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9時56分,
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返回艙,
在東風着陸場返航。
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身體狀态良好,
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行任務,
取得圓滿成功!
圖為阿拉善公安迎接航天英雄回家。常力哲 攝
東風着陸場位于内蒙古自治區,
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内。
東南部緊鄰巴丹吉林沙漠,
總面積約13000平方公裡。
圖為額濟納旗胡楊林。額濟納旗宣傳部供圖
因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帶,
地域遼闊,地勢平坦,人煙稀少,
有利于直升機快速搜索與降落。
圖為民警對東風着陸場周邊做好管控,迎接神舟十三返回。斯琴巴圖 攝
2021年9月17日13時30分許,
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返回艙,
安全降落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
這是神舟飛船首次在這裡着陸,
東風着陸場自此登上舞台。
在此之前,
它一直作為“四子王旗”的備用着陸場。
四子王旗,這個地方,
在中國航天曆史上,
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隸屬内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
位于祖國正北方,内蒙古中部。
圖為腦木更胡楊林。
這裡曾經是神舟着陸場,
神舟一号至神舟十一号飛船,
都在這裡成功着陸。
圖為四子王旗哈撒爾廣場。
這裡有全國首批4A級旅遊景區,
格根塔拉草原旅遊中心,
轄區内腦木更胡楊林,
亦是全國第三片原始胡楊林,
它也象征着四子王旗人
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精神。
還有“人民楷模”草原額吉
都貴瑪
……
圖為神舟飛船。布赫 攝
圖為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街景。楊濤 攝
所以,你一定要來,
四子王旗看一看。
看天時:
圖為神舟一号飛船返回落點。
“不通火車,不通飛機,隻通飛船。”
四子王旗人向外界介紹家鄉時,
總是如此“凡爾賽”。
“神舟家園”——四子王旗,
曾經是中國唯一載人航天主着陸場,
國家重要的國防科研,
和軍事訓練區域。
圖為神舟飛船回收現場。
圖為神舟十号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
從1999年神舟一号起,
中國的神舟系列飛船,
許多都在四子王旗成功着陸。
圖為神舟十一号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
2016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載人飛船,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與天宮二号對接構成組合體。
運行30天後,
航天員再次在四子王旗着陸。
圖為神舟五号飛船返回落點。楊濤 攝
四子王旗也成為
17年内11名航天員回歸地球後,
第一眼看到的國土。
圖為楊利偉乘坐神舟五号飛船成功着陸。
圖為神七航天員景海鵬、翟志剛、劉伯明。
當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
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劉旺、劉洋、張曉光、
王亞平、陳冬……
踏上這片草原時,
蒙古族姑娘手捧聖潔的哈達,
為航天英雄獻上草原兒女,
最真摯的祝福。
圖為牧民觀看神舟十号發射。
為确保飛船返回艙搜救任務
各種車輛的通行,
四子王旗修建了神舟路,
守望飛天夢,
這條路不僅給返回艙運輸帶來便利,
也成了當地百姓發展經濟的
緻富之路。
圖為嫦娥五号成功着陸。
2020年12月17日淩晨1:59,
嫦娥五号返回器如流星般劃破天際,
攜帶着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
安全抵達白雪皚皚的,
四子王旗着陸場。
圖為等待嫦娥五号返回。中新社記者張林虎 攝
這一刻,意味着我國首次月球采樣
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也标志着我國探月工程,
“繞、落、回”三步走的規劃
順利收官。
圖為負責搜索“嫦娥五号”的四子王旗民兵騎兵連。中新社記者張林虎 攝
茫茫戈壁、蒼蒼草原,
