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讀書,有一句詩,說的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是說"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看待書生的,世界上最沒有用處的人就是讀書人"。這也成了許多人嘲笑讀書人的理由了。但是這句話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這句話出自清朝黃景仁的一首《雜感》詩:
仙佛茫茫兩未成,隻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漂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谶,春鳥秋蟲自發聲。
理解任何一句話的原意,離開了當時的語境,都會走到邪路上去。
這首詩的意思是: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隻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慨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
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兇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首詩是黃景仁在一切的努力之後,自己的現狀沒有什麼改變的情況之下寫的。由此可見,對于"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作者的原意是,自己飽讀經書,卻沒有成仙,沒有成佛,也沒金榜題名。百無一用是書生,隻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自嘲。而不是說讀書真的沒有用!
我們再看最後一句,這一句頗有唯物主義精神,他的詩要像春天的鳥鳴,秋天的蟲吟那樣,發出的都是天籁之音。這實際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誰說讀書無用,文人的風骨和氣度可不是一般人能學會的。即使物質世界是貧瘠的,但是精神世界依然豐富。
所以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是一種訴說心中的不平,也是一種自我的勸慰。用它來作為"讀書無用論"的依據是非常片面和荒誕的。讀書當然是有用的了,自古以來,都知道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不勤奮學習,沒有知識,則會讓自己一生無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