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業内人士分析,如果花呗沒有逾期一般不會影響銀行貸款,但當前銀行審批個人房屋按揭貸款時,如果征信顯示有花呗等小額貸款,可能會要求購房者提前還完才能批貸
文/《财經》記者 張威 唐郡
編輯/袁滿
時隔一年,螞蟻花呗因接入征信系統再次登上熱搜榜。
2021年9月22日,“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統”一則信息登上新浪微博搜熱、百度熱搜,而上一次的熱搜事件發生在2020年7月,熱搜話題的具體内容為:花呗部分用戶接入央行征信。
9月22日當天,螞蟻花呗團隊就花呗有序接入征信系統的工作進展進行了官方說明,花呗接入征信工作正在逐步、有序進行。作為工作的一部分,用戶需要确認、簽署征信相關的授權協議。
據了解,在獲得用戶授權的前提下,已經有一些用戶可以在信用報告中查詢到花呗的相關記錄。未來,征信服務會逐步覆蓋所有花呗用戶。
作為螞蟻集團推出的一款消費信貸産品,花呗額度在500元至50000元之間,用戶可以享受“先消費,後付款”的購物體驗,因具有最高長達40天的免息期,花呗着實吸納了衆多粉絲。
根據螞蟻集團此前公布的招股書顯示,螞蟻花呗、借呗年服務用戶超過5億人次。“這亦是花呗反複上熱搜的重要原因,涉及人數廣泛。”一位業内金融人士說到。此外,據《财經》記者了解,花呗之外,包括其他平台的金融消費産品未來都将納入征信系統。
花呗接入央行征信對于諸如花呗産品的定性。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曾撰文指出:“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落腳點是金融,本質是金融服務。”文章進一步強調,“花呗”“白條”“任性付”等産品,其内核與銀行發行的信用卡沒有本質差别。
不過,相比于銀行信用卡而言,花呗等産品具有較低的門檻,滿足很多中低收入人權的金融服務需求,其服務人群以年輕人為主,一則數據顯示,花呗的用戶結構為:“90後”占比為33%,“80後”用戶占比為48.5%,而“70後”用戶是14.3%。
螞蟻的數據顯示,99%以上的花呗用戶都有良好的使用記錄。一位頭部金融科技公司人士此前向《财經》記者表示,像花呗、借呗、白條這些産品成功運行七八年,不良率一直控制得比較好,這是得到市場驗證的優質資産。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則向《财經》記者表示,随着消費金融不斷發展,尚未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逐漸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完善的信用體系往往放大信息不對稱的負面影響,進而可能滋生道德風險。對于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平台來說,借款人信息準确性難以把握,借款人欺詐行為難以有效實别,無法到期償還本金和利息。
此外,董希淼指出,不完善的信用體系可能帶來“多頭借貸”等問題。一些不能接入征信系統的互聯網平台很難全面獲得借款人相關信息,使得相關機構難以有效掌握消費者潛在的“多頭借貸”問題,這增加消費金融機構違約風險,也推高居民部門杠杆率。部分消費金融機構等不但存在對同一客戶多頭授信、過度授信等情況,對資金用途和流向更難以有效監控,導緻信貸資金違規流向日常消費領域之外的領域,如股市、樓市。
《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接收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按照規定提供的信貸信息,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征信系統提供信貸信息。
2021年6月3日,市場關注已久的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稱“螞蟻消金”)獲得重慶銀保監局批複開業,花呗所屬螞蟻消金。螞蟻消金作為與銀行并列、同受銀保監會監管的持牌金融機構,其服務記錄信息也需像銀行信貸信息一樣,納入征信系統。
伴随着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信貸服務接入征信體系是大勢所趨。針對消費金融信息納入征信系統,從監管人員到市場機構均已經反複強調。
2017年6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國峰就曾公開表示,應完善社會征信體系,特别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信息納入征信系統。
孫國峰當時表示,雖然中國的消費金融發展很快,也可以注意到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來面對。一方面是消費金融的風險控制,這個大家都很關心,特别是我們的消費金融還沒有經曆過完整的經濟周期波動,未來的風險能力到底多大還值得去檢驗。