伴随着神舟飛船、探月工程的步伐,
四子王旗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
為祖國的飛天夢貢獻力量,
并一次次見證祖國航天事業的飛躍,
訴說着對中國力量的責任與擔當。
看地利:
圖為四子王旗一望無際的草原。
四子王旗北部與蒙古國接壤,
邊境線長104公裡。
全旗面積25513平方公裡,
這裡曆史悠久,
六旗曾在這裡會盟。
圖為駝隊。
曆史上遊牧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
創造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奇神話。
載人航天主着陸場所在地,
阿木古郎草原(意為平安、吉祥)。
圖為神舟六号返回落點。
這裡平均海拔1400米,
主着陸場所在地地形平整,
人煙稀少,
每平方公裡人口不超過10人,
房屋和高大樹木占地面積
遠小于草地總面積的千分之一,
可滿足飛船返回艙正常着陸。
與此同時,
這裡幹燥少雨,空氣能見度高,
飛船返回着陸機會多,
便于測控通信和搜救。
圖為神舟十一号飛船返回保障車隊。
同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主着陸場
俄羅斯載人航天主着陸場等
世界著名的航天着陸場齊名。
圖為格根塔拉草原。楊濤攝
格根塔拉草原,
意為“遼闊明亮的草原”,
是内蒙古五大草原旅遊景區之一,
也是全國首批4A級旅遊景區。
圖為草原上的蒙古包。
每當夏秋之際,
這裡綠草如茵、鳥語花香、
藍天碧水、炊煙縷縷,
海浪似的馬群,
白雲似的羊群,
在綠海中遊動。
圖為夜色中的現代蒙古包。中新社記者張林虎 攝
傳統蒙古包,
和現代蒙古包相映生輝,
組成了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圖為格根塔拉夜景。
格根塔拉草原孕育了
燦爛的遊牧文明,
民族風情濃郁,
以蒙古長調、民族舞、馬頭琴等
為代表的民族文化藝術;
圖為那達慕大會上的草原漢子。
圖為騎行比賽。
圖為草原上的馬術表演。
以摔跤、賽馬、射箭和馬術等,
為代表的民族體育運動;
以奶食品、手把肉、烤全羊等,
為代表的蒙古族風味食品;
以那達慕、草原婚禮、祭敖包等,
為代表的民俗活動,
在這裡都将呈現。
圖為那達慕大會。
從1989年起,每年7月,
這裡都會舉辦那達慕大會,
如今已成為,
内蒙古旅遊節慶的龍頭品牌。
圖為那達慕大會上的表演。
遊客來到這裡,
可身着蒙古袍,腳蹬蒙古靴,
跨上追風的駿馬,
乘上穩健的駱駝在草原上漫遊;
可以在篝火的映襯下,
欣賞蒙古民族歌舞。
圖為夏季的四子王旗草原。
在熱情的敬酒歌聲中,
品嘗醇厚清香的
馬奶酒、手扒肉和烤全羊。
圖為紅崖台地。
紅崖台地位于四子王旗西北部,
因為山體呈現紅色,
是少見的丹霞地貌,
被當地人稱為大紅山。
圖為紅崖台地。
這裡由湖相磚紅色砂質泥岩、
砂岩、砂泥岩、河流相砂礫岩等,
岩石類型組成,
這類岩石受到外界的侵蝕,
逐步形成當今形态各異的山狀、
峰林狀的類丹霞地貌,
這在草原上非常少見。
圖為冬季的紅崖台地。
2004年,這裡成為,
國家級地質公園,
和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化石産地。
看人和:
圖為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街景。楊濤攝
四子王旗地域遼闊,
在這片草原上,
傳頌着一個額吉(譯為母親)
——都貴瑪。
圖為年輕時的都貴瑪。
上世紀60年代,
生活并不寬裕的牧民們,
用博大的胸懷,
接納了3000多名孩子。
圖為草原上的勒勒車。楊濤攝
在草原母親的悉心照料下,
孩子們健康成長,
締造了,
“三千孤兒入内蒙”的感人故事。
圖為都貴瑪(中)年輕時候的照片。
都貴瑪正是這些額吉中的一員,
當時年僅19歲的都貴瑪,
剛被聘為四子王旗保育院保育員,
她主動承擔28名孤兒的養育任務。
圖為都貴瑪。中新社記者 張林虎 攝
如今,28個國家孩子像胡楊一樣,
已深深紮根在了,
這片哺育滋養他們的土地上。
圖為都貴瑪。布赫 攝
頭戴橘紅色頭巾,身着蒙古袍,
這是都貴瑪多年來的“标配”衣着,
一經重大場合,
這身“像樣”的盛裝便穿在身上。
圖為都貴瑪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 攝
2019年9月17日,
都貴瑪被授予,
“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号。
10年、20年、30年、40年……
草原母親就在人民中間,
她的善良早已化為一種精神,
激勵着草原人民永遠向前。
馬頭琴悠揚,
奶茶醇香,酒歌豪放……
人這一輩子,
一定要去一趟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等你來!
除署名圖片外,其餘圖片均為四子王旗委宣傳部提供。
記者:張林虎
來源: 中國新聞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