”和“觀察”這兩個量子力學中的概念,什麼事“态疊加”?我們抛開薛定谔方程、概率波這些專業的東西,在這裡,可以很不嚴謹但都可以理解的解釋為态疊加,就是多種可能的狀态疊加在一起。而這種“态疊加”的狀态,也成為“疊加态”,舉個例子來做類比,當你向自己的女神表白之前,女神可能接受你,也可能拒絕你,當你表白之前,她就處在這兩種可能的狀态疊加在一起的狀态,也就是接受你/拒絕你的疊加态,那什麼情況會結束這種“疊加态”?答案是“觀察”,也就是你開口問你的女神,那麼結果在量子力學理論中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要麼拒絕你,要麼接受你。而另一種解釋認為,你一旦“觀察”,也就是開口問女神,宇宙就會分裂成兩個平行宇宙,在其中一個宇宙女神接受你,另一個宇宙,女神拒絕你。這第二種的解釋就是“多世界解釋”的理論,而《彗星來的那一夜》采用的就是“多世界解釋”。
而這裡我們再來看電影中反複提到的“薛定谔的貓”,這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谔提出的著名思想實驗,就理解這部電影而言,我們可以知道它所表達的是一隻貓被關在一個精心設計過的盒子裡,在打開盒子之前,我們根本無法知道它是死了還是活着,根據量子力學的說法,在打開盒子之前,它即活着,又死了,出于活着/死了的疊加态,但是一旦經過我們觀察,也就是打開盒子,宇宙就會分裂成兩個平行宇宙,一個宇宙中貓活着,一個宇宙中貓死了。
OK,現在我們再來說相幹與退相幹,對于相幹,量子力學中往往從波的性質方面解釋,但在這裡我們隻需要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即可。影片中的相幹也就是相互幹渉,相互幹擾的意思,而退相幹自然就是不幹涉,不幹擾,這樣會迫使各平行宇宙之間沒有關聯,各自獨立發展,我們再把“薛定谔的貓”套用進來,比如影片中的并不是8個人,而是薛定谔的貓,那麼結果就是從或者/死了的疊加态經過觀察,變成了兩個退相幹的平行宇宙,二者之間相互獨立,沒有關聯,各自往前發展。但是影片中由于“彗星”神秘的力量,這兩個平行宇宙之間并沒有發生“退相幹”,而是出現了“相幹效應”,互相之間産生了關聯,于是這隻活着的貓就可以從自己的宇宙走到另一個宇宙,發現那個宇宙的自己,已經死了。從這個簡易的故事模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隊理解整部電影至關重要的認識,那就是分裂與相幹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在多世界解釋看來,對疊加态的任何一次觀察,都會分裂出若幹個平行宇宙,不管彗星來了還是沒有來,它都會持續不斷的分裂,也就是說分裂平行宇宙,跟彗星有沒有來沒有半毛錢關系,而跟彗星有關系的在電影中僅僅是“相幹效應”,也就是平行宇宙之間産生聯系,是和彗星有關的。
OK我們繼續來看影片,在影片中,按照“多世界解釋”的理論,疊加态隻有在經過觀察行為後,才會分裂成若幹的平行宇宙,那麼哪些行為算是“觀察”行為呢?導演與編劇在影片中做了屬于自己的定義,那就是選擇就等于“觀察”,也就是說電影中的每一次選擇都會分裂出平行宇宙,比如影片中紅、綠、藍三種熒光棒用哪個?還有白胡子貼的創可貼是用透明的還是膠布的?馬甲男選擇去還是不去等等等等,都會分裂出平行宇宙。而在影片中,這種平行宇宙的分裂,甚至遠遠早于這次聚會,比如女主角後來反複穿越黑暗地帶,看到的其中一個房子,就是女主角選擇和男友分手後的世界,在那個世界,女主角根本就沒有參加這次聚會,而最後女主角,留下來的那個平行宇宙,實際上是當初她沒有放棄成為替補芭蕾舞演員的世界。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影片中,到底哪個宇宙是分裂出其他平行宇宙的起源宇宙,我們已無法判斷,可以追溯到一年前,也可以追溯到他們的父輩,更可以追溯到人類的起源,在影片中,平行宇宙的數量也是不計其數的,一個宇宙分裂成多個平行宇宙之後,這些平行宇宙裡面,又會因為不同的“選擇”而繼續分裂下去,這種數量上的極端也就是8個人一起擲骰子的時候,因為擲骰子加上做記錄的筆的顔色,能産生500多萬種選擇,也就意味着電影中每一個擲骰子的宇宙,都會分裂出500多萬個平行宇宙。
然後我們再來看相幹,也就是彗星的力量讓平行宇宙産生關聯的問題,在影片中,或許早在第一次出現停電之前,甚至在聚會開始時候,“相幹效應”就已經開始,而彗星為什麼能引起平行宇宙的相互幹擾呢?導演很有可能是借用了“膜宇宙學”中的觀點,設定距離地球很近的彗星的引力,引發了相幹效應,“膜宇宙學”認為,平行宇宙之間可以通過引力相互影響,作為佐證,在影片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那本白胡子弟弟的書,名字就叫《引力:對研究現狀的介紹》,現在我們回到影片開始那一堆矛盾的細節,紅衣女為什麼一下用高腳杯一會又用圓錐形杯子?馬甲男襯衫的第二個扣子,為什麼一會扣上一會沒扣?這裡展示的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情況,也就是分裂與相幹同時發生的情況,因為各種主動或者被動的選擇,8人聚會的那個宇宙,不斷的分裂出新的平行宇宙,而本來按照正常的情況,平行宇宙之間不會産生關聯,而影片因為“彗星”的降臨導緻平行宇宙之間出現了相幹效應,在分裂的過程中相互幹擾,而在完全分裂之後又相互關聯,于是就出現了電影前面的十幾分鐘不合理的細節叢生,電影後面,平行宇宙之間又可以互相串門的現象,本片的導演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曾經說過,我們總是難免陷入與自我意識發生沖突的局面中,總是難免陷入對自己生活多種可能的幻想中,這正是導演聲稱的,本片的中心思想。
在生活中,我們也如電影裡的女主那樣,總會遭遇“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悶壓抑,總會碰到“船遲又遇打頭風”的不如意,總會時常後悔自己的決定,總會暢想如果當初作出了不同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會不會有所不同,在某些時候我們或許真的期待存在平行宇宙,期待在那裡,存在另一個美好的自己,期待自己,能夠成為那個美好的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