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華蘭DrBing
因為建國後“破四舊”導緻的文化斷層,和改革後“西風壓倒東風”,我們對中國古文化的了解,基本就停留在“古詩詞,國學”,對中國古代衣食住行甚至音樂,連從小學古琴的我,都表示隻是一(yi)知(qiao)半(bu)解(tong)。
不久前就有讀者表示“對中國古典都不了解之前就走向世界,這讓我感覺到不安和羞愧。"
抱着強烈的求(ba)知(gua)欲(xin),我們今天就跟随《延禧攻略》,去學習一些普通人永遠都不會知道的高端知識。
一、配色篇
《延禧攻略》的配色居然一改于媽先前辣眼睛的阿寶色,讓著名的高級色“莫蘭迪”色系走進了大衆的視野,為我國廣大城鄉青年帶來了一波審美升級。
喬治·莫蘭迪 Giorgio Morandi
“莫蘭迪色”得名于意大利畫家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他善畫靜物、景物,偏愛使用不飽和色,取得畫面柔和的效果。
在欣賞片中的莫蘭迪色之前,我們先看看之前的于媽片是如何辣眼睛。
以前的于媽神劇是這樣的:
《宮鎖珠簾》
《陸貞傳奇》
《宮鎖珠簾》
《宮》劇照
看完眼都要瞎了。再看《延禧攻略》劇照:
是不是養眼多了?連于媽的審美都在提升,可喜可賀啊。
二、服飾篇關于服裝嘛,我們有很多疑點。比方說,皇後扮成洛神跳舞,皇上說,好喜歡。
頭頂法式牛角包,還插兩村姑大花。皇上,确定你喜歡?
不過我查了查資料,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幅元代的《洛神圖》,對比了一下,皇後那牛角包,算還原得相當不錯……
加上了清朝姑娘愛的雲肩,應該是有借鑒松桃苗族雲肩繡片的風格~
後來我又看到了皇上胸口的那條龍,What?你這麼萌是認真的嗎?
我怕冤枉了龍,又去查,發現了網友們那些年在博物館裡見過的搞笑龍。
比如這條龍,就驚恐到臉部自動變形。
還有這條,氣到嘴變成臘腸。看來在曆史上,被繡在龍袍上的龍,本來就沒什麼偶像包袱。
還有高貴妃的珍珠雲肩,
被網友說是豬八戒同款……
嗯,是還蠻像的。不過應該是從慈禧那裡得的靈感。她老人家最愛珍珠,這雲肩也是她拍照時候的最愛單品。
你看,一百多年後,知名時裝品牌Burberry還在出同款呢~
高貴妃剛出場的時候,穿的居然是黑色,是去奔喪嗎?
皇後穿的也是黑色的衣服。明明是大喜的選秀日,就穿這?
後來我又去查了一下,發現,emmmmm……她們穿得沒錯,這兩件衣服,是後妃吉服的款式。而且,在曆史上是有一模一樣的原版的。
高貴妃穿的這件,全名是叫“石青紗綴繡八團夔鳳紋女單褂”。
你看這個花紋,具體到每個圖案所在的位置,都和原版一毛一樣。
還有皇後的這件也是,全名叫“缂絲石青地八團龍棉褂”,長這樣。
你們看劇裡和原版的對比,龍的形态和位置,還有龍旁邊那些紅色的不知道是火還是雲的位置,都一。毛。一。樣。
可以證明,劇組還真是用心查了資料。
清朝後宮嫔妃們的衣服,從正式到休閑,分為禮服、吉服、常服、便服。
妃子們穿禮服的場合很少,一般隻有在重大節日,比如冬至、元旦還有冊封禮上才會穿。從流出的劇照中可以看到,娴妃上位成皇後,穿的就是禮服。
吉服就是比禮服要簡約,但是比常服要隆重的一種服裝,一般是在禮儀場合穿,比如富察皇後的荔枝宴上,穿的就是吉服。
你在看劇的時候看到大家一起吃個飯啊,開個會啊啥的,那八成就是穿吉服的時候了。
至于常服,正常來說的話,常服的款式都是很低調的,一般都是石青色,也就是接近黑色,而且沒什麼花紋。
乾隆石青緞暗團龍紋棉褂
可能是因為拍出來不太好看,所以現在的電視劇裡一般不拍常服,而是拍便服比較多。但是事實上,清後宮裡的大多數時間,妃嫔們都是穿常服的,如果穿越回去,大概隻能看到黑黑的一個個。
便服呢,就是後妃們的休閑裝啦,款式和顔色也比較多變。從這張《弘旿行樂圖軸》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便服就是在最輕松、最随意的時候穿的。
劇裡妃嫔們平常在自家宮裡,穿的就是便服,這也就是為什麼一開始富察皇後剛亮相的時候,會被彈幕吐槽穿得太樸素。
其實這件衣服很考究的,淡雅的紫粉色跟皇後的氣質很配。
并且它有個原版,叫“藕荷色緞繡四季花籃棉袍”。
還有純妃去跟皇後那兒串門兒穿的黃色便服,跟這匹乾隆時期的“黃色折枝花蝶紋妝花緞衣料”如出一轍。
還有這件預告裡出現、我沒找到主人的衣服,就是借鑒了乾隆時期的“綠緞繡花卉紋棉袍”。看這個大花瓶,枝葉的朝向,還有大花的位置,是不是還原度很高?
