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臯園林?來源:人民日報核心閱讀,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江蘇如臯園林?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江蘇省如臯市通過打造優勢産業與培育技能人才相結合,形成推廣勞務品牌的合力。如今,如臯建立了以盆景為支柱産業、從花木種植到園林施工的全産業鍊,花木園藝從業人員已近10萬人,成為當地勞務輸出的一支重要力量。
見到58歲的孫長友時,他正準備帶隊出發。“團隊去15個人,到河北唐山!”眼前這個中等身材、臉龐黢黑的漢子,用一雙靈巧的手,修剪出一個個形态各異的盆景造型,言談間透着自信和樂觀。
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行走在大江南北,說起“如臯花木園藝師”,業内都知道這是一個響當當的勞務品牌。目前,如臯市花木生産面積超過20萬畝,形成了以盆景為支柱産業、從花木種植到園林施工的全産業鍊,年營銷收入連續多年超200億元,是名副其實的富民産業、支柱産業;花木園藝從業人員已近10萬人,成為當地勞務輸出的一支重要力量。
品牌紮根鄉土
形成發展合力
如臯市人社局局長胡曉勇介紹,如臯四季分明、氣候濕潤,适宜花木生長,有花木盆景栽培的傳統。改革開放後,孫長友所在的顧莊村,有不少村民依靠蟠紮手藝,外出掙錢。
“長期以來,通過老鄉幫老鄉、父親傳兒子、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如臯花匠積累了一定口碑。但總體上還存在簡單粗放、同質化競争、缺乏市場辨識度等問題。”胡曉勇說,2000年以後,從無序分散到規範組織,針對市場需求,當地精心謀劃發展,令“如臯花木園藝師”勞務品牌紮根鄉土、應運而生。
梳理這一品牌的發展脈絡可見,打造優勢産業與培育技能人才,始終同頻共振;在頂層設計中,人社、農業、财政、教育等部門,與花木協會、鄉鎮村莊形成一股合力。
2001年,如臯将花木盆景産業列入六大特色産業,市财政開辟專項資金激勵産業發展。2004年,《如臯市十萬畝花木生産園區規劃》出台,清晰繪制藍圖。2008年,首批“如臯花木盆景巧匠”出爐。2012年,開始面向社會培養“花木園藝師”。2015年起,各類節會活動、獎勵賽事接連登場。2017年,如臯市花木盆景産業轉型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系統推進産業提檔升級;2019年,《中國盆景藝術大師培養五年行動方案》及《中國小微盆景集散中心建設實施方案》相繼出台……
孫長友是發展勞務品牌的受益者。“最初幹雜工,人去找活幹;現在成為園藝師,招牌響當當。”孫長友說,目前自己年收入有20多萬元,團隊每年200多天都在做項目。
家家栽種花木,戶戶蟠紮盆景。花木産業的蓬勃發展與勞務品牌的聲名遠播互為支撐。如今,顧莊村從一個落後的鄉村發展成為設施完善、環境亮麗的最美鄉村。
人才多元培養
提升就業水平
“什麼是盆景?是無聲的詩,是立體的畫”“什麼是盆景技藝?是藝術的美感與人的自我實現”……
在如臯市江海高級技工學校園林技術專業高職一年級的新生課上,站在智能化大棚内,觸摸着面前的羅漢松,聽到老師這一番介紹,16歲的女孩林甜甜認為“這個感覺很奇妙”。
課程教師孫月飛今年30多歲,是“江蘇省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大師”。每周三天在學校任教,從認識樹種、選擇觀賞面教起,直到給學生們制定就業規劃、送上就業崗位。
“花工短期培訓班已開設了10多年,幫助了孫長友等5000多名工友獲益。”如臯市江海高級技工學校教學校長缪建軍介紹。2019年,該校在培訓班基礎上提檔升級,開設5年制高職學曆班,系統培育“花木園藝師”,擴大就業覆蓋面、提升就業能力。
