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七絕山村暮景

七絕山村暮景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0 14:35:34

七絕山村暮景?作者:南妮“晴耕雨讀”,一直喜歡這四個字,喜歡它傳遞出來的幾千年來中國讀書人的理想天時,地利,人和晴與雨是自然的節奏,耕與讀是有機的整體,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七絕山村暮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七絕山村暮景(晴耕雨讀仁智村)1

七絕山村暮景

作者:南妮

“晴耕雨讀”,一直喜歡這四個字,喜歡它傳遞出來的幾千年來中國讀書人的理想。天時,地利,人和。晴與雨是自然的節奏,耕與讀是有機的整體。

此刻,我們坐在天井塢村潔淨而溫馨的閱覽室裡,與村人喝茶聊天。外間是圖書外借處,幾個淺灰色的大書櫥分“故事類”“生活類”“科普類”頂天矗立着,四個電腦座椅有序擺放,可供農民上網學習。

雨,嘩嘩地下着。一道道雨柱打在玻璃窗上,水珠四溢,水汽彌漫。雨聲使人的心格外甯靜。我們散漫而熱烈地問而答,屋子裡的活躍與熱氣蓋過了大雨的聲音與它帶來的涼意。

仁智村是浙江桐廬縣181個村子之一,除了天井塢,仁智村還有七個自然村:西塢、石牆裡、涼棚下、下田塢、戴家、江家、鮑家。愛它們的名字。桐廬“八山一水一分田”,富春江由西向東穿境而過,分江水從西北向東南于桐廬縣城彙入富春江。天井塢靠近大奇山脈,被山環抱的平原像天井的形狀,所以起了這樣一個名字吧。唐宋詩人贊美桐廬的詩歌不少,寫雨景的卻不多。“江海漂漂共旅遊,一樽相勸散窮愁。夜深醒後愁還在,雨滴梧桐山館秋。”這是白居易遊覽富春江,留宿桐廬後寫的《宿桐廬館同崔存度醉後作》中提到的“雨”,是悲秋之愁。而今天,在桐廬縣東離縣城中心隻有四公裡的仁智村,現代化的信息與便捷早已入戶入心。綿長的黃梅雨季,是忙碌的人們的暫歇。

新農村的新,都是由路造就的。進入天井塢,平坦而寬闊的瀝青馬路,修到農民的家門前。綠樹掩映,房舍潔淨。村口,剛造好的新廁所花了八十多萬元。

“最初上縣城的通道是經過大菜園裡翻江家後門小山到西塢裡出岩橋到縣城。道路窄小,翻山不便。後來幾經劈山改道,先後造橋三座。”“村子有750年的曆史,現在有200多戶人家,年輕的在桐廬縣城上班,種田養蜂的年長的多。”

“我們的幸福指數很高,但幸福的壓力沒有。”村裡的袁支書說。村人描繪的農家日常,正是我們所羨慕的。全村種着一千多畝地。年輕人可去企業就業,車子到桐廬不過十分鐘。家裡老人若去老年食堂,一塊錢一餐,政府買單。自己做飯的話,除了肉要買,蔬菜瓜果自己地裡采摘就是。雞鴨是自己養的,菜籽油也自己榨。人們彼此在田頭互贈蔬菜。生病了,去離家很近的衛生所看醫生配藥。每個人的健康數據在家庭醫生那裡存着。柴竈、煤氣竈随便選用。全村免費WIFI覆蓋,家家都有網絡、手提電腦。村子裡造房子每平方米1500元,是縣城的十分之一。所以不少年輕人白天上班——桐廬的企業多生産羊毛衫、醫療器械、監控設備,晚上他們仍回村裡住。每家平均一輛車,最多的一家有四輛。逢年過節,村裡的大禮堂有表演。去縣裡上學的孩子,有校車在村門口接送。

“90多歲的壽星有七八個呢!”