這些衣服都是找秀娘來照着以前的參考來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有些還是平時給故宮做活兒的,所以還原度才這麼高,看起來這麼精細。
三、工藝篇
缂絲:前面說的皇後的棉褂,用了一種叫缂絲的工藝。為了做到完美,劇組還特意從蘇州請了缂絲工藝的傳承人。
繡坊裡的織布機、缂絲機、刺繡的架子都是貨真價實的。
于正也說了,這部戲用到的缂絲、羅、絨花、點翠,全都是真的。
孔雀羽線:第六集裡出現的孔雀羽線,記得哇?劇裡,魏璎珞小姐姐是這麼說的:孔雀羽線要用孔雀羽毛和金絲銀線編織在一起才能做出來。
然後,這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孔雀羽線也是真實存在的。
這個線當然很貴。《紅樓夢》裡晴雯給賈寶玉縫的雀金裘,隻用了孔雀毛拈了線來織,沒有用金絲銀線,就已經寶貝成那樣了。
而這樣的布料價格每匹要50多兩銀子(《閱世編》)。
加了金絲銀線的孔雀羽線,要多少錢呢?恐怕Valentino都要哭。
最有名的孔雀羽線做的衣裳,是1958年的時候,北京的定陵出土了一件“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是明朝的萬曆皇帝穿的。
即使是隔了數百年,上面用孔雀羽線繡的龍,還是很清晰。
後來,相關部門想完全複制一件新的。最後花了5年時間,才做出來17米長的袍料。
不要忘了,孔雀羽線是孔雀線+金絲銀線的組合,光有孔雀線還不夠啊,還要有金絲銀線。
這個線要怎麼做呢,簡單來說就是把金子弄成金箔,把金箔打成粉,然後纏裹進蠶絲的一個工藝。有沒有很感人?
有了線,還要一針一針繡到皇後的鳳袍上去。璎珞用了一種曆史很悠久的手法——“平金法”。這裡就不詳細講了。
四、首飾篇劇裡劇外都普及過了,“一耳三鉗”是滿族女人的标配,所以後妃和宮女們都這麼戴。并且光看耳朵上的鉗就能認出她們的級别。
一個串加兩個環,是宮女。
三個串,是後妃。
但怎麼分三個串的等級呢?就要從上面的珍珠說起了。她們戴都不是一般的珍珠,是東珠。
東珠産自東北,松花江啊黑龍江裡野生的珍珠,産量非常少,又大又飽滿,晶瑩圓潤。
東珠有多貴呢,去年,有個小夥子帶着一串總計有108顆東珠的珠串上了《華豫之門》節目。最後,專家拍闆說這串珠子總價值大概是3000萬人民币。嗯,一顆價值30萬!