“勞務品牌服務的就業人群,不隻是農民工,也包括大學生等年輕群體;‘花木園藝師’的工作範圍,也不限于核心工序,而是參與到花木盆景 互聯網 旅遊的全産業鍊中。”如臯市人社局就業處主任吳建華介紹,就業部門主導、行業協會參與、職業學校為支撐的多元培養體系,是提升勞務品牌含金量的重要舉措。
這一點,孫月飛深有體會。20歲起,他就師從省級非遺如臯盆景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如生,潛心學習造景的一招一式。如今自己也能帶徒弟,還能在學校授課。
“傳統的師帶徒,人數少、周期長;在校學習系統性強、面廣量大,能培養出大批人才,拓寬更多人的就業渠道。”在孫月飛看來,“花木園藝師”有不同于“花匠”的新内涵:農藝結合、三産融合、複合型人才,帶動和輻射就業的鍊條更長。
作為班長,林甜甜小小年紀就看到了未來就業的前景:“我們是訂單班,老師大多是一線從業人員,畢業不愁找不到工作。課程除了盆景,還有設計、工程、電商類,以後就業的選擇會很多。”
實際上,如臯花木園藝10萬從業人員中,除了掌握核心環節蟠紮外,也參與包括從前端種植到後端銷售的各道工序。85後小夥劉小飛,大學畢業後又到技工學校“回爐進修”,培育出無土栽培盆景新品種,還策劃了線上活動、直播帶貨,幫助産品出口到多個國家,這幾年已帶動300多名年輕人及農戶就業。
打通成長通道
增強就業意願
林甜甜的授課老師中,有一位年輕專家——不到40歲的楊建。2020年,他評上了“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盆景技藝類)”的職稱。
在中專時,楊建學的是電子專業。“父母都是幹盆景的,總覺得這個工作不夠穩定,讓我學個熱門專業。”楊建坦言,熱門專業學的人多,就業也不容易,他最終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盆景行業。
多年拜師鑽研,磨砺出過人技藝,楊建在多項國家級盆景大賽中獲得名次,被評定為高級職稱。不但在一家園林設計公司擔任制作總監,還被學校聘為專業課教師,加上各類比賽獎金、人才補貼和作品分紅,年收入近百萬元,這是他過去不敢想象的。
“勞務品牌要怎樣扶持?靠補貼靠獎勵隻是一部分。長期發展離不開創新機制活力,但鄉土人才在職稱評定上,一直以來都是空白。要麼專業不對口,要麼不符合要求——職稱評定所需要的論文、學曆等,他們拿不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勞務品牌帶動高質量就業的吸納力。”如臯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吳曉群介紹,花木行業從業人員中,不乏技能水平較高、資曆較深的人員,但由于沒有職稱評定,在承接項目、招投标中“吃了虧”,也讓一些年輕人、高學曆人才望而卻步。
吳曉群介紹,在各部門各地方合力推動下,近年來包括花木園藝從業人員在内的鄉土人才職稱評定實施,增強了勞務品牌帶動輻射高質量就業的黏性。
2017年開始,江蘇省及如臯市對在各類大賽中湧現出來的優秀選手,授予“技術能手”榮譽稱号,評定“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2019年起,以賽代評與職稱評定銜接,評定标準不唯學曆、不看論文,而是看能否在鄉村範圍作出貢獻、起到示範作用,能否帶動鄉親們就業緻富,能否帶領開展技藝傳承與創新。
90後大學生袁楊夢秋,入行時間不長,卻已接連在“如臯市首屆盆景技能大賽”“如臯市實價盆景講解員大賽”等比賽中捧回獎項。2019年被認定為“中級鄉村振興技藝師(盆景技藝類)”,并獲得“花卉園藝師高等技能等級證書”。
“對年輕人來說,就業不僅看一時的收入待遇,更看長期的成長平台和發展通道。”袁楊夢秋坦言,這些證書是對能力的肯定,也是職業規劃的起點。這些年,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伴成立了藝術工作室和文化公司,希望能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