2019年12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青島實驗基地發布的《金融科技與消費金融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建議,對不同消費金融機構适用統一監管規則,将消費金融信息納入征信系統,謹防超前消費和過度信貸等。
同時,上述《報告》還指出,金融科技在消費金融生态鍊條上的獲客、風控與數據、增信、資金等節點上都發揮着重要作用,并且貫穿于金融機構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各個環節。
董希淼認為,此次“花呗”相關數據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統,具有積極意義。我國征信體系越來越完善,對金融機構和大部分用戶來說是一件好事。這将有利于行業信息共享,打破數據孤島,有效降低風險和使用成本,從而有效改善“多頭借貸”等行業亂象。對誠信守信的用戶來說,由于有了良好的信用記錄,獲取金融服務将更加方便,成本也可能更低。對征信系統本身來說,“花呗”相關數據接入,也有助于豐富征信系統數據的維度,提高征信信息的完整度。
是否影響貸款仍存争議“頻繁使用花呗,會不會影響銀行貸款?”花呗接入央行征信後,不少用戶對此表達出強烈的關心。
《财經》記者注意到,前述消息發酵後在微博上引發熱議,有微博大V及網友發帖表示,花呗屬于小額貸款,個人征信報告上頻繁出現小額消費貸款記錄,可能會導緻向銀行申請貸款時被拒貸。“連幾塊錢都要用信用消費,銀行會認為你負擔能力不行。”多位花呗用戶告訴《财經》記者,目前正在考慮是否需要關閉花呗。
對此,花呗在官方社交賬号中解釋道,花呗的信息将按月彙總納入征信系統,不會單筆報送,也不會上報消費内容、消費時間等具體消費信息。因此,接入征信不會暴露個人的具體消費信息,也不會導緻信用記錄數量劇增。
同時,花呗官方指出,銀行會根據用戶的财務狀況、收支數據、借貸情況、曆史信用等,綜合評估護用戶的貸款申請,而征信信息是金融機構在向用戶提供服務時評估其信用能力的核心依據之一。“影響銀行貸款的主要原因是用戶的多頭借貸、過度借貸、借貸逾期等不良信貸行為。”
北京地區某貸款中介亦告訴《财經》記者,如果花呗沒有逾期一般不會影響銀行貸款,但當前銀行審批個人房屋按揭貸款時,如果征信顯示有花呗等小額貸款,會要求購房者提前還完才能批貸。
華北地區某銀行房貸經理對《财經》記者表示,具體是否影響貸款要看每個銀行的政策。“我們行按揭貸款要求申請貸款時借款人家庭名下近三個月不能有消費類貸款。”
不過,花呗到底算不算消費類貸款在實際操作中仍有一定争議。
北京市民方女士近期剛剛向某國有大行提交了房貸申請,該行亦要求借款人在購房時家庭名下不能有消費貸、抵押貸款、小額貸款公司之類的非住房貸款,如有,需要提前結清。當前,負責經辦其貸款申請的房屋中介告訴方女士,花呗不算消費貸。
另一北京地區房屋中介則告訴《财經》記者,花呗屬于消費貸。申請房貸時,十萬以上的大額消費貸款需要還清,但一兩萬的不影響批貸。
事實上,早在2019年,與花呗定位相似的京東白條已經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統,征信信息上報主體為重慶兩江新區盛際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上報業務類型為“個人消費貸款”。 不過,花呗9月22日的公告明确指出,花呗主體為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花呗、京東白條等信用付産品在使用上與銀行信用卡非常相似,但在央行征信系統中,銀行信用卡消費上報業務類型為“信用卡”。前述銀行房貸經理表示,信用卡已用額度将計入貸款申請人的負債,但不算消費貸款。
“花呗正常上征信其實是對信用場景的一個補充,正常的銀行都不應該歧視,而且反而是對銀行的貸款有了一個更好的信用依據。”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告訴《财經》記者。
不僅如此,他直言:“基于信用的流通其實才是金融的本質,更多的信用場景覆蓋會給金融注入真正的活力,未來一定是征信社會,随着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越早越好。互聯網巨頭打開征信數據孤島,開放更多場景數據,将成為征信社會分析個人數據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
不過,這也是一把雙刃劍。董希淼分析,對一小部分用戶來說,更多借貸數據被納入央行征信系統統,也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第一,部分銀行等正規金融不喜歡經常用“花呗”“借呗”的人,往往會認為用這些産品的人比較缺錢,一般缺乏還款能力;第二,如果使用“花呗”“借呗”以及小貸公司産品有逾期記錄,銀行等金融更會認為用戶信用記錄不良,拒絕貸款的可能性較大。
“央行此舉,将逐步結束國内信用孤島問題,加快建立統一征信平台,增強機構風險控制能力,推動國内普惠金融健康發展,預計未來可能有更多類似互聯網平台機構征信接入央行系統。”某商業銀行資深宏觀研究員亦對《财經》記者表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