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父子讀西漢”系列故事(7):劉邦偶遇張良
文/松鼠爸爸
(注:頭條APP裡打開此文後,可點擊右上角“耳機”自動播放語音。)
劉邦劇照
前208年正月,天氣冰凍,寒風刺骨,但劉邦的心情更冷。
正式起兵創業才幾個月的劉邦,因為遭遇一系列挫折,不得不率軍從老家沛縣出發,前往鄰近的留縣,投靠新楚王。
一個月前,大澤鄉起義首領、張楚王陳勝被車夫殺害,反秦起義陷入低潮,楚國貴族後裔景駒(jū)被推舉為新一屆楚王,繼續領導滅秦事業。
望着陰沉的天氣和低沉的士氣,劉邦這才意識到,創業艱難,心情因此格外沉重。
劉邦畫像
劉邦比陳勝起事晚兩個月,他從芒砀(dàng)山上的賊寇變成沛縣沛公時,原本鐵闆一塊的秦帝國已是烽煙四起,分崩離析。
劉邦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發現好搶的肥肉早就被人搶光了。
這不,劉邦外出征戰期間,就被自己人捅了一刀。
在豐邑看家的部下雍齒,因為不服劉邦,連人帶城獻給别人。
劉邦回軍攻豐邑,可惜損兵折将,怎麼也打不下來。
劉邦與雍齒
劉邦一看獨立創業太難了,決定去留縣投靠新楚王,走“邊打工邊創業”路線。
他的想法很簡單——找景駒借兵,奪回自己的豐邑根據地,教訓下雍齒那小子。
劉邦萬萬沒想到,這次留縣之旅,讓他遇到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
張良劇照
原來劉邦走着走着,發現前面不遠處有一支一百來号人的小分隊,也行色匆匆地往同一方向趕,很是好奇。
劉邦原是個特别愛交朋友的人,于是問對方的頭領:“請問你們去哪?”
“留縣。”對方頭領雖然身子單薄,健康不佳,但眉清目秀,雙目如炬,一看就是聰明人。
“哦。原來你們也要去留縣投靠楚王景駒?”
“正是。”
“在下劉季,可否一塊聚個餐,随便聊聊?”劉邦沒發達時名叫劉季。
“您莫不就是大名鼎鼎的沛公?在下張良。”
張良故裡
張良就是後來西漢開國著名謀士、與蕭何和韓信齊名的“漢初三傑”之一。但此時,他正處于人生低潮期。
張良為何帶着一百多人的小分隊投靠楚王?他是怎麼加入滅秦事業的?一切要從一次“刺秦動行”說起。
張良祖上是戰國時貴族,祖父和父親都在韓國當國相,妥妥地“官N代”。戰國末期,韓國在六國中首個被秦所滅時,張良還是一個少年。
張良一心要為韓國複仇,弟弟死了也顧不上埋葬。他動用全部家财,求大俠合作,打算親手刺殺秦始皇。
張良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定制了一個數十斤的大鐵錘,選擇在秦始皇必經的博浪沙設伏。
等秦始皇車隊一到,大力士縱身躍起,把那柄大鐵椎猛地擊向秦始皇的馬車。
秦始皇
可惜用力過猛,結果鐵椎誤中副車,秦始皇躲過一劫。
張良雖然僥幸逃脫,但因秦軍搜捕太急,他也隻能隐姓埋名,躲在下邳。
刺秦未遂是張良出道以來的重大挫敗,之後的逃亡生涯,更讓張良從“憤青”變成了“隐士”。這一隐就是十年。
張良向黃石公學習
十年的隐士生涯改變了張良。張良通過博覽群書,尤其是兵書,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智慧。
最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同樣隐居在下邳、名叫黃石公的高人。黃石公通過三次測試,發現張良是可造之才,于是悉心教授他《太公兵法》。
在黃石公的調教下,張良開始參研各種兵法和謀略,為後來出山打了下重要基礎。
黃石公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張良結束隐居生涯,拉起一百多人的小隊伍,繼續他的滅秦理想。
沒想到半路上他遇到了劉邦。
張良在衆人面前講述《太公兵法》的精髓,無人能懂,獨劉邦一點就透。
張良慶幸自己遇到一個可以寄托滅秦理想的人,一頓飯下來,感慨道:“沛公簡直就是個天才!”
士為知己者死。張良與劉邦一見如故,立即敏銳地發現:對方是一個可以托付終生的明主。自己才一百多号人,瞎折騰啥呀?不如求沛公“并購”,大家一塊把事業做大。
劉邦也發現:自己可能非常需要張良的謀略,立即封他為“廄将”。
廄(jiù)将是負責車馬後勤方面工作的将領,但劉邦更多是把張良當謀士看,凡遇大事,必向他請教。
劉邦與張良,出身性格不同。一個是貴族後代,一個是底層小吏;一個聰慧細膩,一個性格粗暴,但二人高度互補。他們的相遇,跟後世劉備遇見諸葛亮一樣,屬于神奇的碰撞。
他們所撞出的智慧火花,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曆史的走向。
小松鼠問:“劉邦為什麼要投靠新楚王?”
松鼠爸爸答:“劉邦起義,其實一開始基礎并不好。從時間上看,他比陳勝晚;從實力上看,他遠不如項梁項羽叔侄。劉邦想像陳勝一樣奪幾個縣作為根據地,或像項梁一樣,搞一支幾千人的正規軍,難度非常大。更倒黴的是,他還被部下背叛了,可謂雪上加霜。他要再不投靠别人,連吃飯都是問題。”
“雍齒為什麼要背叛劉邦?”
“估計是雍齒一開始不看好他。”松鼠爸爸笑道,“秦末農民起義部隊很多,不止陳勝一家。一開始大家的目标是推翻秦朝,但打着打着,就變味了。所有義軍都在争地盤,僧多粥少,難免内鬥。劉邦不僅要跟秦朝鐵心反撲的官吏惡鬥,還要提防同為義軍的同行從背後打冷槍。”
“為什麼張良說的别人都不懂,而劉邦一聽就懂?”
“史書上難免有吹捧的成分,但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劉邦悟性很高。劉邦雖然不愛讀書,但天生聰明,學習力和判斷力強。他能迅速分辯誰是最厲害的人,哪個是最正确的建議,這種識人斷事的能力,對統帥特别重要。”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相關文章:
秦末起義原為推翻秦朝,六國為何紛紛“打醬油”?|父子讀西漢(5)
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為何連夜成立“氣氛組”?|父子讀西漢(2)
為什麼劉邦比陳勝先出事,卻沒有馬上起義?|父子讀西漢(1)
秦末造反哪家強?項羽之叔名項梁|父子讀西漢(3)
為何陳勝沒能打進鹹陽?隻因秦二世啟用了這位牛人|父子讀西漢(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