“村裡重視讀書,有考到清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呢!”村人不無驕傲地說。

之前進村時,雨沒有這麼大。淅淅瀝瀝,飄飄散散,村頭兩棵老榕樹,枝繁葉茂,滿樹蔥茏,透出深深的曆史感與吉祥感,是保佑村子安全的守護神。長長的石頭欄杆的右邊,錯層的石階上,水勢呈溫柔的洶湧,潺潺水聲,給安靜的村子增添了生氣與神秘。果然是山上下來的溪水,自然清澈,變幻無窮。三四層高的小别墅,窗明幾淨,廊柱氣派,家家門前有綠色植物,在白牆的襯托下,綠的更綠,白的更白。腳手架搭起的,是一個個還在建造的房子。不遠處,就是一塊塊的農田,剛插的秧苗以及黃瓜番茄……

雨中的閱覽室。風聲雨聲讀書聲,如今是十多個農民聊天的鄉音,它們透示感人的天籁和自在的喜悅。一張張因為戶外勞作而黝黑的臉上,微笑由衷而诙諧。有人喝茶,有人抽煙,有人說着鄰家的事,有人道出村裡的新計劃。有熱心的老農,在雨中跑回自己家,拿來自釀的蜂蜜,用溫開水給我倒了一杯蜂蜜茶。那是一種純粹而清澈的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我享受的,正是一直向往的境界。

“每到紅白大事,村裡大部分有族親的人會聚到一起。”果然,親熱的土地,親愛的鄉親。

他們吃仁智村傳承了百來年的酒釀饅頭,大而圓、松軟醇香的饅頭。在文化大禮堂看他們傳統的節目,他們的喜怒哀樂在自己的鄉親面前自然流淌。就像他們習慣了祖傳的面食,他們也習慣了在自己的家園裡、土地上呼吸與唱歌。

走出閱覽室,去鮑戴家看饅頭的制作。雨的清甯、水霧的彌漫仍然掩蓋不了糧食的香氣。農家廚師在廚房裡揉面、切面、捏面,一坨坨小面團整整齊齊放在竹匾上,一層荷葉鋪在面團下。隔水上籠屜。第一次蒸,荷葉的綠色與荷葉的香,剛剛煥發;到了第二蒸,荷葉的熟香與面粉的醇香,結合得最好。荷葉可以用上三蒸。桐廬人愛吃酒釀饅頭,酒釀饅頭也是仁智村的特産。它不用酵母發酵,而是用酒釀、米粥、麥麸三種天然物有機混合的引子發酵。根據民間傳說,饅頭表示發、平安,除了日常享用,逢兒女婚嫁、上梁進新居、紅白喜宴,桐廬人都需要端上他們祖傳的饅頭。酒釀饅頭在油鍋裡炸成金黃色,趁熱剪開一條口子,中間抹上香辣的豆瓣醬,夾入一塊油沸臭豆腐,一口咬下去外脆裡軟,香裡帶辣,讓人回味無窮。1976年,葉淺予先生返回家鄉桐廬,第一件事就是去吃家鄉的“油沸饅頭夾臭豆腐”。饅頭也可夾肉,一塊有精有肥的漂亮紅燒肉。不過,我還是喜歡吃本色的、原裝的酒釀饅頭,不需要夾入任何食物。面粉上的細小氣孔使得咀嚼富有愉悅感。那種自然的甜由舌間入心間,麥香之醇,酒味之厚,足以醉人。

和面2至3小時,發酵2至3小時,整個過程下來需要8小時。起早摸黑制作酒釀饅頭的仁智村幾十戶人家,每年平均有20多萬元的收入。有了電商,小小的饅頭可以走向全國。小康的日子來自好的時代,也來自奮鬥的經曆、勤勞的付出。

豪爽又溫厚,饅頭的品性似乎也是桐廬人的品性。祖傳的食品,會鑄就幾代人差不多的性格。人的血脈傳承、性格定力、審美偏向也是這麼來的。相信,饅頭之醉,會帶來一生腸胃的舒适,也帶來一生的滿足與幸福。“好樹鳴幽鳥,晴樓入野煙。”霧氣與炊煙在村舍的上空蒸騰,歲月如此靜好。手裡拿着一個暖心的饅頭,決定帶回自己的城市。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04日14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