皇太後和皇後才能用一等東珠,
皇貴妃和貴妃就隻能用二等東珠了,
妃用的是三等東珠,
嫔隻能用四等。
所以,盡管劇中高貴妃的耳墜看起來雖然最浮誇,但質量可絕對沒皇後好的哦。
對東珠的喜愛,有一個代表人物,就是珍珠控——慈禧。自然地,她耳垂上密密麻麻也全是東珠。
真實的富察皇後畫像和劇中的富察皇後一對比,她們的耳墜除了顔色略有不同,其他的簡直是做到了神還原。
五、發飾篇
除了衣服和耳環,《延禧攻略》裡宮女和娘娘們的頭飾,也很值得吸。
絨花:富察皇後平日裡“以通草絨花為飾,不禦珠翠”。你們可不要小瞧了皇後頭上這頂絨花頭飾。這個絨花,在唐代武則天時就被列為了皇室貢品。
在06年的時候,制作絨花的這個技藝,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産。
劇組為了尊重、還原曆史,特地找到了這門技藝的傳承人,由他來制作劇中的絨花頭飾。
而且,這個絨花的造型也不是随意創作出來的,而是照着故宮裡的真品做出來的。
這才有了我們看到的劇中那些各式各樣的絨花。
特别是皇後娘娘頭上的這個搖錢樹造型絨花,花了師傅整整一個禮拜。
皇室當然不會隻有一種頭飾,跟樸素無害的絨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點翠。
還記得《甄嬛傳》裡的華妃哇?她頭上就戴着一頂巨大的點翠頭飾。這頂頭飾很有來頭,是當時劇組從一位收藏家手裡借來的真品,價值100萬。
高貴妃,這個眼影和說話都很浮誇的女人,最喜歡戴的頭飾也是“點翠”。
可千萬别以為點翠隻是貴,它制作過程太不人道了,用金屬做底座,然後把翠鳥的羽毛,粘在上面。
《珠翠光華》這本書裡有描寫點翠是怎麼做的,“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圖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鳥羽毛以翠藍色雪青色為上品,顔色鮮亮,永不退色。”
最後的細節效果就是這樣,可以看到上面一根根羽毛的紋路。
被取過羽毛的翠鳥,一般很快就會死掉!還好沒這東西了!
故宮博物院裡收藏了很多點翠首飾精品,比如這個點翠鳳吹牡丹紋頭花,有機會不妨去看一下。
六、裝修篇
8了清代宮廷的衣着配飾,我們還發現,家裝也不是蓋的!
儲秀宮
南官帽椅
雕漆背景,家具和布景也搭
地毯圖案為五爪青龍,天子的象征
色彩沉穩,莊重内涵
仿景泰藍的香爐
裝修這裡有什麼知識點呢?我給你梳理了一下:
1、結構類
月洞門:是中國古典建築中常見的一種景觀,相當于現在的隔斷。不僅為了空間上的區隔,更為了造景。門洞如同一個畫框,根據角度、光影的不同,很出層次。
儲秀宮使用的重重月洞隔斷,以墨綠酒紅色大漆為主色調,并描上了金線。撞色且不豔,華貴不土俗。
室外多層月洞
屏風/隔斷: 隔而不斷,屏風之美 屏風的使用更多是為了風水上的講究。居室内外忌諱「一眼到底」,加以區隔,使氣流減速,從而讓人産生舒适感。
對稱美: 傳統中式風格在色彩上講究對比,在造型上講究對稱。這種對稱之美往往能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強迫症患者看着會尤其舒服。
2、家具類
帝王的家具一般都由紫檀木來制造,紫檀木價格昂貴,被稱為“王者之木”,“一寸紫檀一寸金“。
快滾回老家看看,沒準你爺爺的爺爺就有一件紫檀書桌。
看似涼席座椅一樣的物件也是大有講究。它叫黑漆描金靠背。
靠背也叫養和,是一種供坐時身體可以後靠的活動支架,沒有腿足、坐面。類似如今的榻榻米靠墊。一般多用在床上和席上。突然覺得自己的人體工程椅有點似曾相識。
台上桌:在床上放小桌子早就不是我們現代懶癌患者的專利啦,早在清朝就有了這種方便小巧的“台上桌”。隻不過人家的材質是黃花梨。
清朝小炕桌是袖珍版炕桌,S型三彎腿足端飾花葉卷珠并再翻出葉片及膝。在雕刻細節部分非常考究。
太師椅在很多古裝劇中都見過吧。直到現在很多人都迷戀的中式家具還在延用這種造型。
古代人非常喜歡如意、靈芝等名貴物品,所以一股腦刻椅子上。
寶座:皇帝的座位可不是随便誰都能坐的,它比一般的椅子都大得多,乾隆皇帝的椅子大多數也是用他喜愛的紫檀木制成。
最上面的那把寶座用珍貴紫檀木精心雕琢而成,水波雲龍栩栩如生,端莊威嚴。
3、裝飾類
“貝勒爺手中三件寶,核桃、扳指、籠中鳥”有美鳥必有佳籠相配。
當時沒戰亂,大家沒事就愛逗逗鳥溜溜彎,各種玩就成為滿清貴族的重要活動。
