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們看過了太多的災難事件,而近期負面事件依舊時有發生。近日,貴州一高速客車側翻緻27人遇難、墨西哥西部發生7.7級地震、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持續低迷、失業率暴增、俄烏戰争還在繼續……如果你是一個時常關心時事的人,很可能會受到這些負面事件的影響,覺得一切都毫無希望,陷入一種極端失落、沮喪的情緒之中。
“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什麼是“新聞事件抑郁”?
“毀滅吧!趕緊的!”
“看不到希望,感覺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這個世界還會好嗎,反正總會發生壞事情。”
如果你時常陷入這種絕望、沮喪的情緒漩渦中無法自拔,很可能會誘發抑郁症狀。公共事件可以誘發抑郁?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如今的時代,新聞信息的獲取前所未有的容易,也讓我們更容易卷入負面事件引發的情緒影響之中。
與此同時,“新聞事件抑郁”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提及,甚至成為了一種極為普遍的症狀。其實“新聞事件抑郁”不是正式的醫學診斷,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文化現象。
“新聞事件抑郁指的是積極、甚至狂熱地參與和關心公共事件的人,面對自己無法接受又無法改變的現實,感到憤怒、痛苦、無助,甚至自責。”
心理學家羅伯特.盧森将這種引發信念崩塌、懷疑人生意義的巨大沮喪,形容為“新聞事件抑郁”。
“新聞事件抑郁”常常是源于新聞事件誘發的抑郁症,但可能先于已有的抑郁症狀發作,或是觸發、加劇已經存在的抑郁狀态,又或是沉浸于事件帶來的負面情緒但又無法做出改變,導緻了抑郁狀态,但就新聞事件抑郁的本質來說,還是源于個體開始失去能夠掌控自我命運的想法和感覺,我們面對惡性事件,僅僅能做的隻是輿論支持,卻改變不了事情的本身,最終會被一種無形的無力感擊潰。
“我被這些負面事件困住了”
——新聞事件抑郁更容易找上哪些人?
相較于天生“鈍感”的人,“新聞事件抑郁”更容易找上那些擁有更強的同理心、更敏銳的感受力的人。正如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描述過的一個研究現象,“抑郁患者往往不會表現出過分的利己主義,他們的控制欲更低,也更少對未來抱有不現實的預期。”通過這個研究現象同樣表明受新聞事件抑郁困擾的人群,常常更加擁有更強的同理心和敏銳的感受力。
在負面事件面前,他們共情力豐富,敏感而細膩,有着極為強烈的社會責任心,也常常希望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讓現實社會更加美好,但也正因為這種性格特質,他們也更容易卷入“他人的痛苦之中”。
其次“新聞事件抑郁”也與個人應對壓力的特質有關,由于個體的恐懼感,擔心自己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生活受到嚴重印象,于是産生對社會的排斥。
“我該如何做?”
——關照自己的内心
在信息時代,這些公共事件像洪水一般推送到我們面前,魚龍混雜,人們難免被挑動情緒,個人的判斷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往往會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那我們該如何緩解新聞事件抑郁造成的困擾呢?
1)接納自己的感受
地震、災害、疫情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我們能做的是改變自己的看待問題的思維和角度。同時學會接納學會自己的感受,我們感到負能量侵入時,沮喪、失望是再正常不過的。識别自己的情緒反應,是緩解“新聞事件抑郁”的第一步。
2)主動避開信息源
你可以有意識地篩選信息,避免過度消費新聞對自己造成傷害,主動避開信息源,也可以規定自己在某個時間段浏覽新聞信息,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動權。
3)嘗試找到内心的秩序和意義感
安排好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在書籍、電影文學作品中去探尋在曆史的長河之中,人們遭遇負面事件是如何繼續生活,繼續創造的?找到自己内心的秩序感與意義感。
4)關照自己的心理健康
多多關照自己的心理健康,可以與朋友多聊聊天化解内心的苦悶,還可以使用專業的心理測評工具,了解自己目前的心理狀态水平。腦悅康,大腦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者,幫助更多人重視大腦健康,緩解抑郁情緒,你可以關注“腦悅康”公衆号,進行專業的PHQ-9抑郁量表測試,幫助你評測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重獲感知快樂的能力。
當今,全球化遭遇困局,我們面臨諸多挑戰,處于這個時代的人們,常常面臨精神困境,在巨大的恐懼與不确定之中,學會投入到具體的生活之中,找到内心的秩序感,把控自己生活的節奏,讓自己的存在被賦予意義感,期望在諸多不确定中我們都能找到自己内心的穩定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