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市場監管總局對外宣布,2019年5月20日起中國将開始使用新修訂後的國際單位制,屆時計量單位将更加精準。
根據“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全票通過的關于“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号決議,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将由常數定義,于明年的世界計量日正式生效。
加之此前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的重新定義,至此,國際計量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常數定義。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指出,新定義用自然界恒定不變的“常數”替代了實物原器,保障了國際單位制的長期穩定性;“定義常數”不受時空和人為因素的限制,保障了國際單位制的客觀通用性;新定義可在任意範圍複現,保障了國際單位制的全範圍準确性;新定義不受複現方法限制,保障了國際單位制的未來适用性。
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表示,這是改變國際單位制采用實物計量的曆史性變革,是人類科學發展進步中的一座裡程碑。“此次變革從表面來看,大家可能感覺不到發生的變化。這就如同我們給房子換了一個更加堅固的地基,并不太會直接影響我們生活起居,但它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謝軍介紹,我國目前獲得國際互認的校準和測量能力已躍居全球第三、亞洲第一。這次SI重新定義生效後,将從以下三個方面改變國際計量體系和現有計量格局。
一是将實現量值傳遞溯源鍊路扁平化,使量值溯源鍊條更短、速度更快、測量結果更準更穩。第1号決議實施後,可通過嵌入芯片級量子計量基準,将能更準确地控制産品制造全過程,有力支撐流程再造、節能減排和質量提升等。這将為當前世界範圍内正在進行的新一輪以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特征的科技革命,插上飛翔的“翅膀”。
二是将催生新的測量原理、測量方法和測量儀器。集多參量、高精度為一體的芯片級綜合測量、不受環境幹擾無需校準的實時測量等将成為可能,測量儀器儀表形态将全面創新。這将為我國實施“科技強國”戰略,走向工業制造強國,帶來新的機遇。
三是量子測量技術發展将使得計量基準可随時随地複現。通俗地說,就是我們在生産生活中都将能夠直接應用最準的“标尺”。無處不在的精準測量,将直接促進市場公平交易、實現精準醫療、改善環保節能等,惠及人類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據悉,為抓住此次變革帶來的曆史性機遇,我國将強化計量量子化戰略研究,并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新規劃(2020年-2035年)。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