香薰其實對于古代的皇室是居家必備之物,所以這種器皿就像我們現在的冰箱彩電一樣普遍。
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工藝,《延禧攻略》大部分琺琅都是采用掐絲琺琅。
景泰藍一開始在古代可是香饽饽,制作的方法也非常複雜,用景泰藍工藝做成的生活用品必然是皇室一族的居家必備物品。如今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顔色的名稱。
景泰藍正名為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是一種在金屬表面用玻光釉料進行豪華裝飾的特殊的、高級的琺琅器工藝品。
宮燈:古代沒有電,所以宮燈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每一天的使用率也非常之高,所以經常用的照明工具怎麼可能讓它醜呢。
這隻宮燈采用了銀藍工藝。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制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
墨床:看見桌前那個小小的長方形盒子了嗎,它可是讀書寫字的知識分子必備良品——墨床。
墨床又稱墨架、墨台,中國傳統文房用具之一。墨磨後濕潤,亂放容易弄髒他物,所以制墨床以擱墨。
火盆: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宮中隻能用這種火盆取暖。已成為宮廷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火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明清時期随着手工業和生産力提高,火盆變得更為精緻。在這裡叨叨想吐槽一下,為何有些暖氣會做的如此難看......
4、軟裝類
靠墊:看皇後身後的明黃色靠墊,這可不是一般人能用的哦,因為黃色是皇家專用色。
這些龍紋形态多樣,正龍、升龍、降龍、行龍等等變化各異,加之與祥雲、海水等紋飾的組合使用,充分展現出君臨天下的王者氣勢。所以連靠墊都如此霸氣。
迎手:阿佘手肘下方這個巨型”沙包“名字叫”迎手“,其實也就是今天的抱枕。
迎手即手背下的小枕用來擱置手腕作用類似隐幾,隻是更加舒适。一般配合炕上寶座由靠背、坐墊和迎手構成一組。
刺繡門簾:在清代刺繡是一門基本生活技術,凡是有布料的地方基本就能看到刺繡的影子。
清代的針法還比較簡單,門簾采用上好厚緞子做地,相對精細的批線,精細的繡工,采用了齊針,散套,撒和針、接針、滾真、正搶、反搶、集套、陰陽針、打籽等還有幾種很少見的針法。
陶瓷:乾隆年間,陶瓷工藝水平推到了極緻。(蜜汁農家樂審美)粉彩瓷極為盛行,造型更加奇巧,紋飾尤為絢麗。
不知道為何清雅秀麗的服飾審美中會出現跳脫的農家樂風格,乾隆果然與衆不同啊。
地毯:大清皇帝們喜歡地毯,地毯素有“中華文化活化石”“踩在地上的軟黃金”之名,在清朝大殿地毯一般需十幾或二十幾塊地毯拼接。但皇帝正中寶座前的龍紋地毯出于忌諱不允許拼接。
雍正皇帝曾親自組織考察琺琅彩瓷器生産,後來盯上腳下的地毯,認為腳踏“龍”紋不合适,下禦旨不讓在殿内鋪龍紋氈毯。
大到一座宮殿,小到一串壓襟,無不透漏着對古典美學的研究和熱愛,這次對于媽還是夫服氣的。
看完那麼騷的中式家裝,是不是分分鐘想把家裡裝修全部“中國風”一遍?
當然,完全複古是不可能複古的這輩子都不可能複古的,但是“新中式”卻異常地吸引我啊!!!!
新中式,即中式風格 現代元素組合
新中式特點:
1、裝飾品以黑、紅為主。
2、室内多采用對稱式的布局方式,格調高雅,造型簡樸優美,色彩濃重而成熟。
3、中國傳統室内陳設包括字畫、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風、博古架等,追求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境界。
看得我心癢癢巴不得拆屋重建啊!!!!
看到沒有,即使是新中式,要“高大上”,色調也必須采用莫蘭迪色!
穿搭同理哦!
好啦今天的騷知識點已經獻上,溜了溜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